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圣宇 彭超
编者按:脱贫攻坚是战场,更是熔炉,锻塑着信念,也激发着力量。冲锋在最前线的驻村工作队长及队员,是贫困群众的领路人、带头人、贴心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人。
在重庆市奉节县,上千名驻村工作队队长及队员如同“领头雁”,翱翔在一个个脱贫攻坚战场上,向贫困发起冲锋,本文仅选取二三来一展风采。
从荒山坡到“花果山”
2016年12月,县扶贫办产业科科长欧阳静萍接到任命,任岩湾乡板仓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板仓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煤,曾占据全村收入的“半壁河山”,近年来“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却让这个山村陷入尴尬境地,“山挖塌、水挖断、树挖死、人挖残”等生态“后遗症”日益凸显。
缺了产业支撑,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在家的“老弱病残”只能重拾种植“三大坨”——苞谷坨、红苕坨、洋芋坨的传统。在村村民一度只有87人,土地大片撂荒。
见此情景,欧阳静萍暗下决心,“我是村民的希望,决不能后退。”她认真分析群众致贫原因,决定多方争取资源,首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入户 图:板仓村提供
村里1、4、5社公路硬化早已立项,但由于施工队承接工程较多,迟迟未动工。欧阳静萍多次与施工队协调,未见动静。最后,她带上村“两委”向乡党委政府求助,“催促”与“施压”相结合,施工队终于进场,问题得以解决。
2017年11月,全长5.8公里、总投资281.6万余元的板仓村通畅工程公路硬化项目竣工。
截至2018年12月底,板仓村共整合各行业部门资金和社会资金646.4万元,硬化村道5.8公里、新修产业路3.8公里、人行便道6公里、整修公路6公里,5个社泥石路全部通达。
“以前走路踮着脚,生怕泥巴裹上裤腿,现在可以脚踏实地哈。”老百姓走在不带泥的硬化公路上,纷纷对欧阳静萍竖起了大拇指。
吃水问题是板仓村的另一难题。2015年,板仓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社村民都申请了分散式供水。2016年天气持续干旱,水资源枯竭,群众多次埋怨没水喝。2017年5月,2社缺水户高达56户,其中贫困户12户。
欧阳静萍坐不住了,她连夜召开群众院坝会,协商规划,寻找水源,讨论推荐分段监管人。截至2018年12月,板仓村建成集中式水池2座,在家村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当2社贫困户靳义波打开水龙头,看到自来水哗哗流出时,兴奋中充满感动,“门边的那根挑水扁担,以后再也不用咯。”
办什么产业?一时间困扰着欧阳静萍。
四处荒山,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让欧阳静萍想到了光伏发电。2017年初,她争取到市县两级扶贫资金64万元,建成一座年发电量5万度的光伏发电站,电费收入5.6万元。后又陆续建成两座120KW光伏电站,年收益10万余元,有效使用期26年。
协商发展产业 图:板仓村提供
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欧阳静萍创新光伏分配模式,将光伏发电收入的80%作为贫困户分红,15%作为特困家庭临时救济,5%作为管理维护费用。
村面貌的改变,让村支“两委”的干劲也逐步增强。成功引进奉节县冬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1665亩种植脆李1200亩、软籽石榴400亩。2018年,发展山桐子200亩,至此土地流转率达90%。
68岁的贫困户邢配保和妻子一直靠务农维生。如今,他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了企业,除了能拿土地流转金、参与村集体年底盈利分红外,还能和老伴在果园务工,年收入3万元以上,顺利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两年驻村,欧阳静萍目睹板仓村从满目疮痍的荒山坡变成了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花果山”,板仓村也见证了这位女队长的奋战史。
硬汉“驻”出绕指柔情
“我是一名驻村工作队队长,也是一名人民警察。”很多时候,奉节县公安交巡警大队副大队长刘宁仍习惯穿着警服。
2018年9月,年满57周岁的刘宁,被派往冯坪乡南津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听取民情 图:南津村提供
既然“驻”,就要“驻”进群众心坎里。2社的邓高张是村里的低保户和贫困户,患有偏瘫,与80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得知其需要办理银行卡和残疾证,刘宁二话没说,开车带上他办好了一卡一证。又根据该户实际情况,在征得同意后,将邓高张送到了永乐镇集中供养福利院。
人民警察为人民,这名硬汉的心细如发不止体现在这一件。11社低保户刘兴洞,儿子失联27年,一个人孤孤单单。刘宁便常去陪同话家常,称之为“老哥”,并为其申请D级危房改造。刘兴洞常常念叨着要“兄弟”来吃一顿粗饭、喝一杯淡酒。
“他始终不忘民警身份。”南津村指挥所所长、乡纪委书记刘静介绍,“无论是召开群众院坝会,还是举办新时代讲习所,村民都能听到刘宁对扫黑除恶、禁种铲毒、赡养老人等政策的解读,以及和谐邻里法治的宣传。”
为“房”化矛盾。4社贫困户刘怀安在进行D级危房改造时,因地址问题同叔伯兄弟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刘宁“闪转腾挪”,用3天时间成功化解矛盾,目前新房已竣工。
处理矛盾纠纷 图:南津村提供
为“牛”解心结。5社冯云汉在别人家的荒田里种上庄稼,同社村民陈克景放牛“驰骋”,冯云汉一怒之下“扣押”了耕牛,坚决不还。刘宁耐心中又有决断,不到2个小时,两位老汉心悦诚服。
为“羊”评事态。13社的唐军西种玉米,邻居龚光明在周围放羊,结果羊吃了玉米。不巧的是一只羊糊里糊涂死在水缸里,一只羊莫名其妙掉进茅厕,两家人矛盾不断升级,均宣称要“除脱”(弄死)对方。刘宁通过个别谈话、双方面对面、联系双方外出子女等多种办法,终于让这对邻居重归于好。
对刘宁而言,驻村时光是忙碌的——奉节脱贫攻坚已到决战决胜阶段,事务繁多。这名铁汉,选择将柔情都给了群众,只能愧对患胃癌、卧病在床的母亲……
觉醒的“战狼”
“我又一次找回‘战场’的感觉,要当就当一名‘战狼’……”说起现在的驻村工作,康乐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铁佛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晓红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这名曾是镇村干部眼中有名的懒人,开始变了。
李晓红在部队13年,因工受伤,鉴定6级。已过不惑之年,身上有伤,心中有苦。2015年7月,他被派往长沙村任驻村队员。两年后调整到木耳村。对于此次变动,他心中有气,身体更不适,工作显消极。
第三次安排,李晓红被派到了铁佛村,此时已是2018年初。
2018年3月12日,全县督查通报结果出来,李晓红榜上有名。以前尽管懒散,但从未遭过通报,这让他深感憋屈。
冷静之后他转过弯来:通报就是耻辱,脱贫攻坚不是儿戏,出发就是冲锋,就得执行“战场纪律”。
与其混,不如干。“支书,走,找水去。”早晨7点,铁佛村党支部书记周地刚就接到了李晓红的电话。
铁佛村季节性缺水。李晓红立志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一路爬坡上坎、走遍旮旮旯旯,最终在孙家湾找到一股水源。
为贫困户搬瓦 图:铁佛村提供
越跑越上瘾。1社14岁的袁娇,父亲去世,母亲失联,和姑爷生活在一起。2018年4月,李晓红得知情况,开证明、进法院、跑相关部门,两个多月后终于为小姑娘办下来孤儿政策补贴。14社孤儿马振波,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李晓红在县慈善会为其争取到每学期6000元慈善救助金,直到大学毕业。
为贫困户卖鸡更是卖力。2社贫困户马国学,200多只鸡正愁找不到销路,李晓红主动上门张罗,经他手卖出的有100多只,价值4000多元。
李晓红每天都要入户走访,并负责“23188”扶贫系统、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他年纪最长,节奏最快,经常主动提醒大家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还有哪些事要干。
很多人疑惑李晓红的巨大改变,他这样解释:“村里贫困群众的样子,越来越让我不安,那种境况会触及自己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他们需要我们去帮扶。我受党和部队教育多年,不能一直亏欠着。”
正事做,“闲事”也管。铁佛滨州扶贫新村有250户1100余人,遇上红白喜事,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厕所就面临着巨大压力。2019年3月4日,公共厕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堵得厉害,几次找人修理不成。
李晓红来了,交替使用小铁丝、木棒、压力棒软硬兼施,足足折腾两个小时,疏通那一刻,脏水溅了一身,他却哈哈大笑。
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很多边远山区村民心中,身边党员什么样,政府就什么样。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豪迈而坚定。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攻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