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铜梁贫困大学生返乡 酿造“甜蜜”事业

2019-10-11 10:22:39  来源:重庆日报

甘远洋观察蜂群情况。

近日上午,铜梁区水口镇树荫村十六社的一个农家院里,一位个头不高的年轻人正埋头查看蜂群的活动情况。在他家院落四周的竹林里,摆放着一个个蜂桶,嗡嗡叫的蜜蜂进进出出。

“马上要采新一批蜜了,我们几十户养蜂人每隔几天就要来转转,防止蜜蜂‘跑路’。”这位名叫甘远洋的年轻人擦了一把头上的汗对笔者说,他家养了80桶蜜蜂,加上其他村民的,全村共有200多桶,都是这个市级贫困村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

说服家人返乡创业

2015年,一个消息令树荫村村民们惊讶不已,村里的大学生甘远洋辞掉大城市的工作回家创业。

“好不容易跳出了‘龙门’,为啥又回到农村搓泥巴团?”大家对甘远洋一家的境况都十分清楚:他家6口人,爷爷80多岁,年老多病;51岁的大伯是一级智残,42岁的幺爸是重度精神病患者;母亲在家务农,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甘德果在外打零工支撑。

对于这样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孩子考上大学很不容易,毕业后在主城找到工作、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也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当得知甘远洋准备回乡创业时,家里人也不太理解。

对此,甘远洋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在外工作能挣几千元,但除去租房、交通和生活费用,剩不了多少,很难彻底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不要小看了农村,只要动脑筋、人勤快,我相信不愁发不起家、致不了富。”他说。

办起镇里首个电商店

回到村里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甘远洋立即作为大学生本土人才,担任村电商专员。他利用所学的一技之长,办起了全镇首个电商店,把家乡的农产品搬上了电商平台。

2016年,在参加村里的一个产业脱贫会上,甘远洋提出自己的思考:“我们村山林多,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有的农户养蜂的收入还可以。如果规模发展养蜂业,或许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

这个想法得到村干部的赞同,但大家担心,规模上去了,销路怎么找?

甘远洋打开电商平台,向大家介绍了货真价实的蜂蜜在电商平台上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并愿意牵头干起来。

于是,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甘远洋前往旧县街道的养蜂大户家拜师学艺,随后引进了两群中蜂试养。

“2015年,我请师傅上门指导就有好几次,他每次指点的小细节我都记在心里,同时边学边摸索。”他说,比如将小苏打粉装入瓶里,吸引野生牛角蜂,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牛角蜂既残杀家蜂又偷食蜂蜜,是养蜂的大敌,现在用这个小方法的效果特别好。”

2016年底,他的蜂群扩大到15群。2017年发展到100余群,养蜂收入达到20多万元,他家拆掉了破烂的老屋,建起了新房。

带动困难群众规模养蜂

甘远洋说,养蜂必须把质量作为最关键的环节来抓,因此从养殖、采蜜到包装,他都坚持原生态,不添加任何其他成分。

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带动树荫村的建卡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发展中蜂产业。“按照计划,每户发展5箱以上。我负责技术指导,村民的蜂蜜交给我,由我们统一包装和销售。”甘远洋说,为了形成品牌效应,他将树荫村的蜂蜜取名为“远洋蜂蜜”,目前在网上已小有名气。

在水口场镇的电商店里,笔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包装的“远洋蜂蜜”产品和镇里的粉葛、使君子等农产品。“下一步,我们计划按照‘协会 家庭农场 电子商务’的模式,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央视网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加强合作,设立‘远洋土蜂蜜’销售专柜,力争走出一条品牌之路。”甘远洋说。

(来源:重庆日报;编辑 何冬梅)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