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奉节:青龙镇“四大产业”让村民如期实现脱贫

2019-09-17 21:22:2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现在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

奉节县青龙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突出产业扶贫,遍栽“摇钱树”、广种“致富果”、善养“池中物”、敢做“发财梦”,利用“四大产业”让村民如期实现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如何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应该允许和鼓励地方探索。近年来,奉节县实施"4+3+X"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青龙镇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蚕桑产业扬帆奋进

青龙镇素有“蚕桑名镇”之美誉,在当地村民中流行一句口头禅:勤养猪,懒养蚕,48天见现钱。

脱贫攻坚以来,党委政府响亮喊出“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口号,不断扩大蚕桑产业种植规模,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发祥、上庄、黄坪村海拔600米至1200米,特别适宜发展蚕桑产业,“金三角”撑起“半壁河山”。

发祥村蚕桑规模已有3000余亩,养蚕大棚25间,小蚕共育室2间,2016年被重庆市外经委评为东蚕西移第一名。

1社贫困户彭中碧,虽然年到六旬,但老人在家还养蚕5张,收入1万余元。

上庄村桑园面积突破1500亩,成为名副其实支柱产业。

不得不提5社贫困户甘德州这个人。老甘今年54岁,几年前妻子廖远荣患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在外务工,女儿读高中。

因此甘德州无法外出务工。虽然只有一人种庄稼,但“数量”一点都不比别人少。

以2018年为例,他播下6斤玉米种、耕作2亩红薯、养蚕3张、喂养20头生猪和10只山羊,纯收入5万余元。

3社村民操时发和妻子肖永成也不得不说。这对夫妻从半张蚕起步,现在每季养蚕6张,一年3季,一年收入可达4万元左右。

东相、祝柏、覃家村应是第二梯队,但快速跟进。东相村从2017年开始整村发展蚕桑产业,目前拥有蚕桑600多亩,其中2018年达到400余亩。

养蚕大户杨发立发展蚕桑93亩,一年三季,全年养蚕40张。根据目前蚕茧市场每公斤36元价格计算,收入可超8万元,效益相当可观。

闲,杨发立和妻子刘立菊自干;忙,当请10多人帮忙除草、施肥、摘叶。

目前青龙镇栽种桑园13400亩,产值3000万元,唱响“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产业发展主旋律。

养殖产业渐入佳境

几年间,养殖大户应运而生,一发不可收,甚至群众联合成立公司共同发展。

走进覃家村1社,一排整齐猪舍映入眼帘。负责人介绍,采取种养一体化,统一购买、统一养殖、按比分红。同时流转土地200余亩种植葡萄,肥料现成,猪粪好使。

30头母猪和3000头仔猪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苟家社区“励志贫困户”曾贵权家喻户晓。他联合贫困户15户、非贫困户16户,成立奉节县奉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饲养黑山羊210头,每户每年分红8000元。

曾贵权“黑山羊养殖场”给大家第一印象是:圈舍整齐,草料高质,山羊黝黑。

2017年,曾贵权通过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采取“公司+农户入股”方式,建立黑山羊养殖场,总投资约15万元,占地210亩。他则在当年顺利脱贫。

其他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并在养殖场务工,男工130元/天,女工100元/天。经过近3年培育,黑山羊养殖场2019年收入可达50万元。

大窝社区自从建成一座标准化水厂,主任文金平就多一层想法。水厂每天都会排放“多余”山泉水,何不利用起来养殖冷水鱼,让居民腰包鼓起来?

响应热烈。很快,社区引入一家农业公司,修建一个50亩鱼塘。山泉水经过滤后注入鱼塘,鱼儿不仅个大肉嫩,价格也比普通鱼高出一截。

2016年,第一批冷水鱼投产,受到市场青睐,每斤收购价在60元左右。现投放冷水鱼50万尾。

水果产业初现成效

“家有小水果,日子就红火。”青龙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产业精准,依托山地面积广、生态环境好等优势,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为贫困群众找到 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祝柏村作为传统农业发展核心区,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动员贫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形式,投身冬桃种植,目前发展冬桃50亩。另外种植中药材80余亩、蔬菜300多亩,以及养猪专业户2户、养羊场2户、养鸡场3户。

1社贫困户陈南正于2015年成立奉节县南正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营桂花树苗培育,家庭年纯收入15万余元,同时带动135户农户发展花卉种植。

4年来,陈南正共卖出10万多株桂花树苗。

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郑锐发挥出重要作用。作为帮扶责任人,郑锐为陈南正鼓劲加油、出谋划策、规划设计、联系销路,不一而足。

虽然离开队长岗位长达3年半,但两人深厚友谊历久弥新。由陈南正盛情邀请开始,以致最后形成惯例,每年两次——中秋节前和春节前,郑锐和妻子赵红梅都要来祝柏村,前往自己原几户帮扶对象家里把酒言欢。

无一例外。郑锐夫妇来时送月饼赠礼品;走时提着土特产回家。这在当地传为佳话和美谈。

郑锐现任奉节县公安局副局长、政治处主任。

在覃家村,你一定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人都上班,个个有钱赚。”

“我家有3亩猕猴桃,按照今年市场价,怎么也有5、6万块收入吧!”谈起自家产业,2社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据村支书陆正能介绍:猕猴桃建园已是第5年,挂果面积近1000亩。今年推出游客上门采摘和批发两种销售模式,上门采摘价格在25-30元/斤,集中批发以1000斤为基准点,价格在20—25元/斤,预计产值可达240万元。

全村有耕地面积2007亩,林地面积7250亩。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和牲畜养殖。引进奉节县覃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安定饲养专业合作社。

一家公司、一家专业合作社,为42户贫困户提供“全额”劳动岗位。现全村种植猕猴桃1500亩,养殖生猪3000头,山羊1500只,2018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

4社贫困户王吉林身有残疾,妻子略显智障。两口子都被安排到合作社猕猴桃基地务工,一月可挣2000多元。

目前全镇猕猴桃2500余亩、冬桃1200余亩、软籽石榴1200余亩。

新业产业崭露头角

镇长蒋常明很高兴: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力争做到设施完备、功能多样。

立足大效益,推动矿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大力发展功能齐全、业态丰富的休闲农庄;培育一批质量高、特色明的农家乐、采摘园、田园花海;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民宿、旅游新村。

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大窝社区“三产”融合典型,培育重庆磨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面条7千吨,其石磨麦子面进入超市并成为馈赠佳品。

大窝社区原是一个“空壳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土地弃耕闲置率超四成。后来,村里成立农业公司,利用2000多亩闲置土地,发展石榴、脆李等特色农业。

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模式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农户以土地入股,社区负责监督,公司进行运作,年底再按比例进行分红。

不仅壮大集体经济,而且使村民长远受益。村民谭太刚便是获益人之一。去年他把4亩土地入股农业公司,统一种植果树。按比例,年底还能获得1000元分红。

今年初,谭太刚把自家小楼改造成农家乐。八月盛夏,平均每天接待100多位客人。大窝社区共发展农家乐13家。

2018年,大窝社区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为村集体创收500万元,900多户村民共分红230余万元。

突出产业扶贫,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这就是青龙答案!(文:刘圣宇 彭超)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