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岳阳市委书记、岳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和生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对农村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次全方位、立体式重构。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扭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做到“四个重构”,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理念重构,走好融合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一方面,依靠农业农村的支持,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受城乡二元体制的深刻影响,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势,习惯于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片面地把二者割裂开来;有的热衷于城市大投入、大建设,而对农村发展“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必须在思想上来一次大解放、大更新,树立“城乡等值”“共存共荣”“共建共享”的新理念,重塑城乡关系,走好融合之路。近年来,岳阳市委在谋划“一三五”基本思路时,鲜明提出“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手抓农村“空心房”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攻坚,一手抓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岳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力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重构,举好规划之纲
“纲举则目张”。乡村振兴要少走弯路,关键是抓住村庄规划这个“牛鼻子”。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村要么没有编制规划,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要么一个模子套到底,千村一面、没有特色;要么贪大求洋,简单照搬城镇规划,不接地气、难以落地。事实上,每个村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一,不可能搞一个振兴模子。近年来,岳阳市扎实推动全市1324个村庄简易规划全覆盖,狠抓规范村民集中建房,每个村规划1个以上集中建房点,全市建成253个集中建房点,既满足了农民住房升级需求,又改变了农村无序建房的问题。实践证明,做好村庄规划,首先要科学实用,不能搞“大而全”,要突出解决好发展什么产业、道路怎么修、房子怎么建等几个核心问题;其次要因地制宜,不能搞“洋玩意”,规划队伍要实行市县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干部、人民群众“三结合”;第三要落实落地,将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强化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要素重构,用好市场之手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形成,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城乡要素资源配置失衡。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而这其中最核心的是资本,资本下去了,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也会跟着一起下去,就会带来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变革。近年来,岳阳市以创建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为抓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工商资本与土地结合,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芥菜、竹器、小龙虾、黄茶、酱干等20个创建候选镇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同样的土地,带来了不一样的效益。实践告诉我们:一家一户几亩地搞不出“大名堂”,必须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开展农业招商,要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抓农业园区建设。只有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让农民从固守的“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农业才能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才有光辉灿烂的前景。
主体重构,聚好群众之力
乡村振兴主角是农民。一个时期以来,在乡村建设中,农民作为主角,却说不上话;作为主体,发挥的作用却不大,往往出现“上面热、下面冷”“政府干、农民看”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实行“长臂管理”,很多事情越位包办,农民主人翁意识不强,主体观念淡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懒”人员无法承担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的“大事”,更是千千万万农民的“家事”,只有做好群众工作,唤醒“主人翁”意识,才能共同描绘出美丽乡村新画卷。为此,岳阳市在开展农村“空心房”和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具体工作中,创造性做到“四动”:一是真情打动,推行“一线工作法”,做细群众工作,尊重群众意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搞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真正把好事办好。二是典型带动,着力培植一批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带,让群众看到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自治推动,成立各类村民理事会,制订乡规民约,让农民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四是多方联动,积极争取知名乡友、创业能人、新乡贤、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