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铜梁:贫困大学生返乡酿造“甜蜜”事业

2019-08-12 11:23:34

日前,笔者来到水口镇树荫村16社的一个农家院里,发现一位个头不高的青年人正在埋头查看蜂群的活动情况,他就是返乡创业的贫困大学生甘远洋。在他家院落四周的竹林里,摆放着一箱箱的蜂桶,蜜蜂在蜂桶里“嗡嗡嗡”地进进出出。

雨后天气闷热,甘远洋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水后说,家里养的蜂目前有80桶,加上其他村民养殖的全村共有200多桶。

“马上就要采新一批蜜了,每隔两天都要去全村几十家养蜂户转转,防止发生意外。”甘远洋说,养蜂有较大风险,稍有不慎,蜜蜂就会跑路。

树荫村是铜梁区的市级脱贫村之一。过去产业缺乏,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中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2015年,一个消息令村民惊讶不已:村里的大学生甘远洋辞掉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家创业。

“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现在又回到农村搓泥巴团,甘远洋这娃娃不知是咋想的?”村民们都摇头说。

甘远洋一家的境况村民都十分清楚——他家6口人,爷爷80多岁,体弱多病,51岁的大伯甘德华为一级智残,42岁的幺爸甘德富为重度精神病患者,母亲陈登花在家务农,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全家的收入就靠父亲甘德果在外打零工支撑。


甘远洋查看蜜蜂活动情况。。通讯员 赵武强 摄

贫家孩子考上大学不易,而毕业后在主城找到工作每月有四五千元收入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相当不错。甘远洋把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家人,全家人投了“反对票”。

“虽然在外工作每月有几千元钱,除去租房、交通和生活费用剩不了多少,彻底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很难。”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家人的强烈反对,不善言谈但生性一股倔强劲的甘远洋说,莫小看了农村,只要动脑筋想办法人勤快,农村这片土地就不愁发不起家致不了富。

2015年,甘远洋从城里卷起铺盖回到了村里。他作为大学生本土人才留在树荫村担任村电商专员。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甘远洋利用自已所学的一技之长,办起了全镇首个电商店,把家乡的农产品卖进了城市。

2016年,树荫村在完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后开始思考发展扶贫产业的路子。

“我们村山林多,满山遍野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们村有的农户‘小打小闹’养蜂收入都还可观,规模发展养蜂业,或许是一个致富门路。”在村里的干部会上,甘远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介绍了货真价实的蜂蜜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赞同。

树荫村过去虽然有农户养蜂,但养殖量小。如果规模发展,卖不卖得出去还得打个问号。

“事在人为!我来牵头。”甘远洋当着村干部的面拍下了胸口,迈开了立足家乡土地创业的步子。

在村干部帮助下,甘远洋引进两群中蜂试养。没有技术,他专程到旧县街道养蜂大户家拜师学艺,还从网上潜心学习中蜂养殖技术。

“每年,我请师傅上门指导就有好几次。师傅每次指点我都记在心里,同时边学边摸索。”甘远洋说,他用小苏打粉装入瓶里吸引野生牛角蜂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牛角蜂既残杀家蜂又偷食蜂蜜,是养蜂的大敌,现在用这样方法消灭牛角蜂,效果很好。

师傅的指点加上自己钻研,经过精心养殖,到2016年底,蜂群扩大到15群,2017年发展到100余群,养蜂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养蜂收获了第一桶金,甘远洋拆掉了破烂的老屋,建起了新房。镇里为支持他创业,修通了村公路连接他家地坝的100多米的水泥公路。

甘远洋养蜂把质量作为创业成败关键。从养殖、采蜜到包装,坚持生产原生态产品。“现在添加了其他成分的假蜂蜜充斥市场,这种自毁招牌的做法我坚决不干。”甘远洋拿起瓶装蜂蜜给笔者介绍起识别真假蜂蜜的办法。

令人感动的是,甘远洋小富后不忘乡亲。在村里的支持下,树荫村建卡贫困户和困难群众中发展50户以上中蜂的产业规划进入了实施。

“按照计划,每户发展5箱以上,我负责技术指导,村民产出的蜂蜜交给我,我负责包装和销售,让养蜂农户尝到甜头。”甘远洋说,为了形成品牌效应,树荫村的蜂蜜注册了“远洋土蜂蜜”,经过网上宣传和销售,目前已小有名气。

在水口场镇上的电商店里,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包装的蜂蜜产品和镇里的粉葛、使君子等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经过电商平台,走进了多个城市的消费者家里。

“下一步,村里还计划按照‘协会+家庭农场+电子商务”的“农商互联”经营模式,除了进入‘爱在龙乡’电商平台外,还将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央视网等战略合作,在旗下电子商务公司及超市设立‘远洋土蜂蜜’销售专柜,力争创造出一条特色土蜂蜜品牌之路。”谈到未来,甘远洋信心满满。 (通讯员 赵武强 陈文龙)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