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晏成正在查看蜂蜜的酿制情况。记者 赵伟平 摄
9月23日,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对中国亿万农民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但对垫江县大石乡大石村村民温晏成来说,更加难忘。
当天上午,温晏成家的3头肥猪卖了7240元钱,虽然钱不多,但这是他脱贫后的第一笔收入。“老温,就按现在的路子搞!到年底,你们一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听老林说完这话,温晏成双眼湿润,一个没钱、没劳力、没精气神的家能振作起来,以前他连想也不敢想。
温晏成提到的老林,名叫林先学,今年56岁,是大石乡宣统委员,对乡里村上的情况如数家珍。但三年前,林先学也没想到大石还有像温晏成这样的贫困户。“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30多年的乡镇干部,见过的贫困户不少,但温晏成家的穷困状况,还是让我格外揪心。”2016年底,林先学与温晏成结为“穷亲”。
70岁的温晏成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一直靠种地为生,以前日子过得也还凑合。但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温晏成为给儿子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一屁股债,后来儿子病逝,受不了穷的儿媳妇带着孙子改了嫁,遭受多重打击的温晏成泣不成声,老伴向时辉因过度伤心,患上了精神病。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这样垮了。
没钱、没劳力,更没精气神,贫穷如同病魔缠身,让温晏成一家苦苦捱命。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老林先帮温晏成一家“救急”——买了50斤米和1桶油,又给温晏成进行思想开导。但要“救贫”,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林先学心里也没底,只好三天两头到温家,和温晏成两口子拉家常,摆政策。
经过两个月的接触,老林打听到温晏成有养蜂的技术,并想到,现在城里人对蜂蜜非常喜欢,如果老温重新养蜂,肯定不愁销路,或许能将温家从贫困中解救出来。“一是借养蜂振作精神;二是养蜂能获得一笔收入。”林先学说。
经过一番劝说,2017年5月,老林带着温晏成到忠县双桂镇学习考察,算了算账,觉得养蜂效益不错,但温晏成因没有购买蜂子的钱又开始退缩。“老温,资金、技术这些都由我来想办法,只要你肯干,信不信明年就能脱贫!”一周后,林先学买回3箱蜂子交给温晏成,并找来镇农服中心的技术员给老温进行养蜂指导。
经过半年多的喂养,当年温晏成的3箱蜂蜜赚了3000多元。见效果不错,林先学又想法让老温扩大规模,从3箱蜂蜜扩繁到5箱、8箱、13箱。同时,还为老温送去3只猪仔,并鼓励他将家里的2亩地种上水稻和玉米,这样既有口粮,同时还能给猪当饲料,节约成本。
去年,老温酿了150斤土蜂蜜,在林先学的吆喝下,收入了1.5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老温也被乡里评为立志光荣脱贫示范户,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老温脱了贫,也没忘本,将养蜂技术无偿传授给三组贫困户罗治光和二组村民罗政良,领着他们一起养蜂增收。
现在,老温70岁了,耳朵开始有些耳鸣,今年7月,林先学自掏腰包为老温购买了助听器,同时琢磨着为温晏成酿制的土蜂蜜设计包装,这样蜂蜜更有品位,赚的钱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