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看看我们的"民宿"”

2019-07-18 08:54:01

如今,老鸭村的村民大多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 经济日报 记者 文晶 摄

2017年在老鸭村开办的天有扶贫车间,解决了20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经济日报 记者 文晶 摄

站在老鸭村村部停车场的平台上放眼望去,只见雾霭笼罩青山,山路平整蜿蜒,溪水流过田舍。“这不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山野乡居吗!”听到记者感叹,岳西县老鸭村党支部书记熊寿青说:“走,去看看我们的"民宿"!”

行走在通往嫩园组的山路上,熊寿青介绍:“这条路是老鸭村最早的一条硬化路,2014年以前只通了一部分,那时候到村部的路还是土路,而现在,都可以会车了!”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熊寿青家。漂亮的二层小楼临着路,路临着河。熊寿青告诉记者:“我家里共有9口人,几十年了就住在一间半土坯房子里。1980年,我手里的全部资金只有92元,肩挑手扛盖了两年,终于盖起了5间土坯房。1986年,通过承包土地有了些积蓄,我在叔叔的老屋基础上翻盖了5间新式的砖瓦房。2008年,又翻盖了现在居住的砖混结构的两层8间新房。”

沿路继续上行,又见一个漂亮小院,大门敞开着,院里花坛、水槽、大树各安其所,很是别致。这是道义中学原校长储贻训家。今年82岁的储贻训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有个茅棚住就很知足。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第一次盖房的热潮是1979年至1981年,我们组当时有50多户人家,有20户都盖了新房。此后农业税取消了,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交税,国家还给各种补贴,2008年至2011年又掀起第二次盖房热潮,我们组又有十几户翻盖了房子,都是砖混小楼。我家这房子就是2008年盖的。要说发展,最快的还是这几年,2014年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2016年实施饮水工程,村里人都喝上了自来水,家家有线电视都是国家免费发放的卫星接收器。”

老校长所言不虚,变化最大的还是这几年,尤其是对于贫困户。

62岁的熊艳丰是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从村里最远的茶园组易地搬迁到村部所在的髙枧组,夫妻俩住上了宽敞明亮还带后院的二层楼。

“老屋还在吗?”

“那3间土坯房推倒复垦了,又多了一亩多地呢!”

“新房花钱了吗?”

“装修花了2万元。”

“收入够装修吗?”

熊艳丰笑了:“茶园组那边还有3亩多茶园,一年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我干保洁员,一个月收入1300元。再养两季蚕,还能再挣点儿。”

据记者了解,2014年以来,老鸭村共实施危房改造76户,建设高枧、嫩园两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搬迁点,对25户居住分散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消灭了土坯房。从此,老鸭村村民不再有“住”的窘迫。(经济日报 记者 文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