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土家族、苗族是生活在山脊上的民族。生活在重庆黔江境内各族人民,为了应对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发挥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黔江,有一本发黄的古志书——清代光绪版《黔江县志》。拂去岁月的尘埃,一座座老桥的“生庚”在时光中呈现,成为乡村一道古朴而美丽的风景。
桥是路的延伸,给人们带来便捷的交通通道。没有桥,路就失去了接应,失去了贯通,进出就要趟水过河、翻山越岭。对于黔江境内到底有多少古桥,它们又分别建于何时,它们的名字到底是什么,也许没有人说得清楚。因此,笔者找到了对黔江境内古桥颇有研究的彭飞,一探究竟。
鹅池镇五福桥。通讯员 谭鹏 摄
“修建这些桥梁的具体原因,在清代县志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彭飞说,在书中的《黔江县修造隄桥记》有详细的记录:黔治西南有支河一道,离城仅十丈许,河流涨溢,冲坏田庐,浸及城廓,官民并患。惟是创始之难,既苦于无项可支,又不忍劳民动众,因循者久之。爱彼此乐输,复凑金三百余两,自西而南,砌石堤一百二十丈余;造石桥各一。里夫受值,踊跃趋事,不数月而工告成。是役也,不派一户,不强一民,随抛掛权之钱,任作点金之术。城廓无虞,田庐无恙;民不病涉,水不能灾。盖一举而众善备焉。
除此之外,在县志中的《建城外三浮桥岁修碑记》也有相关记录:桥者,所以便商旅,利行人,固土者之职也。随即捐钱为倡,余亦勉为捐助。于是同城僚友及邑中绅民,乐而从之,庀材鸠工,不日而成。除费用外,尚馀钱四十千文,交文昌宫首士萧含馨、白孝清等经理生息,以为岁修记。后之君子,若能相与守之,俾免废坠,是诚余所厚望也夫。“县志中多处详细记录了修建这些桥的原因,那就是让百姓免于渡河之苦,避免水患的发生。”彭飞说。
白土乡降龙桥。通讯员 谭鹏 摄
那黔江到底有多少座古桥?“县志上记载了黔江大大小小的古桥梁七十八座,除了石桥、木桥、廊桥、浮桥外,一些自然形成的桥也记录其中。”彭飞说,如位于五里乡的天生桥、位于水田乡的龙桥等自然形成的桥梁,也在县志中有记载。翻开古县志,一座座桥梁的名字浮现在眼前,似在述说昨天的故事。
“接龙桥、降龙桥、会龙桥、跃龙桥、龙镇桥、上梁桥、下梁桥、新梁桥、观音桥、福德桥、仙源桥、结缘桥、重庆桥、安庆桥、永固桥、福星桥、白金桥、白果桥、石平桥、兴隆桥、文风桥、八仙桥、扶峰桥、三星桥、火炉桥、富贵桥、长寿桥、青云桥、福寿桥、遇仙桥……”彭飞说,县志中一共记录了当时黔江境内的大部分桥的名称,它们的“生辰八字”,也部分做了记录:如修建在北门外的接龙桥于道光三十年由顾永顺捐建、福星桥于光绪五年建、白金桥于光绪十九年建、安庆桥于嘉庆二十一年建……据彭飞介绍,黔江境内古桥的名字很多都带有福、禄、寿、喜、龙、凤等字样,这是当时民间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金溪镇白金桥。通讯员 谭鹏 摄
彭飞所说的五福桥,在鹅池镇鹅池社区三组。在当地,一条小溪蜿蜒曲折,日夜流淌,小溪有个动听的名字,叫大米溪。然而,横跨大米溪之上那座古朴的单孔石桥,却比大米溪有名,这就是五福桥,取名“五福”,表达对过往行人的祝福。“溪上环山罗翠黛,云间飞栋拥青红。”在清澈见底的大米溪上,五福桥亦如“飞虹”,横跨溪流两侧。该桥全长约19米,高约5米,宽约4米,两端各有阶梯踏道15级,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在五福桥东北端,有一块石碑,碑上刻:“五福桥乐善碑……清光绪五年己卯岁仲夏月上浣吉旦立。”从碑文可以看出,五福桥从清同治六年(1867)开始修建,光绪五年(1879)完工,历时12年。近看五福桥,一块古朴的巨型条石呈现在眼前,这些规则的条石,整齐划一,排列有序。也许,正是因为造桥时严谨的制作工艺,才得以让这座历经风雨的石桥跨越百年。
而五福桥的秘密,就藏在桥面以下。在五福桥的石拱上方,“谢元发”三个阴刻大字映入眼帘,他就就是五福桥的带头捐建者。
据了解,谢元发时为当地的乡贤,不但家底殷实且爱做善事。五福桥原位置仅有当地村民用原木搭建的简易木桥,但每逢大米溪涨水,木桥就会被冲毁,当地村民过往十分不便。为了让乡亲们能够顺利过河,清同治六年(1867),谢元发请了当地有名的石匠冉瑞岱负责,开始在大米溪上建造石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修,就是12年。
阿蓬江镇接龙桥远景。通讯员 谭鹏 摄
修建五福桥,谢元发倾其所有,但到了1877年,却因为资金短缺面临停工的窘境。原来,五福桥在经过十年的建设后,主体工程都已经完成,仅剩下拱顶处一个宽约一米的缺口,由于资金问题,迟迟未能竣工。为了尽快让五福桥竣工,造福乡邻,谢元发向谢氏族人和当地家境较为殷实的村民筹资。在五福桥乐善碑上,镌刻着“160人筹资近十万文”等字样,其中除了个人捐助外,还有来自“慈光寺”等寺庙的捐赠。正是众人的乐善好施,才有了五福桥这个横跨百年的石拱桥。
其实,每一座古桥,除了桥下的秘密,还有桥上的风景。在白土乡白土村2组的兰河谷之上,有一座跨越近300年的石拱桥,它叫降龙桥(又名干塝子桥),数百年来,虽然时光匆匆,但降龙桥依然连接两岸。
走近降龙桥,七八级古朴的石阶赫然眼前,在石阶两旁,郁郁葱葱的植被将石桥侧面包裹,十分美丽。沿着石阶逐级而上,眼前的视野也豁然开朗,站在桥面上,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是秀丽的美景,在桥两侧的护栏之上,也爬满了绿油油的藤蔓。
在石桥一侧,一棵参天古树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矗立在桥头。如今,不时有慕名前来的游人,一睹降龙桥的风采。合上这本饱经岁月洗礼的志书,关于黔江古桥的故事,还将延续……(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通讯员 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