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7月9日电(黄勇 周远钢)近日,记者在贵州采访时发现,普及有机肥、回收废旧农地膜、推广新能源,大棚种菜、烤房种菇等这些方式在贵州一些地区广泛实践。通过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实现生产过程绿色生态;通过生产设施闲置季节综合利用多元经营,为农民增收开源拓路。资源充分循环利用,生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得改善农民得实惠,这已成为一种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
5月18日,播州区烟农在烟田内除草。新华网 卢志佳 摄
资源循环利用 生态增值农民增收
农地膜污染是农业生产中的棘手难题,烟叶种植也是如此。据了解,烟叶种植每亩地一年的农地膜使用量在7公斤左右,全省农地膜烟叶种植面积120万亩,农地膜的使用量在9000吨左右。为解决这一难题,2013年起开始,贵州启动废弃农地膜回收工作。
具体操作模式是:烟农在6月份揭膜后,按照“户清除、社收集、厂加工、站监督”的模式回收旧膜,即烟农负责清除农地膜,烟叶合作社统一收集,就近交由农地膜回收加工厂处理,当地烟叶站对此予以全程监督,对履行了农地膜回收责任的烟农和合作社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
5月18日拍摄的播州区鸭枫废弃农地膜回收加工场和其生产的育苗托盘(拼版图片)。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农地膜回收加工厂是由当地烟农合作社、农地膜供应商和烟草部门联合投资或独资兴建,在全省烟区合理布点。加工厂将回收来的农地膜进行清洗、烘干、熔化后,加工成塑料颗粒半成品,再根据需求加工成烟叶生产中所需的塑料筐篮、育苗托盘等成品,做到循环利用。其中,铜仁市诚创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的组合式漂浮育苗盘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另外一个循环利用则是将当地木材边角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代替煤作为烤烟烘烤的主要燃料,减少了燃煤废气的排放。
在播州区新民镇,惠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当地木材厂的边角废料经过粉碎、烘干、成型后,生产出引火快速、燃烧稳定的生物质燃料。目前,全省共有1万座烤房利用生物质燃料进行烤烟,204座烤房利用电能烤烟。目前在六盘水、遵义、毕节等烟区共建有生物质燃料生产线10条,年产能达到10万吨。
5月19日,播州区惠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新能源烤炉。新华网 卢志佳 摄
惠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正全介绍,1.1吨的生物质燃料发热量相当于1吨标准煤,除了价格每吨低200至500元不等外,生物质燃料燃烧稳定性好,能让烤房温度的偏差维持在1-2度之间,较用煤的4-5度偏差降低不少,大大减少了工人管理烤房的工作量。
为保证土壤肥力,每亩烟地必须至少施用100公斤有机肥。播州区紫星有机肥加工场负责人蒋弟生说,他们利用酒糟生产有机肥,成本低,质量好,生产出来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在60%以上,总养分在7%以上。一亩地施用100公斤有机肥,能改良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适当提高烤烟质量。如果每亩施用300至400公斤,连续施用三年以上,基本就可以不施用无机肥了,烤烟的生长得到了保障。在播州区乐山镇乐山大坝,当地烟农保护土壤肥力除了施足有机肥外的另一个措施是轮作,当地种了39年烤烟的技术能手罗世模说,每隔两三年必须将烤烟与玉米等农作物实行轮作,这样土壤才不退化。
目前,贵州烤烟已形成普及有机肥、回收废旧膜、生物防病害、推广新能源等一整套循环利用、生态优先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做到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烟农收入,脱贫致富效果明显。目前贵州省有烟农7万多户40万人左右,有5万多人在烟农合作社就业,烟叶复烤环节每年有6000多人季节性就业,加上物资生产运输等环节,烟叶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社会就业50万人以上,烟农户均收入8万多元。
5月18日,工人在播州区紫星有机肥积制工场内进行有机肥生产。新华网 卢志佳 摄
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得改善农民得实惠
烟叶育苗大棚、烤烟房,这些设施如果只用于烟叶生产,那么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闲置。怎样让这些“专业”的设施与当地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呢?贵州一些地方的探索给出了答案。
在六盘水市水城县,一些烟叶的育苗大棚和烘烟烤房近期种上了蘑菇。在水城县阿戛镇盐井村指导食用菌种植的凌世贡来自福建,他说,夏季其他省区炎热高温生产不了食用菌,而水城县气候凉爽特别适合食用菌生产。育苗大棚5月到12月不育苗,闲置起来很可惜,加上遮光布等一些必要设施正好可以用来种植食用菌,菌包淘汰后做有机肥,有机肥用来种植烤烟、猕猴桃等,达到循环利用。
5月19日,水城县阿戛镇烟农合作社服务人员在修理农机。新华网 卢志佳 摄
阿戛镇党委书记范伦介绍,阿戛镇带动当地农户利用育苗大棚闲置时间种植秀珍菇。2018年销售101吨秀珍菇,带动59人务工,其中贫困务工人员17人,务工收入近50万元,人均增收8000多元。
水城县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对烟草生产设施在闲置季节进行综合利用、多元经营。2018年水城全县有12万平方米育苗大棚、3600间烘烟烤房,目前闲置季节能分别实现100%、50%的综合利用。在闲置季节种植蔬菜、食用菌创收,实现472户、502人务工增收606万元,其中贫困户54户、66人,收入68万元。2018年,贵州省利用烤烟育苗大棚、烘烟烤房、烟田的闲置期等开展多元经营,共实现增收7.5亿元,烟农户均多元增收达到1万元。
六盘水市水城县烟农在烟草育苗大棚内收获食用菌(资料图片)。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在贵州,不仅仅只有大棚、烤房为脱贫攻坚发挥“余热”,近年来实施的烟水配套小水窖、水源性工程水库、新农村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持续显现,夯实了当地“三农”的发展基础,为农民铺就一条致富大道。
2005年开始,贵州烟草实施烟水配套工程,补贴投入45.4亿元,完成了约600万亩灌溉面积建设,同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2011年开始,烟草行业在贵州投入34.4亿元,支持建设40个水源工程。遵义播州区绿竹坝水库工程成为第一个援建的水源工程。
5月18日,记者航拍的播州区绿竹坝水库。新华网 卢志佳 摄
站在绿竹坝水库的大坝上,看着一湾清水从溢洪道不断流出,滋润灌溉着下游良田,播州区水利局副局长刘延坪对这一工程称赞有加。“这个水库从上个世纪就一直准备修,因为资金问题而一直搁浅,烟草决定在贵州援建水源工程后,我们首推的项目就是它。”2012年10月绿竹坝水库开工建设,2015年1月下闸蓄水,总投资2.5亿多元,其中,国家烟草专卖局出资2.1亿多元。它的建成给播州区新增了灌溉面积3.2万多亩,改善灌溉面积8000多亩,解决1万余人和80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周围4镇11村受益。
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贵州烟草共投入资金180亿元,建设水源工程、烟水工程、大型密集烤房、育苗大棚、机耕路,配置农机具、整理土地等,这些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贵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为贵州的脱贫攻坚发挥了长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