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院财务与会计学系教师在授课(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提供)
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组负责人王小毅与学生交流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提供
“要走一条有浙大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之路,打破过窄的专业边界,构建人才生态系统。”两年前,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下称“浙大管院”)一次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会议上,院长魏江一语道出了对该院未来发展的期待。彼时,浙大管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刚刚启动。
两年后,以“宽专业、项目制、课程组”为内核,打造“商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思路的一系列本科教学改革实践在浙大管院开展得如火如荼,不断突破跨学科人才培养边界,与“一横两纵”的本科教育项目产生了奇妙化学反应,助推着一场“水到渠成”的教育变革。
“一横”统筹 专业改革做“减法”
课程是高校教育的心脏,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于2017年9月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浙大管院而言,是一次以“一横两纵”为纲的专业统筹与“跨界”。
“一横两纵”是浙大管院教改后的培养思路,“一横”代表知识面,“两纵”指专业基础和科技素养,培育学生跨学科的能力。
事实上,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当前专业设置过于细分,但我们需要的是宽口径培养。”浙大管院财务与会计学系主任陈俊直言,当前社会各行业、专业之间的交融越来越明显,若一味以单一专业要求培养人才,恐难以与社会接轨。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脱胎于通识教育的“一横”理念,推动了浙大管院大刀阔斧的专业改革。不仅将原来的8个专业调整为3个,去掉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热门专业,还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提炼萃取,最终优化为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个本科专业学位项目。
作为浙大管院教改的结晶,3个专业的统筹,似乎在辗转挪腾间便突破了各个学科的边界。
据陈俊介绍,改革后的会计专业是整合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公司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内容的“大会计”学科。“我们着眼的是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融合的培养,培养拥有全局观的人才,这也是‘一横’思想的体现。”
浙大管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主任王小毅是本次改革的参与者与亲历者之一,也是“一横”理念的推动者。
他认为,工商管理应该是人才、营销、市场、创新创业、运营管理和财务等一系列内容的集合。“我们希望学生能了解管理的基本职能以及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集中优势力量,育成大口径培养、多方向出口的新型一流本科人才。”
天地之大,驰骋无疆。统筹调整后的专业不仅为管院学子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也承担着学校的期待。
“浙大的本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对于这样的好苗子,我们应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领导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领导者。我们有决心培养出‘去改变国家和世界’的人才。”魏江如是说。
“两纵”跨界 课程内涵做“加法”
如今,在浙大管院,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多层次的本科教育,自由地体会学科之间交流碰撞产生的无穷魅力。但要达成魏江“培养创新创业和领导力人才”的愿望,绝不仅是统筹专业便可实现,仍需在专业基础和科学素养上使力,做好“跨学科”这篇文章。
2019年5月,浙大管院基于备受学生欢迎的会计学专业,在竺可桢学院新开设了智能财务班,浙大管院副院长汪蕾将其评价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双结合的成果”。
“财务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它要求财务专家、财务分析师们掌握大数据发掘和运用能力及人工智能相关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在汪蕾看来,智能财务班虽然是将两个看似完全不相融合的专业融合在一起,但从深层次而言,培养的是学生跨学科的能力,也是浙大管院深耕“两纵”理念的实践。
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而且将通晓国际会计商业语言、全球战略财务管理及与资本管控和业务支持相关的理论及应用知识。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若说智能财务班的增加是浙大管院由内向外的拓展,那么“商学+”概念落地,则是管院自上而下的改革。
“现代企业家不仅要学习掌握公司战略管理、组织架构、财务管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工具,还应接受科技甚至哲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知识。”魏江是“商学+”概念的提出者,在他看来,加号的后面,是专业的灵魂,更是推动“两纵”发展的动力。
在此概念下,浙大管院的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商业管理教育教学,而是融合大学各院系以及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科教育。
在智能财务班,是“商学+科技+数学”,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商学+统计”,在工商管理专业是“商学+人文”。
实际上,以上只是浙大管院“商学+”思路中的“冰山一角”。“以后,我们还将引入‘商学+艺术+哲学+历史’,推动本科教育中的全人培育。”魏江说,“商学+”的落地打通了专业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也让“两纵”理念在学院扎了根,今后跨学科的路也将越走越宽。
全面育人 教育新生态的“水到渠成”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浙大管院不断突破跨学科人才培养边界,培育“全人”,是一次创新,更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教育变革。
“时代在变,社会需求在变,学生的兴趣也在变。”汪蕾觉得,应对当前的社会变革,主动转变培养路径,是一种更为主动的变革。
事实上,随着专业、课程的改变,浙大管院的“教育系统”也迎来了良性嬗变,首先便是管院的课程更新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带动了课程的时更时新。”据陈俊介绍,以往的课程是4年进行一次修订,但如今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一横两纵’的理念,让我们更加注重实际发展。对于课程而言,若企业转型升级,那么相应的实践课程就要进行调整。”
为了推动课程修正,浙大管院以专业为基础成立了三大项目组,负责课程制定、培养方案设定和教师新开课审核。
“项目组的工作看似统筹全局,其实也很琐碎。为了制定课程,我们要去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听取兄弟院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虽然工作量很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制定、培养方案设定的科学性。”浙大管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主任王小毅如是说。
随着专业的统筹兼并及老课、“水课”的淘汰,教师也开始投入到新课程的研讨和设定中,搅动了师资队伍的活水。
“原先学院新增了一门设计思维课程,但苦于没有相关课程内容。后来,课程组几位老师坐在一起研讨,他们中有人有旅游规划设计经验,有人做过创新设计,把这些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设计思维课程的内容就浮出了水面。”王小毅说,除了集众力打磨课程,专业的统筹也推动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推动他们主动去适应、融入新专业和新环境中,而这不仅仅是个案。
“一流大学要有改变的勇气,更要培育拥有改变世界雄心的学生。”魏江说,拥有人文精神和科技洞见、掌握商业规律和管理理论是浙大管院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原则。“管理学院不是由专业、学科构成的,而是由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智慧人格构成的。重塑以‘商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才是为培养适应未来高层次领导者提供最优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