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蒲克艳:舌尖上的故乡制造者

2019-06-21 09:43:2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人生是一场修行。注定会经历千回百转,经历浮浮沉沉,才能领会生命的涵义。

但蒲克艳的这场修行,和同龄女人相比,显得更为“波澜壮阔”。

起点·用“勤奋”绽放光芒

蒲克艳出生在传统的农村家庭,在那个年代里重男轻女思想还颇为严重,她就像一个现实版的“苏明玉”,即使优秀而独立,却难免遭受轻视与质疑。

“女孩子都是养给别人家的,读那么多书没用。”这句话,一直回荡在蒲克艳耳边。

可蒲克艳骨子里天生就有一股子争强好胜的韧劲。

凭着这样的韧劲,外表柔弱娇小的蒲克艳勤学苦练、读书习字,终于从乡村里“闯”了出来。

33年前,蒲克艳离开老家四川省射洪县,随着进城打工的人流来到重庆上桥丝厂务工。来到城市务工,出身农村的蒲克艳性子不卑不亢,做事踏实心细,手脚又麻利,一起务工的老乡一天才能干完的活,她只需要半天。再加上她为人古道热肠,但凡同事、老乡、街坊邻里,哪怕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谁有困难,她都热心地伸出援手,很快就建立起好名声,人人见她都愿意亲切地叫她一声“燕子”。当时一个月只有86元的收入,虽然不高,维持温饱却不用愁,甚至还能存上一笔钱为将来做打算……

转折·将“坚强”进行到底

蒲克艳生得清秀,曾经在村里也有过不少“追求者”。按照传统的农村思想,生得俊俏就该趁年轻托人寻个好人家嫁了,一辈子相夫教子,当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但蒲克艳从没将“面包”与“爱情”挂钩。

“他家里第一台黑白电视,都是我买的。”嫁给自己的“真命天子”何泽彬,蒲克艳丝毫不嫌弃他出生贫寒,毅然决然选择嫁给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正确的,她选择了一个对她不离不弃的丈夫。

患难才能见真情。1992年,一场意外车祸打破她平静的生活。车祸后的她无法工作,甚至需要有人时刻照料。受车祸的影响,蒲克艳不得不从丝厂离职,失去收入的同时,还要承担巨额的医药费,撑起家庭的担子落在蒲克艳丈夫一人身上。

那段时间,是蒲克艳人生最灰暗。最困难的时间。

用语言表达蒲克艳当时的困境实则有些匮乏,身体上的痛楚与精神上的折磨,是旁人无法真正感觉到的。可在蒲克艳眼里,这场劫难仿佛是她“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洗礼。

蒲克艳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坚韧不拔,哪怕在病榻上,也没有忘记读书学习,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

身体康复后,蒲克艳进入家具厂打工,省吃俭用存下的5000元,成为蒲克艳人生的第一桶金。1996年,受当时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家具装修行业迅速发展,蒲克艳抢先抓住机遇,和丈夫从家具厂里出来,自立门户,在歇台子租了一个门面,开起自己的家具铺子。

“做人和做生意,都要凭良心。”这是蒲克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生意大小,从不靠坑骗客人得利。

“客人6号取货,5号之前一定会准备好。”蒲克艳做生意诚信,原材料品质好。久而久之凭着这样的做事态度,到蒲克艳门市来的老熟人、老面孔越来越多。2001年,夫妻俩生意逐渐发展壮大,借助政府扶持又扩大公司规模,成立格兰迪家具厂,订单最多的时候,还请了60几个工人,干得多的帮工,一个月能收入过万。

未来·让“乡愁”近在身边

没有离乡背井的人不会知道,思念故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这种“思念的滋味”在蒲克艳的情感里,显得格外明显。每到夜深人静,她总是会思念老家的父母双亲,怀念家里的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要是能调制出和家乡风味一样的调味品,就能把“家乡的味道”带去世界各地。原本就有如此考虑的蒲克艳,受黔江区委、区政府的带动,走上“返乡创业”的道路,在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蒲克艳投资500万,创立“深耕”食品有限公司。

转行、回乡、创业,推翻原有的安逸生活,从头开始打拼,无疑是一条“险路”。

“做家具厂的人转行做食品调料,一没资源二没经验,能做好吗?”蒲克艳的决定,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同。身边难免有些闲言碎语,甚至有人觉得蒲克艳这些举动无非是“画蛇添足”自己“折腾”自己。

但蒲克艳不这么认为。“对我来说,责任和担当更重要。”这句话如果说是从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口中说出来,定会有人认为这人不自量力。

但对于经历过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归乡村的蒲克艳来说,人生的这场修行,经历起起伏伏,经历波澜壮阔,能够衣锦还乡,回归原点,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的使命。

“我们常年在外打工,最想念的就是家里的味道。”蒲克艳告诉记者,黔江的美食鲜、香、麻、辣,别具特色,想要留住“家乡的味道”实际上并不容易。为此,她关在研发室里不出门,衣食住行都在里边,不断尝试调制出与自己印象中“家乡味道”一致的调味品。随后,她联系上西南大学教授,同她一道进行研发工作,最终调配出带有浓郁黔江风味的“独家秘方”。

有了“秘方”,就缺“原料”了。

“原料本是通过外地运送到厂里来,但依赖别人总归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黔江自然资源丰富,自己种植原材料岂不是更健康、更利于长期发展?”蒲克艳告诉记者。

但出生在农村的她,却甚少接触农业。

幸运的是,她赶上政策的帮扶。为了加快构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黔江区农业农村委展开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蒲克艳被评选为重庆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参加了重庆市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学习,接触了更多农业企业发展成功人士,建立新的发展平台,通过相互交流,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她也成为了“新职农”的其中一员。

依靠新型职业农民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蒲克艳很快就领会到如何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所在。她在村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茴香、花椒、辣椒等香料,从源头把控食材“原汁原味”。带动60户近100人就业,其中包括6户贫困户,每年能为他们增收35000元左右。

如今公司年产值近500万元,40多户村民不仅每年有土地流转费,每月还有劳务工资,种植辣椒的60户村民也实现了增收。接下来,她还准备建设一片安全、绿色、生态的农产品种植、生产基地,并聘请流转户及当地农民在食品厂和基地里务工,帮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深耕”食品,在蒲克艳以公司+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下,已经深入各大学校、企业食堂、酒店等,也为当地贫困户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成为既播撒“乡愁”,又耕耘“乡村”的惠农企业。

放眼望去,七月火辣的阳光洒下,农民在田埂里忙农活,几个小孩坐在田坎上观望。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传统农业和现代思想的洗礼与熏陶,成为既留住“乡愁”又不乏“现代化”的“新农人”。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