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文旅促品质化,是提升重庆山水颜值和人文气质的重要抓手,是统筹保护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脉,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有机融合,让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人文之都交相辉映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着力抓好“五个挖掘,五个打造”。
深度挖掘巴渝、抗战等历史文化,着力打造文化魅力之都。深度挖掘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题刻等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深度挖掘大轰炸遗址、政要机构、名人旧居、兵工基地等抗战陪都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品牌;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岩精神,做大“红岩联线”旅游品牌;大力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景区+创意”等模式,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活化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行片区式、族群式、单体式旅游开发与利用。支持和鼓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及历史文化遗存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景点。通过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强化城市文化记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能级,形成“山水之城”与“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的文旅大格局。
深度挖掘三峡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三峡文化旅游长廊。重庆三峡黄金旅游带是中国享誉世界的十大旅游精品之一,更是重庆旅游的“王牌”。这里有新石器时代以来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巴人的发源地,是三国文化的聚集地,是中国鬼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奉节古“诗城”,这里是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故乡,还有神秘的悬棺、巴人白虎图腾、“竹枝词”“川江号子”等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度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和提升《归来三峡》《世界大河歌会》《烽烟三国》等文旅融合项目,推进历史遗存景观化,着力打造三峡文化旅游长廊。把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美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融合,彰显“壮美长江 诗化三峡”主题,让重庆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这张世界级旅游名片焕发新风采、展现新魅力。
深度挖掘多彩民族文化,着力打造渝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渝东南地处武陵山,是全国少有的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这里历史文化深厚,有陶渊明在大酉洞写下的名词佳作以及龙潭古镇、龚滩古镇、乾隆行宫、龙河岩棺等众多人文景观,有洪安边城及众多民族村寨。还有赵世炎酉水东流闹革命、刘邓大军攻破白马山挺进大西南、解放大军武陵山剿匪等红色文化积淀。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民族风情十分浓郁,如秀山花灯、黔江南溪号子、彭水鞍子苗歌、酉阳吹打、武隆的平桥耍龙等。深度挖掘这些人文资源,除了进一步做响《印象武隆》《梦幻桃源》等景区大型演艺节目之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专家学者,创作、创意团队加大对渝东南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整理,培育民间创作演出队伍,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植入各类景区景点和旅游城镇、旅游村寨,把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与秀美山川有机融合,打造渝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
深度挖掘康养文化,打造世界一流的温泉旅游城市和疗养胜地。重庆温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把打好“温泉牌”作为打造重庆旅游升级版的重要抓手。打好温泉牌,就是要以温泉为载体,把休闲度假与健康养生有机结合。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深度挖掘健康养生文化,拓展健康养生功能,推进温泉泡浴保健养生与中医药等传统养生文化及瑜伽等国际养生理念相融合,丰富温泉旅游业态,延长产业链,做强价值链,从内涵上提升温泉旅游品质,把重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温泉旅游城市和疗养胜地。
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着力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是我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最有效的长效脱贫产业。当前,乡村旅游急需由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即由以“食宿”为主、功能单一的传统“农家乐”,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转型,由“千村一面”“千店一面”向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完善交通、通讯、市政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为主线,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提升农耕文化、彰显生态文化、开发农村民俗文化为抓手,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增强乡村文化记忆。
(作者系长江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