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成都市农科村: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欲变身精品民宿聚落

2019-08-06 08:57:36  来源:四川日报

如今的农科村,不仅是农家乐的发源地,更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老记者石化高(左)与原农科村村主任宗竹林(右)畅聊采访往事。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曾和中国千万个乡村一样,农民全靠种粮饱肚子。上世纪80年代,该村村民发展起花卉苗木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让本村人鼓了腰包,还引来更多村庄纷纷效仿,其开创的“农家乐”一时风靡全国。

2000年,《四川日报》推出“跳出‘农门’促增收”系列报道,聚焦全省各地乡村转变观念,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用新思路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的火热实践。《农科村 旅游村》一文就是当年的系列报道之一。7月24日,本报记者程文雯、肖雨杨与该文作者——老记者石化高重访农科村,感受农家乐火遍全国后,这个当年敢立潮头的村庄在乡村振兴中发生的新变化。

时光轴

上世纪80年代

农科村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在此基础上,村民徐纪元利用自家院坝,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农家乐。

1991年

农科村举行乡村赛歌会,美国、英国、日本等8个国家的客人来此体验中国乡村农家乐。

2003年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委员会正式将农科村“徐家大院”命名为“中国农家乐第一家”。

2006年

“首届国际乡村旅游论坛”召开,15国与会代表来到农科村,研讨乡村旅游发展。同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

2012年

农科村挂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将郫都区评为“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

2018年

成都市农科村景区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农科村核心景区逐步被打造成“精品民宿聚落”。

同年,成都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总收入达393.85亿元。

再访现场

7月24日一大早,记者和石化高一起驱车前往农科村。刚下高速路,正前方的指示牌就标出了4A级景区农科村的方向,汽车右转前行,不到一公里就到了目的地。

雨后的村庄,干净整洁,绿意盎然。记者问及能否找到当年采访的具体位置,石化高十分感慨:“想不起来了,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到农科村要先穿过郫县(现郫都区)城区,整个村子也已经完全变了样。”

农家小院仍在

农家乐和基础设施大变样,成为4A级景区的一部分

采访第一站,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农科村景区核心区的临水轩。“快坐下喝杯茶。”得知2000年就来采访报道过农科村的老记者来访,主人吴彬热情地招呼大家。

“这个就是我当年写的报道,跳出‘农门’促增收,当年农科村是典型代表。”刚刚坐下,石化高从包里掏出了精心收藏的老报纸。泛黄的报纸被小心翼翼地剪下,贴在一张A4纸上,“农科村旅游村”六个大字映入眼帘。

“2000年的时候,我还在农科村当党支部书记。当时,正是农家乐最火爆的时候。”吴彬打开了话匣子,“临水轩是1993年开的,开始就是在河边搭个水泥瓦房,大家喝茶打麻将,吃饭就到对面的老房子,还有6间房可住宿,一晚30元。”

当时的农科村,像临水轩这样的农家乐还有不少。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种植了大量花卉苗木,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上门购买和洽谈承包绿化工程,不少城里人也喜欢来这里参观游览。一开始,村民们免费提供吃住,后来,徐纪元等几户村民干脆利用自家院落专门接待客商和游客,生意红火引来全村效仿。到2000年,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到100多家。2006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称号。

“我们现在坐的地方,以前就是片泥巴地,整个房子都是2010年以后新盖的。”闲谈间,吴彬饶有兴致地介绍起现在的临水轩。“专门请设计师设计过,面积从1.5亩扩大到15亩,新修了接待厅、会议室,住宿房间增加到28个,一晚上300多元,受欢迎得很。”整个院子里,川西民居与仿古建筑融为一体,假山、池塘、小桥、盆景相得益彰。“精致,有些苏州园林的味道。”石化高评价道。

在临水轩斜对面的观景楼,记者一行遇到了当年石化高采访过的农科村时任村主任宗竹林。“这报纸现在可不好找了。”看到写有自己名字的老报纸,宗竹林一下子乐了,拉着石化高进了院子。

“你看看这院子,还认得出来不?”眼前,是一座白墙青瓦、檐角飞扬的三层观景楼,院子里草木繁盛,还新修了茶室和连廊。“变了变了,完全认不出来了。”石化高感叹,“气派多了,之前院子里只有几张桌子椅子。”

农科村现任村主任侯云秀告诉记者,2012年,农科村正式挂牌成为国家4A级景区,村里基础设施大变样。改扩建旅游环线公路13公里,完成8.5公里供水、供气、排污等管网建设和6.8公里旅游干线绿化、亮化、美化等景观营造;豆瓣坊、豆花坊等“十坊八店”形成新的旅游景点……

一枝独秀不再

川西平原休闲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农科村成立运营公司,欲打造精品民宿聚落

农科村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左右,川西平原上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面对三圣花乡、三道堰等“后起之秀”,农科村农家乐的硬件水平、专业化程度日渐滞后。除了徐家大院、观景楼、临水轩等几家“龙头”率先提档升级,大部分经济实力不足的小农家乐因为缺少客源只能歇业,核心景区的农家乐从最初的40多家减少到只剩10家左右。

出路在哪里?2018年3月,成都市农科村景区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该公司由农科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主导,目标是将农科村核心景区打造成“精品民宿聚落”。

公司与村民商定,通过租赁、转让、入股、联营的形式,将原本分散的农家乐收归公司统一打造运营。同时明确“一院一主题”,围绕艺术、中医汤道、陶艺、汽车、茶道、文创等主题,通过项目招商的方式,吸引有实力、专业化的投资人,形成IP集聚的经济效应。

书画、古琴、匾额……走进位于农科村核心景区的子云书院,典型的川西民居院落里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儿”。“这里原来是一家叫桂花园的农家乐。”主人梁琳筠是一位作家,2018年,赶上公司项目招引的契机,她和丈夫出资200万元租下这座经营困难的小院,改建成以国学为主题的精品民宿。“开业几个月,已经接待了好几拨20人以上的团队。”梁琳筠说。

外来的新理念让村里的“龙头”也有了新想法。“从农家乐到民宿,关键是要有一个主题。”吴彬正琢磨着多跟外来的民宿老板交流学习,找准自家的主题定位。宗竹林也将观景楼彻底交给女儿打理,“不再像过去一样以接待散客为主,而是用更加专业的服务吸引团体客户,现在的预订已经排到下个月20号了。”

目前,农科村已拥有乡村酒店4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酒店9家,全村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2018年接待游客122.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2亿元。

记者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前,成都乡村旅游业态整体已经跳出“喝茶吃饭打麻将”的单一模式,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化、集约化转变,功能也向集休闲、教育、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转变,经营主体从农户转向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目前,成都全市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经营主体超过1.6万家。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11867.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乡村旅游总收入393.85亿元,同比增长21.49%。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2000年,关于农科村的这篇报道集纳在“跳出‘农门’促增收”专栏,四川日报的记者们以超前的眼光关注四川农村发展变化,探寻农村通过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径。19年后,再回新闻现场,记者思考最多的是,像农科村这样的乡村,过去靠跳出“农门”增收;今后,又靠什么把增收的路越拓越宽?

一要靠“人”。采访中,吴彬的探索让记者印象颇深,从种植花木、做绿化工程,再到开农家乐、之后改造升级,他的奋斗历程就像农科村和农家乐发展的一个缩影。农科村辉煌的背后,离不开像吴彬这样的村民们,他们眼界开、思路活,经历转型的阵痛,但从来没有止步不前。当然,也离不开从外面引进的专业人才,他们正在为农科村带来新的活力。

二要靠“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放眼四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不断完善,与大地相连接、根植着最浓郁乡愁的“农门”,本身已经越来越宽阔,越来越热闹。

打开思路,不断探索。天地广阔,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精要撷录

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是该县开展农家旅游的先行村。

开始,村民们免费为其提供吃住,视为理所当然,而有的则萌发并实践兴办第三产业,接待日益增多的客商和观光游人,进一步拓展了增收门路,“农家旅游”日兴。

跳“农门”,夺增收。农科村“农家旅游”不断上台阶,农民收入亦逐年增加,全村人年平均收入早已超万元。

——摘自2000年8月26日《四川日报》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程文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