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追逐甜蜜的拉祜人生活蝶变

2019-06-27 09:38:42  来源:新华网

在云南省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中华蜂养殖基地,村民在学习养蜂技术(6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题:追逐甜蜜的拉祜人生活蝶变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伍晓阳、杨静

大山里的拉祜族人民,追求快乐,追逐甜蜜。但在很长时期内,拉祜人生活是苦涩的,像采到野蜂蜜这样的美事儿,一年碰不到几回。

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西南边疆。在云南省西盟县的拉祜山寨,人们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安全住房的日子。学习先进技术,改变精神面貌,发展养蜜蜂、种甘蔗等甜蜜产业,拉祜人的日子越过越甜。

在云南省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中华蜂养殖基地,村民在学习养蜂技术(6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追逐甜蜜,却陷于苦涩

今年50岁的拉祜族村民扎袜,从小喜欢上山抓山蜂。

山花盛开时,他把蜂箱背进山林中,放在搭好的架子上。隔段时间来看看,有山蜂筑巢了就用泥巴封住蜂箱上的孔,把蜂箱背回家。

这种方法抓山蜂,成功率并不高,有时几个月也取不回一箱。还有的时候,山蜂抓到了,但把蜂箱搬回家后,蜜蜂又飞走了。

“想要最后取到蜂蜜,得运气非常好。”扎袜说。

他家住在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这个拉祜族寨子过去长期贫困,人们以刀耕火种为生。抓山峰、取蜂蜜,便是村民理解的甜蜜生活。

拉祜人向往甜蜜生活,但现实生活曾经是苦涩的。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临沧和西双版纳等州市的拉祜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就在几年前,拉祜族聚居区的贫困现象依然突出。

生活在班母村贫困家庭的二妹,住过竹笆房、挨过饿、穿过破旧衣服。初中毕业后,她开始外出打工。端菜、搬砖……打了几年工,她才存下3200元,但遭遇晴天霹雳——2015年,父亲被查出肝腹水,母亲精神失常。

生活的磨难,让她感到自卑与无助。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她白天拼命干活,而到晚上,独自一个人躲着喝酒、哭泣……

云南省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一景(6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精准扶贫送来“甜蜜产业”

一股新鲜力量的出现,让二妹的生活悄然改变。

去年4月,西盟县与一家蜂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给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和养殖技能培训。结对帮扶的党员扎莫把二妹带到蜂业公司务工。

她从抬蜂箱、砍草做起,后来学会培育蜂王、简单分群,现在每月工资达到2600元。“不知道被蜇了多少次,但总算把技术学会了。”她说。

最近在班母村十四组,政府和蜂业公司联合开展“中华蜂养殖培训班”,吸引了86名群众参加。培训老师普光伟说:“这里的村民有一定养蜂经验,但不适应现代养殖需求,我们上门培训,确保大家学到先进技术。”

甘蔗是拉祜族地区新发展的重要产业。在西盟县中课镇班箐村,一片绿油油的甘蔗地看着喜人。甘蔗地的主人、拉祜族汉子石忠新说,多亏了政府和糖厂的技术培训,这两年光甘蔗收入就超过了6万元。

“要过上甜蜜生活,就要学习新的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波说。当地政府联合企业开展养蜜蜂、种甘蔗等多种培训。此外,包括青贮玉米、肉牛等新产业也在拉祜族地区逐渐发展起来。

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班母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24.78%下降到去年底的1.58%。告别贫困的拉祜人,开始尝到了生活的甜蜜。

在云南省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中华蜂养殖基地,二妹在检查蜂箱情况(6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更甜的日子还在后头

随着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拉祜人的精神面貌也在改变。

去年以来,西盟县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脱贫攻坚委员会”,由村民从村组干部、致富能人中选出委员组成。

二妹在王波的鼓励下,成功竞选宣传委员。这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是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传达最新的政策信息。她还负责对口联系8户贫困户。

娜哈就是二妹的联系户。自丈夫去世后,她就开始酗酒,蓬头垢面。二妹有时间就去给她唱歌,排遣负面情绪,帮助她走出阴影。村里还给娜哈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现在,娜哈戒掉了酗酒的习惯,生活重回正轨。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西盟县委副书记郑青江说。如今,拉祜族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见到生人就躲的现象基本没了,酗酒的、不讲卫生的习惯也改变了,大家对甜蜜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

曾经非常怯生的二妹,如今成了“脱贫明星”。作为养蜂能手,她经常给其他村民传授技术和经验。今年,她在村里收购了一批蜂蜜,卖到了贵州、江苏等地。她相信:“这个甜蜜产业有很好的前景。”

今年7月,二妹即将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她说,身边党员为她树立了榜样,她也希望通过努力奋斗,带领村民一起追逐更甜蜜的生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