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在共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有新作为

2019-06-21 03:00:31

实施大保护让阿蓬江生态更美。通讯员 王江龙 摄


6月13日,黔江区太极乡太和村村民赵昌术查看春蚕的结茧情况。特约摄影 杨敏


5月26日,在黔江区金溪镇重庆卫之情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村民在加工服装。 特约摄影 杨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希望重庆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6月19日,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黔江区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共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全力开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住关键点做好脱贫文章

重庆日报: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黔江如何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余长明:黔江虽是全市首批“摘帽”的区县之一,但脱贫任务仍然不轻。我们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在“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住关键点”上做文章,确保全面小康路上决不漏掉一户、决不落下一人。

重点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稳定收入、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饮水安全、日间照料”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活动和“两不愁三保障”专项调查核实,加快实现建卡贫困人口“零剩余”、已脱贫人口“零返贫”、一般农户“零致贫”和住房安全100%、饮水安全100%。

难点是攻破深度贫困镇村最后堡垒,聚焦“1+29”深度贫困镇村,落实好“定点包干制”“四个深度”等举措,围绕路、水、电、讯、房、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应搬尽搬,坚决啃下剩余776户2753人这块“硬骨头”。

关键点是建立“持续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一是通过设立基本保障基金、购买防止返贫保险、统筹民政救助政策为特殊群体“兜底”;二是通过用好“三支队伍”、讲好“三个故事”、深化“志智双扶”为贫困群众“赋能”;三是通过扶贫协作市场化、扶贫产业规模化、利益联结常态化为贫困群众“稳收”,真正实现“特困底线”兜得牢、“利益联线”延得长、“返贫防线”筑得厚。

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加快建设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

重庆日报: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要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黔江如何增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余长明:黔江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接合部,是重庆东南向联动武陵山片区协作发展的“桥头堡”。我们将努力在渝东南和武陵山片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加快建设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

建设交通“大枢纽”,把交通建设作为开放发展的“先手棋”,积极对接重庆“8+1”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打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加快推进渝湘高铁等对外大通道建设,构建“7干线2枢纽”铁路网、“1环4射”高速公路网和黔江机场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运行效率和全方位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成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

联动区域“大协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建设,立足黔江中心定位、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优势和生态民族特色,充分发挥武陵山区扶贫协作、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黔江海关等平台作用,联动4省市71个县市区共建大旅游、大扶贫、大协同的发展共同体。

促进中心“大集聚”,全面构建“区域中心城市+12个目标支撑”格局,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城乡景融合和区域融合发展,聚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集群地、区域商务聚集发展区、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努力在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中发挥支撑、带动、示范作用,强化“中心”担当、体现“中心”价值、发挥“利他”效应。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重庆日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中,黔江如何为重庆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长明:我们将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打造“绿色幸福”家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推进“两城同创”向村和社区延伸,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在34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筑牢渝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21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发展“山地特色”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聚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生产、低碳循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分享经济、生态经济、绿色金融等七大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山地工业、山地特色效益农业,2019年建成山地特色立体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加快打造武陵山区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渝东南工业核心集聚区。

建设“全域全景”黔江,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思路,加快濯水景区创5A步伐,启动建设芭拉胡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投资120亿元的三塘盖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构建“2个5A+10个4A”全域景区方阵,打造重庆旅游发展重要战略支点、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支撑点。

“金溪不稳定脱贫, 我们决不走!”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这是我妈妈做的,太开心了!”不久前,金溪中心学校初一学生冉龙毅和全校925名同学一起,收到了镇上金溪被服扶贫车间赠送的新校服。年初,冉龙毅的妈妈、建卡贫困户陈淑华就到扶贫车间上班,没想到,她和工友们做出的第一批成品就被捐给了自家小孩。

为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金溪镇工作队利用行业扶贫优势,动员当地在外人士刘廷荣返乡,投资兴办金溪被服扶贫车间。今年春节后,车间开始对外招工并组织技能培训。不久后,70多人成为车间首批工人,其中,近一半为贫困户。

6月19日,重庆日报记者再次来到金溪被服扶贫车间,这里还是同样的忙碌。不同的是,通过几个月的磨合,工人们协作更流畅了,上百台机器全部开足马力运转。“有了扶贫车间,我在家门口工作有一份收入,还能照顾、陪伴娃儿,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陈淑华激动地说,现在,大家每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左右,随着市场打开,相信工资还会涨。

看到蒸蒸日上的车间,刘廷荣笑了。为助力脱贫攻坚,他与金溪镇8个村(社区)签订协议,将年利润总额的6.5%返还给各村。预计,金溪被服全年营业额将达到3000余万元。对这一走上路、扎下根的扶贫模式,金溪镇扶贫工作队上下更是充满了欣慰。“构建稳定增收的长效脱贫机制,达成利益联结机制,成为我们助力金溪脱贫攻坚的的共识。”市卫生健康委副巡视员、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金溪工作队队长张志坚说。

自2017年以来,市卫健委扶贫集团各成员单位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与黔江区一道在金溪镇探索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打造出“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农场”“三金”品牌。当前,金溪镇的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大家更鼓足了劲,决定在这里大干一场。

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对金溪镇585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43家成员单位相关干部分别结对帮助一户贫困户。重医附一院派驻金溪镇长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田杰,因数百位村民挽留再次驻村。面对村民,他立下了“长春村不脱贫,我就不离开!”的誓言。为把配套扶贫发展资金“用好用活”,重庆医药高专派驻清水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小兵,在村里发起建立了爱心超市,鼓励村民通过开展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公共事务等获取积分奖励。如今,清水村已形成家家户户“比学赶帮超”氛围,全村282户农户发展蚕桑、羊肚菌等产业821亩。

“我们的目标是——金溪不稳定脱贫,我们决不走!”张志坚说,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金溪工工作队将继续在精准帮扶上出实招,在政策落实上求实效,全力支持当地培育支柱产业,完善长效扶贫、稳定脱贫机制,打造留得下、立得住、带不走的“三金”扶贫品牌,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记者手记》》

质量是新突破的根本保障

王亚同

“输血”的同时,更注重“造血功能”提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金溪工作队立足行业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打造“三金”品牌获得了显著成效。

这是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的最好注脚。在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黔江区提出了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攻破深度贫困镇村最后堡垒,关键是建立“持续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每一项工作都是奔着脱贫质量而去,为特殊群体“兜底”,为贫困群众“赋能”,为脱贫群众“稳收”。

而围绕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黔江区提出的努力在渝东南和武陵山片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加快建设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交通“大枢纽”,实现联动区域“大协作”,促进中心“大集聚”,强化“中心”担当、体现“中心”价值、发挥“利他”效应,更体现了黔江人对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