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塞上桃园里的爱与希望

2019-05-29 16:06:0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作者:刘早生 李朋

——记黔江区邻鄂镇新型职业农民胡维成、王爱英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糜 力

胡维成、王爱英夫妇

“这桃树是什么品种,都7月份了,才长这么点大?”记者来到黔江区邻鄂镇松林村,走进王爱英的冬桃种植基地,看到树上的桃子全部套上了袋,捏了捏棕色纸袋里面的桃子,发现还没有鸡蛋大,有点疑惑。

“这是从山东引进的冬桃品种,要到中秋、国庆时节才上市,去年卖到了10块钱一斤。前面那一片地种的是黄桃,快熟了。”王爱英笑着指给我们看,一脸的乐观,你根本想不到这是正在与体内癌魔作斗争的人。

王爱英在她心爱的桃园

“这些桃树是2016年和我爱人胡维成种下的,为了错开上市,我们分别种了夏季上市的黄桃,秋冬上市的晚熟冬桃(蜜桃),还有部分晚熟脆红李。”

“桃子去年初挂果,卖了6万多元钱,个大色美,甜脆爽口,没下山,在树上就卖完了,因为太好吃,吃过的都说今年还要来采摘。”王爱英的爱人胡维成接过话茬。“今年果园的产值可达二十几万元。”

胡维成才从果园里干完活回来,上身套了件黑背心,露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臂膀,下身穿的是沾满泥土的迷彩裤,一脸憨厚的笑意。谈起为何在这荒山上种冬桃,他说他是学园艺的,爱好园艺。我问是那个大学毕业的,他说,是田头大学。大家不约而同大笑起来。原本以为比较沉闷的采访,由于他的一句话,氛围变得轻松多了。

塞外果园打工学得好技术

邻鄂因与湖北省咸丰县坪坝营镇接壤,故得名,雅称塞上邻鄂。过去山高路陡,闭塞落后,土壤石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少,村民耕种的田土大多是鸡窝地、巴掌田,种的是玉米、洋芋、红苕三大坨,仅能勉强糊口。1992年,黔江邻鄂镇松林村的小伙胡维成和马喇镇的姑娘王爱英经朋友介绍,结为连理,有了自己的新家,次年大儿子出生,1995年,二儿子也相继到来,家里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年轻人不乏气力,可是一亩三分薄地,再怎么努力,也是入不敷出。为了多赚点钱,1997年,胡维成随村里人一起到新疆阿克苏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苦力活,比如摘棉花、摘苹果。阿克苏被称为塞外江南,气候适宜,盛产水果,有苹果、香梨、桃子、李子。胡维成从小对种水果感兴趣,于是选择了在一家果园基地当杂工。胡维成脑子灵活、爱钻研,勤恳好学又不耻下问,加上为人热忱,在给果园除草、施肥、采果的间隙,偷偷向技术人员请教果树嫁接、剪枝、疏果等关键技术。几年下来,学会了一套种果树的技术,成了果园的技术骨干。那时,妻子王爱英和孩子都在身边,为了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夫妻两人商量后决定出来创业。2002年,租了32亩的丰产期的香梨果园,夫妻俩勤劳苦干、加上科学的技术管理,果园效益非常可观,年收入在10~15万元。

塞外归来种桃树,闯出高山致富路

在阿克苏租地种水果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家里的父母都年事已高,长期在外无法尽孝。2006年,胡维成夫妻俩决定回老家发展。那时邻鄂镇因为煤矿资源丰富,涌现出大量的煤矿,可以说是富甲一方,一跃成为黔江第一财政大镇。2007,胡维成为照顾家里的老人,在附近一家煤矿找了一份工作,由于肯出力、能干,2009年被提拔为生产矿长,一干就是三年。

夫妇俩与前来果园考察的黔江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合影

煤炭本身就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的产业,过度开采的邻鄂镇,田土塌陷、污水横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不规范的小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对环保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要求,从2013年开始,邻鄂镇大大小小的煤矿关的关,停的停。没了支柱产业,一度富得流油的邻鄂镇,镇域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如何尽快找到新的产业支撑,成为邻鄂人亟需破解的难题。

邻鄂镇是黔江区海拔最高的一个乡镇,生态气候环境较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酸碱值适中,适合种植高山绿色蔬菜水果。

“靠山吃山,绿色发展。”邻鄂镇因地制宜,制定了总的转型发展思路,引导村民打造致富“经果林”,向绿色生态要效益。

胡维成夫妇看到自己的老家石人山大片土地撂荒,想到政府又大力支持绿色产业,便萌生了在老家开荒种果树的念头,这也正是他们的所长和兴趣爱好所在。

为了在松林村种出高品质的水果,王爱英参加了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请教专家支招。专家认为邻鄂的高山气候适宜种植冬桃,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上市较晚的冬桃卖价也更高。

到哪里引进适宜邻鄂种植的优质冬桃品种?夫妻俩通过多方考察比较,最后从晚熟桃核心产区山东青州引进黄晶1号、2号两个黄桃品种,从山东淄博引种永莲蜜桃8号和9号两个晚熟蜜桃品种,也就是俗称的冬桃品种。于2015年分别进行了试种,结果显示成活率高,适应性强。夫妻俩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着手成立爱英冬桃种植股份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寄托了夫妻俩对冬桃种植的一份热情和真爱。

冬桃成熟时的果形非常漂亮(图片来自胡维成微信)

起初为了说服村民加入合作社,还真是费了一番功夫。

“当地大多数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没有看到效益是不会轻易加入的,他们只相信眼见为实,只有你做出了成效,让他们尝到甜头了,他们才会支持你的创业。”胡维成说,“为了让村民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桃树,开出了每亩地200元的地流转费用,并且待桃树进入盛产期后,按收益的10%用来分红,村民不用投一分钱就有稳定的收益。此外,种经果林获得的国家退耕还林每年每亩300元的补贴全部归村民所有,连续补贴5年。更大的好处是,村民不用外出,在基地务工就可获得一份劳务工资。合作社申请石漠化治理项目得到的资金,全部用于改善果园基础设施,硬化了田间便道,修了蓄水池和灌溉沟渠,大大提高了劳作的便利性和效率,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么多利好经胡维成一分析,村民们都表示愿意跟着胡维成、王爱英夫妇种桃树。合作社也因此顺利流转到石人山附近的山地、荒地共400余亩。

2016年早春,王爱英、胡维成带领20多位村民,吃住在海拔900多米的荒山,起早摸黑,风餐露宿,挥锄开荒。经过3年的艰苦拼博,在曾经的石漠化荒山野岭上累计种下冬桃13000株、黄桃10000株。

黄桃成熟时的样子(图片来自胡维成微信)

用爱点亮事业和人生

2018年,石人山最早种植的一批黄桃、冬桃进入初挂果,收了有五六千斤。“我们坚持绿色无公害种植,施用有机肥,不用除草剂,全部人工除草,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有机无毒害农药防治,种出的桃子个大、爽脆、甘甜,口感非常好,在朋友圈一吆喝,口口相传,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迟来的还没摘到,桃子在树上就卖完了,收了六七万元。”说到这里胡维成有点兴奋。

为了提高种植效益,夫妻俩还在林下套种西瓜,高山西瓜具有口感好、皮薄、肉嫩、甜脆化渣等特点,单卖西瓜就收入了4万多元。这无疑给夫妻俩的创业打下了一剂强心剂。“村民在基地务工,合作社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劳务费就达十几万元,为村民安居乐业、增收致富创作了很好的条件,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科教站站长糜力对记者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新年,千家万户沉浸在新年的欢聚中,而胡维成一家却在煎熬中度过。王爱英由于前一段时间身体老是感觉不舒服,到黔江区医院检查出患有肝癌,一下子让胡维成懵了,后面转移到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继续检查,最后确认是肺腺癌并伴有转移性肝癌。王爱英在得知自己患癌后,整整哭了一晚上。哭过后,理性的她接受了现实,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从发现癌细胞扩散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多了,病情得到控制,正在转好。

王爱英家的后窗风光,夫妇俩的桃园就在这样的大山间

我们这次采访,还是她带领我们去的桃园基地。她看上去虽然显得有点消瘦,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给我们介绍说,身体里的癌细胞已经基本消失,正在康复中,目前主要是有些药物反应。

“我的爱人:看着你的背影,我不知道用什么面对你的笑容!笑容背后的苦和乐我们都可以分享。你身体上的痛让我无能为力!”这是胡维成微信里的一句话,我们看到了一个硬汉丈夫最柔情的一面。

对胡维成来说,一边是几百亩果园每天都要去打理,一边是病榻上的爱妻需要更多的细心照料。胡维成挑起所有的重担,每天早上,天不亮起床,给妻子做早饭,然后送妻子去山下医院,随后又回到果园,给果园除草、修枝、防病害。两个儿子大学刚刚毕业,说要回来照顾妈妈,被胡维成一口拒绝了。“放心吧,我能把你妈照顾好,而且果园也不落下。”村里有人看他忙成这样,怕他吃不消,就问他,你太辛苦了,不要累坏了身体。胡维成露出憨厚的笑意说:“不辛苦,因为种桃树是我的爱好,当爱好和事业结合在一起了,就会一直充满干劲;爱人生病,能够照顾好她,让她早日康复,摆脱病魔的折磨,获得健康快乐,我愿意付出所有。所以我不累。”

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黔江邻鄂镇上松林村,曾经石漠化严重的石人山上,如今遍植桃树。这塞上美丽的桃园,是王爱英、胡维成夫妇俩无数个日日夜夜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夫妻俩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最深沉的爱的证明,更是松林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