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刊编辑部
编者的话: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素列明确要求——
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
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仅是对河南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国提出的要求,更为今明两年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农民工作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本期“特别策划”精心采编了一组稿件,生动展现重庆基层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所进行的乡村振兴实战亮点,深度呈现专家学者和各级干部对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路径一:聚焦“首要”保安全
【战略导向】
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战地素描】
梁平“粮”事
文 | 张耀 周秋宏 王嫚 陶开星
阳春三月,重庆梁平区,千里沃野生机勃发。
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地势平坦的梁平自古以来就是重庆优质粮油主产区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在全国农村不断深入,肩负保障一方粮食安全重大使命的梁平,也在始终聚焦粮食安全“红线”的同时,不断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粮食生产的“增量”——
在金带镇石燕村“双桂田园”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项目现场,轰鸣的工程机械和成群结队的工人已经忙活了好几个月。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条条机耕道、人行道不断向前延伸,排灌水渠等农田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
自2018年11月动工以来,这个投入3000多万元的项目推进顺利,今年上半年全部完工——届时,石燕村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将在配套基础设施支撑下“蝶变”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
在整个梁平,这样的项目正在遍地开花。
目前,区委、区政府已累计投资10.47亿元,在安胜、柏家、碧山等29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在改善当地乡亲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力提升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据悉,通过这些标准化建设项目,当地耕地质量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左右,平均每亩可带动农民增收近300元、
在提升耕地品质的同时,梁平也在聚焦粮食生产效能。
这个春天,在梁平各乡镇的田野上,一支“机械化部队”正在驰骋决荡。
这支大军由4万余台(套)农机组成。它们的加入,改变了梁平“牛+犁”的传统春耕备耕模式,极大提升了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
“1台微耕机,就至少能顶4头耕牛!”区农技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笑道。
今年春耕,当地农机部门共检修农机具3.5万台套,培训机手3800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为春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支“机械化部队”,仅仅是梁平提升粮食生产效能的一个缩影。
2019年,梁平区将继续推进粮油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调减籽粒玉米、小麦、饲料甘薯等低效粮食作物,大力发展优质稻、甜糯玉米、优质油菜等特色效益粮油产业,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粮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预计全区粮食种植意向稳定在86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35.78万吨左右。目前,全区稻田蓄水面积14.5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占冬闲田面积的36.2%。
同时,梁平区粮油品种结构将持续向绿色、优质、特色、加工专用方向转变,今年推动特色粮油面积将达到60万亩以上。水稻方面,大力发展以神龙优228、渝香203、宜香2115等品种为主的优质水稻。油菜方面,大力发展双低品种、油蔬两用品种、饲用品种。
在粮食生产链条的后续环节,梁平也在渐次发力。
在梁山街道上八村二组,一个仓储量达10万吨的大型仓库及其配套设施已经拔地而起。
这座仓库由11栋储粮仓库组成,于近年来相继建成投用。该项目普遍采用“双低”储粮、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微机巡测等储粮技术,逐步推广谷物冷却技术等先进方法,确保达到“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无雀)水平。
“该项目有效解决了农民售粮难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带动粮食产业发展,增强梁平区乃至周边地区粮食仓储能力,进一步保障储粮安全和提升粮食品质,同时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服好务。”重庆市梁平区储备粮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赵兴荣说。
从改善耕地质量,到提升粮食生产效能,再到大力建设粮食仓储流通配套设施……通过不断聚焦粮食供给侧,梁平不仅坚守住了粮食安全“红线”,更不断刷新粮食供给的“高点”。
【头脑风暴】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李春友:实现立足国内、自给自足和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有机结合
我国是农业大国,确保粮食安全,进口粮食只是对我国国内生产的补充,并且必须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鉴于目前世界粮食供给有限、出口政治干预和“粮食武器”等问题存在,我国有必要开展多边粮食贸易。从长远看,全球现有可耕地面积约77亿公顷,目前用于生产的耕地还不到30亿公顷。帮助发展中国家利用好耕地,不仅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危机问题,也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例如,我在白俄罗斯考察时,发现很多适合耕种的土地荒废在那里,没有得到利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后从多方了解到,他们有意愿出让给其他国家的人耕种;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有大面积土地荒芜,要让每寸土地都生产粮食,增加粮食总量。我国要在立足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立足国内、自给自足和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有机结合。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农产品贸易机构,与多个国家签订粮食进口协议,与部分重要产粮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鼓励粮食企业开发国内所有耕地、走出去跨国承包土地,提供直接技术援助,建立稳固的国外粮食供给,增加粮食安全系数。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程传兴: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二连增。面对粮食的连年丰收,必须清醒认识到:第一,人口众多、成本抬升、刚性需求背景下,当前以及未来都必须始终强调粮食安全,不可有一丝懈怠;第二,受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约束,我国粮食连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拼资源拼消耗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新常态下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刻不容缓;第三,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偏低,每当我国粮食供给较充裕时,放松粮食生产现象就会出现。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藏粮于仓、藏粮于民”的基本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更为积极,也更为长远。
首先,有利于建立弹性粮食储备体系,高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农业技术进步是耕地刚性约束背景下稳定和提高粮食产能的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统筹了耕地数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农业技术进步等多项保障措施,确保了粮食产能与国家粮食需求的动态平衡,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撑。其次,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偏向于耕地面积和农化用品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带来的耕地后备资源急剧减少、农化用品对土壤造成的隐性损毁难以逆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将国家粮食安全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依靠耕地面积动态调整和技术进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有利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正处于由行政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的关键期,粮食市场的“信号扭曲”极易造成粮食价格和粮食产量的反向关系,给种粮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动态增减,保障了种粮农民的种粮收益。
路径二:绿色发展促“多赢”
【战略导向】
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战地素描】
生态发展淘“绿金”
文 | 邓俐
弯弯曲曲的永丰河,从綦江区隆盛镇玉星村横穿而过,在当地浇灌出千亩沃野。
永丰河流域是綦江区山地现代农业的核心地区。玉星村,就是这个核心区里的“重镇”。
沿着隆盛镇一个叫“葫芦槽”的地方往村里走,可见岸边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山坡果树迎风摇曳,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面对满目美景,玉星村党总支书记朱光亚却曾长期为一件事闹心——葫芦槽附近入驻有几十家农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农膜、秸秆、杂草等肥料和垃圾,再加上村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葫芦槽青山绿水间,就像布满碧玉的瑕疵,显得格外刺眼。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湖州安吉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也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成为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一大根本遵循。
在这样的导向下,曾经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的綦江区,也开始谋求绿色转型。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朱光亚的“郁闷”很快烟消云散。
2018年,玉星村建起了一座堆肥站。
堆肥站采用最先进的生物堆肥发酵技术,垃圾装进去,两个月后发酵为有机肥,便能变废为宝,每天可以产出有机肥800多公斤。朱光亚算了一笔账,堆肥站一年生产的有机肥就能创造20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可把朱光亚乐坏了。
綦江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吴大钱认为,垃圾堆肥站更大的价值在于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保效益。“农村垃圾全部实行分类处置,农村将山更青,水更清。”吴大钱说,“綦江的农村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对环境污染说‘不’。”
在綦江,通过绿色发展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有玉星村。
和玉星村一样,石壕镇万隆村、郭扶镇高庙村、永城镇中华村、东溪镇永乐村……在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在筑梦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些村庄正变得越发美丽。
生态优了,綦江也开始琢磨:如何通过“生态优”实现“百姓富”?
万隆村是綦江海拔最高、距离城区最远的行政村。
因为当地有花坝草海、李公坝世外桃源、玫瑰谷等人间仙境,如今已经成为夏季全市最火的旅游避暑地之一。
夏天的李公坝,黄色的硫华菊、金黄的木春菊、紫色的马鞭草,和潺潺溪流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么漂亮的村庄,怎么也不会和贫困村联想到一起,他们还给村庄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鲜花小镇。
近年来,綦江为了让农村美起来,精心规划,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民生工程,重塑当地山、水、路、林、湖、房等美丽乡村的画卷,全域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广大农村仿佛换上了新装。
乡村风貌不断提升的同时,綦江区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也逐渐筑牢。
2018年1月4日,綦江区赶水镇石房村。
一大早,村民刘世平又要到镇上送货了。
作为村里的赶水草蔸萝卜种植大户,刘世平在2017年种植了80亩萝卜。从2017年11月萝卜上市开始,刘世平的手机就成了订货“热线”——最多的一天,他通过电话接到6000多斤的订单,最少的一天也有1000多斤。
这些年,刘世平种植草蔸萝卜,每年纯收入从未低于10万元。他说:“我在外打工肯定挣不了这个数。”
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王天明是赶水草蔸萝卜的幕后“推手”。这些年,他带领当地村民以“市场化”为导向确定生产,以“品牌化”为理念打造基地,以“标准化”为引领实施溯源,“三化”并进,赶水草蔸萝卜品牌竖起来了,顺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A级”、“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商标”、“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目前,赶水草蔸萝卜在赶水、东溪、扶欢、郭扶、隆盛等5个镇推广种植,全区种植面积约9万亩。
王天明介绍,2017年,全区赶水草蔸萝卜产值就达到两亿多元。通过发展萝卜产业,石房村也由当初负债18万元的贫困村,逐渐发展成为拥有近200万元集体资金的小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
赶水草蔸萝卜仅仅是綦江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綦江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横山贡米、花坝糯玉米为主的粮油,以赶水草蔸萝卜、綦江辣椒为主的蔬菜,以柑橘、李子为主的经果,以中蜂、黑山羊为主的养殖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良好态势。
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綦江就这样让黄土生出“绿金”。
【头脑风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打造乡村生态文明系统
传统乡村产业是生态的,所形成的是生态产业。乡村产业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的有机循环。在乡村,有机循环既体现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也体现在生产与生活之间。它实现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尽所用,减少了生产、生活垃圾。传统农业几千年地力不减的奇迹,就源于这种有机循环理念。正因如此,循环农业理念成为世界瞩目的农业生态文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乡村,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一是食品贮存与加工——丰富多样的食品形成了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使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延伸到餐桌案头;二是乡村手工业——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诸如秸秆、废旧布料等)发展出编织、手工制鞋、造纸、酿造、木工、剪纸等乡村“百工”,很好地实现了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成为现代融合产业的源头和基础。
在乡村,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源于乡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多样性的需要。传统相对封闭的思维习惯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乡村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也孕育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多样化产业形态。多样化农业有助于满足多样化需求,也可有效分散风险。产业兴旺要坚持质量兴农、多业并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多样化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运行。
在乡村,低碳生活不仅体现在节俭的生活传统,也体现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无论是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拒绝浪费的习惯还是就地取材的理念,都极大地避免了片面专业化带来的长途运输、过度包装等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充分体现着人类的生态智慧,可谓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而提到宜居,人们同样首先想到的是自然环境好。的确,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宜居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宜居还包含许多其他内容。从生态视角看乡村宜居环境,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乡村内部环境以及基于此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
绿水青山、肥沃的土地、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物种,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物质基础。从内部环境来看,乡村是否宜居,既体现在村落、院落这两个生态循环的重要节点和能量交换场所的完整性,也体现在乡村道路、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更体现在人与环境和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就是说,生态宜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基于传统乡土熟人社会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无疑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
怡人的村落环境、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源条件、低碳自给的消费方式、和谐的邻里关系、群体闲暇活动以及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慢节奏生活等,构成了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被很多人认为是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乡村传统为乡村宜居生态建设提供了模板。
●湖南省长沙县爱卫办主任 方建武: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破题美丽乡村建设
搞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生态美县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必由之路,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的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逐步实现由政府兜底收集到群众自觉付费。注重农民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移风易俗,引导农户自觉遵守垃圾分类投放入桶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户缴费,避免政府全包全揽,充分提高农户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
二是要将垃圾处理与生态环保相结合,把垃圾处理作为一项改善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镇建设工作,迅速推进垃圾收集设施提质建设,积极探索“无害化、清洁化、资源化、节能化”垃圾处理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实现垃圾分类分流处置,减少生活垃圾中转、卫生填埋处理量。
三是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面,进一步探索高价值可回收物的市场化回收机制,用市场化手段激励基层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同时,鼓励各镇积极开展餐厨垃圾利用处理,推进农村集镇和大型餐饮机构的垃圾分类减量。
路径三:着力基建补“短板”
【战略导向】
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战地素描】
雨后初晴,走进开州区岳溪镇柏竹村,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一条宽阔的乡村公路蜿蜒山间,房前屋后非常干净整洁……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功能齐备的宜居村落呈现在眼前。
“我们村自来水和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和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正在地里干农活的村民张中荣高兴地对笔者说,“全靠这些年扶贫工作搞得好,让我们的生活大变样。”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脱贫攻坚基底。”近年来,开州区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路、水、电、住房等问题,着力治理乡村环境,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在开州区南门镇双白村,一条宽阔整洁的水泥公路延伸到山上,直接连接到许多农户家门口。
公路没通之前,双白村产业始终发展不起来,大家一直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出村和通往产业基地的公路打通后,晚熟青脆李、水蜜桃等种植产业成为该村产业发展的主力。
对此,村里的种植大户李代彬深有体会:“公路硬化后,让我家400多亩水蜜桃有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公路修通后第一年,游客采摘量就提高了30%,总产值达1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加快实施交通脱贫攻坚,是破解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关键。”区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州区坚持“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的思路,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改造农村道路1696公里、人行便道760公里,投入资金约11.8亿元,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通畅率100%、通客运率100%,实现农村碎石公路全面管护,方便了群众出行、支撑了农村发展。“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到2020年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2200公里,全区撤并村通畅率达到100%,村(社)通达率100%、通畅率8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100%。”
乘着交通脱贫攻坚的“东风”,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满树“繁花”随之绽放——赵家街道渔乐村冬桃产业、满月乡双坪村中药材基地、长沙镇马鞍村黄桃产业、大德镇仁和村休闲农家乐、渠口镇毛坪村青脆李、大进镇紫金村红心蜜柚、南门镇东阳村养生避暑乡村旅游……交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活力,依托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发展扶贫项目,“酒香”飘出了“深巷”,各地特色产业真正“活”了起来。
脱贫致富路不断延伸的同时,开州农村基础设施的其他“战线”也在渐次发力。
在开州偏远山村,饮用水不再是阻碍乡亲们生产生活的“老大难”——
“饮水安全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区委、区政府先后把农村饮水工程项目以民生实事、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重点工作等任务进行考核、管理,并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畴,且作为对镇乡街道年度考核的硬性指标,考核实行计分制。区委、区政府领导定期召开协调会,集中商讨、解决项目建设管理相关问题。”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开州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及脱贫攻坚等机遇,实施了一大批农村饮水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全区农村居民的饮水卫生条件,有效提升了供水保障。全区共修建农村人饮工程2677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3座,整治山坪塘7325口,铺设管线8500余千米,解决70.9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帮助8.75万贫困群众用上干净、方便水。
同时,开州广大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通过拆除重建、修缮加固等方式改造农村危房,帮助贫困农村群众解决基本居住安全问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贫困人口住进了‘安全房’、‘保命房’,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区共改造农村危旧房上万户,惠及贫困人口数万人。同时,把2.94万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困难群众集中搬迁,统一规划建设美丽新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改善住房条件“硬件”的同时,农村居住环境这一“软件”也在不断提升——
“不仅要让贫困户有一个稳定安全的住房,还要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宜居,更舒适。”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全区农村的村容村貌更整洁,我区以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载体,大力开展 “脏、乱、差”整治,实现全区427个行政村村村干净、户户整洁。
“我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印发了《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明确目标,层层落实责任,落实人员,加大考核力度和督促整改力度。”该负责人表示,除了领导重视,开州区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力度也非常大,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2.1亿元,用于全区40个镇乡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六个一”工程建设。在河道整治方面,完善落实40个镇乡街道“河长制”,及时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及河道树枝牵挂物,建立河道暴露垃圾、建筑垃圾日常监管机制,全面取缔沿河禁养区和限养区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养殖场、各类圈棚。
截至目前,全区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427个行政村有389个行政村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含135个市级贫困村),91%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可以说做到了村村干净、户户整洁,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头脑风暴】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 赵雨森: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建设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质量效益亟待提高;第二,是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急需加强;第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第四,就是农村信息化、网络化和文化建设还很落后,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尚未全覆盖。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吸引产业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在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能源使用、空间布局、饮用地表水等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改善现状需要对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水电气,还应包括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这意味着,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垃圾处理等都要加强建设,以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
同时,乡村振兴要从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当前,乡村经济大多还是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现代企业与乡风民俗环境下的本土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异,这需要对乡村经济体制进行预先设计。乡村振兴要破除阻碍资本和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苏家店乡政府干部 李兆伟:乡村基建要“点”“面”结合
俗话讲:“要致富先修路”,而交通、水利、农业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一直是长期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脱贫致富发展特色产业,交通运输不便、发展农业缺乏配套的水利设施、推进农村建设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一切都表明,农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措并举,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二是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立法,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跟踪管理维护、调查测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使用及维护情况,确保相关资金、政策起到应有的效用。
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将生态建设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将生态建设工作做好,农村居民才能得到一个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例如:增加农村卫生环保投入,雇佣保洁员清理街道卫生,做好垃圾清运工作。同时,实行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整体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笔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民致富增收,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否顺利实施部署。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发展的愿望得以实现。
路径四:夯实治理固“根基”
【战略导向】
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战地素描】
“新乡贤”带来“新风尚”
文 | 陆睿
2018年12月,永川区西安隆镇太平桥村。
一个细雨飘飞的午后,蒋显明来到一座巴渝民居风格的小屋前,掏出了钥匙插进锁眼。
小屋门楣上,挂着一块很惹眼的牌子——“乡贤评理堂”。
“咔哒”一声,门开了。
蒋显明一侧身,钻进了屋子。
作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蒋显明返乡创业后,在村里成立了一个柑橘专业合作社,流转了不少撂荒地发展特色种植,又吸引了40户、170多名乡亲共同增收。
产业项目风生水起,蒋显明也逐渐在乡亲中间有口皆碑。
他也因此有了一个新“头衔”——“新乡贤”。
2018年2月,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永川区委、区政府为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在全区挑选德才兼备、在群众中德高望重的党员能人、致富能手、道德之星等优秀对象,评选为“新乡贤”,并在每个行政村配套建设“乡贤评理堂”,实现了“新乡贤”这一群体对本地农村的全覆盖。
其间,蒋显明就被评为“新乡贤”,并获得了“资格证书”。
从此,调解村民各种纠纷、助推乡风文明和谐就成了他的“本职工作”。
蒋显明“驻守”的太平桥村,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有4000多人口,其中2300多人外出务工。
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而且民生醇和良善,但留守在家里的乡亲们还是难免出现一些“磕磕碰碰”。
每当出现“磕碰”,蒋显明就成了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一次,村里一位大娘和儿媳妇闹了别扭,甚至发展到动手“干架”的程度——闻讯,蒋显明急忙提起印有“乡贤评理堂”字样的工作包,跑到大娘家登门调解。
了解了婆媳矛盾缘由,蒋显明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开导——
“俗话说得好,‘人吵败、猪吵卖’——一家人像这样吵得鸡飞狗跳,值得么?”
“你老和儿媳妇吵,到时候家给吵散了,你儿子会安逸你?”
“家和万事兴,既然已经成了一家人,你们就要向前看。”
……
在蒋显明苦口婆心地开导下,大娘逐渐解开了“心结”。
自从当上“新乡贤”之后,像这样的调解任务,蒋显明一开始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
从2018年5月到12月,蒋显明在“乡贤评理堂”相继调解了6件比较突出的纠纷。刚开始,每次调解他都要花不少心力,也许几个小时大半天才能调解下来。后来,也许是他的苦口婆心起到了作用,乡亲们就算有纠纷,到“评理堂”三五句话就解决了。
在解决各种看似“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了一个让人欣喜的现象。
“‘评理堂’开门后的头几个月,还不时会有乡亲来找我调解。到后来,村里吵架扯皮的越来越少,‘评理堂’也就越来越冷清了。”蒋显明说。
对此,太平桥村党总支书记孔令超同样感到欣喜:“有了‘新乡贤’之后,村民很多纠纷在‘评理堂’就化解了,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我当了三十多年村干部,像这样和谐文明的乡风,可还是头一回见到!我相信以后还会越来越好!”
不仅仅是太平桥村——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全面覆盖永川区各行政村的“乡贤评理堂”,正通过一次次耐心调解、一场场普法宣传、一轮轮进村入户,逐步引导和培育出永川农村和谐文明的新风尚。
【头脑风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魏后凯:以“善治”促“振兴”
近20年来,关于乡村治理,我国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必须正视的是,除了理论上的探索需要深入推进外,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深化完善的问题,比如: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乡镇债务沉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导致城乡差距较大;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群众参与不足;一些地区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干扰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空心村”、“三留守”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否则,就会影响乡村的整体振兴,农村这块短板就会越来越短,就会拖现代化建设的后腿。
要弄懂乡村善治的含义,首先要弄清善治是怎么回事。“善治”这一概念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出现了,中国自古就重视善治。早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就提到“正善治”。汉代的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又对善治二字进行了具体阐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善治即等同于善政,主要是指好的政府和相应的好的治理手段。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英文“goodgovernance”新术语,后被翻译成“善治”。1992年,世界银行在《治理与发展》报告中,为推行“善治”开出了四方药:公共部门管理、问责、法治、信息透明。
概言之,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实现乡村善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民主法治是乡村善治的核心内涵,要全面推进并完善基层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新型治理机制。要加强政府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和协同合作,强化信息公开和村民参与,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要推进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张翼:在有效治理的逻辑中做排优选择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必然与乡村人口的减少过程密切相关。如何在人口老龄化、人口稀疏化、人口空壳化的大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绝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在有效治理的逻辑中做排优选择。为此需要做到:
第一,对乡村进行综合评估、分类施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对空壳化村落,通过撤乡并村、聚合人口的方式振兴乡村。对于形成集约效应、具有开发价值的村庄,则以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方式振兴乡村。对于古村落,则应进行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
第三,在土地流转率较高、人口流出占比较大的地区,合并邻近村庄,建立联合党支部和联合村委会,服务于经济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
第四,拆除废弃建筑以恢复耕地,将人口相对集中起来,降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建立15分钟或20分钟的服务与物流供给圈,在可持续发展中给乡村注入振兴活力。
第五,移风易俗,倡导男女平等,增强家庭的养老能力。
第六,营造乡村包容发展环境,使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
路径五:锐意改革激活力
【战略导向】
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战地素描】
转动改革“秘钥”
文 | 陆睿
2018年9月的一天,城口县庙坝镇关内村。
虽然不是节假日,享誉市内外的“柴火鸡一条街”依旧吸引了不少自驾前来的游客。
午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镇党委书记李飞背着双手,沿着独居特色的“庙坝特色文化墙”,安静地徜徉在街道上。
“柴火鸡一条街”上,林立的饭馆酒旗飘扬,停满汽车的旅店前人群喧嚣。
热闹的旅游接待点旁,村集体投资修建的游泳池碧波荡漾。
河谷对岸,隐约可见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遗址景点和新型肉鸡养殖场。
……
举目四望,沐浴在乡村振兴春风中的庙坝镇,正焕发出产业振兴的无穷力量。
盯着生机盎然的乡野,李飞情不自禁地笑了。
“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后,我们按照中央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相关部署,以‘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等举措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效益农业项目破题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李飞说。
党的十九大以后,庙坝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谋划了中蜂养殖、竹及中草药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产业规划。
“蓝图”有了,接下来就需要落实。
一个问题,随即摆在了镇党委、政府面前:“全镇各村的土地、人力、产业等发展要素,如何围绕产业发展‘蓝图’优化配置?”
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区县、部门上下一心,依托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农村“三变”改革等战略抓手,不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春风中,原本桎梏于小农经济业态下的农业发展要素,也开始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全新模式下开始重组。
其间,庙坝也取得了突破。
2017年10月,庙坝镇香溪村和关内村首先“吃螃蟹”——启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试运行。
在短短一年内,依托“三变”改革和特色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两个试点村就创造利润10万元,淘到了“第一桶金”。
看到试点村的农民股东喜上眉梢,同属庙坝镇的其他行政村也渐次发力——
天保村确定了中华蜜蜂、竹、中草药等产业突破方向,推动相关产业项目稳健成长。
依托绿色肉鸡等养殖项目,排山村、石兴村、庙坝村等村也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以及效益产业的突破。
……
回到2018年9月那个凉爽的午后。
在“柴火鸡一条街”上溜了一圈,李飞眺望苍茫的大巴山脉,不禁感叹道:“农村改革这个法宝激活了被禁锢的资源,也激发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动能--就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来说,这个月,全镇10个行政村已经全部拥有了村级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和产业平台,累计获得利润达50余万元,帮助15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而初偿改革胜果之后,庙坝并没有就此停步。
就在李飞到“柴火鸡一条街”“遛弯”的两个月前,庙坝镇又启动了另一项重要改革——香溪村茶业股权化改革试点。
在推行试点的过程中,庙坝镇将按照“统一协调,利益兼顾”的原则,严格遵循市场化规范操作,积极动员广大村民参与其中,成为“股东”。
“这次改革是庙坝依托既有产业资源、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又一次破题尝试。”镇长谢希德说,香溪村将以7组为主要阵地,在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见的前提下,积极推行股权化试点,以契约形式量化股权,打造茶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展望未来,庙坝干部群众信心满满:“用好农村改革这个法宝,乡村一定能够振兴!”
【头脑风暴】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进军、韩建民:以改革破除振兴障碍
因为广大乡村有别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着重解决以下突出问题。
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保障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配置。一要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使乡村的土地资源要素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变化,达到吸引乡村以外尤其是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源源不断向农村流动的趋势,使效率不高、效益不佳的乡村资源转变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二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把农村劳动力变成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努力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其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保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市场为主导,农户、企业为主体,释放个人、集体、社区和各经营组织的活力。健全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及相关的财政、金融等投融资保障制度,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制定国家各级各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促进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最后,规划先行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规划是指导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发展建设的蓝图,是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乡村振兴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依法规划,充分调研论证,根据乡村不同资源条件、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生态环境特点、历史文化及习俗习惯,遵循、顺应规律,合理引导和把握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综合安排空间资源配置,创新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强制性、规划管理的系统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保障乡村振兴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空间,提升乡村空间品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终实现“乡村,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农业部经营管理司司长 张红宇:聚焦三大关键领域,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聚焦于三个关键领域。第一个是资源性资产的改革问题。现在18.2亿亩还是20.3亿亩的农村耕地的改革,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就是资源性改革的最重要的工作。按照中央要求把家底搞清楚,搞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经济,有利于生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摸清农村土地家底,使经营权得到更大范围地优化,提升我国农村土地的产出效率,同时土地经营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整个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二个改革是狭义上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更多是聚焦于农村经营性资产的改革,这个改革涉及的重点是将其折股量化到人、落实到户,健全资产运营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发挥农民股份合作。其中涉及成员资格的界定问题,涉及股权的设置和管理问题。
第一,成员资格的界定问题,包括什么时间、什么人,量化到户、量化到人的集体资产产生的收益。第二,我们所谓的实行股份合作,到底是集体股,各类股还是集体股到底怎么设置,现在各个地方也有不同考虑。第三,股权管理到底采取动态管理还是静态管理。改革开放到今年三十多年,农村社区从封闭到开放,成员过去是固定的,现在是流动的,外来的打工者在这儿干了二、三十年,他有没有资格分享本社区经营性资产带来的收益问题。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要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利,重点要赋予农民对拥有的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收益权,有偿退出权及抵押权、担保权、继承权。按照中央的要求,对赋予农民的这六项权能应该区别对待。对于农民拥有的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和收益权,重点是在所有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地区,全面赋予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对于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赋予这两项权利,有偿退出权重点是探索有偿退出的范围,长期来看是必须要做的,如果农民没有有偿退出的通道,城镇化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怎么有偿退出?退出以后谁来接盘?多大范围做这个事儿?继承权重点是探索具备法定继承人资格,但是不是集体成员的人员继承集体资产股份的规则。对于抵押权和担保权,这比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抵押担保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抵押、担保可能会对集体经济的产权结构、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带来影响,赋予这两项权利必须审慎稳妥。这个权利是一个无法独立行使的用益物权。这个房屋有个股份,你可以有收益权,但如果转让,抵押担保这一份儿,这一个股,不好分割。所以,我们强调要在农业部,包括金融部门,包括监管部门的引领下,有限地进行试点。
路径六:决胜脱贫勇攻坚
【战略导向】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战地素描】
谭万生“翻身”记
文 | 谭华祥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虽然身体残疾,但不能认输,要靠自己的双手,自立自强,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心中有光,不怕路长!”每当提及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走上致富路,石柱县中益乡光明村残疾村民谭万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话。
这是县上派驻他们村的第一书记谭祥华对他说的。
初见谭万生,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干练踏实的土家汉子。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在中益乡深度脱贫春风中发展种植业走上致富路的乐观汉子,竟然是一个曾对脱贫不抱希望的残疾人。
谭万生1975年7月出生,1991年因家境贫寒,在石柱中学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了。1994年2月,他融入广东打工的人流,进了一家鞋底制造厂。然而因经验不足和身体瘦小,仅上班8天就被压模机轧断了右手,后在当地医院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才保住了性命,但右手掌截肢,只剩下一个肉球。
无奈之下,谭万生不得不拖着残疾的身体,带着万般悔恨回到老家。
躺在床上,谭万生整日以泪洗面,抱怨上天不公,悔恨打工时的瞬间疏忽。
他在家里稀里糊涂呆了几年,大姐二姐也先后出嫁。看到父母整天少言寡语、愁云密布,谭万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开始上山种黄连,借钱与同伴做小生意。然而,不知是经营无方、还是时运不济,他种黄连遭受病虫害、做生意也亏了本,似乎干一样败一样,不仅没有收入,还倒贴了不少本钱。
“看来这辈子无力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多次受挫之后,谭万生感到心灰意冷,整天把自己关在楼上,头不梳脸不洗,有时母亲把饭菜送上楼,他吃后直接把碗盘从楼上扔到屋外,然后就双唇紧闭,不理任何人。
时间一晃到了2017年盛夏,中益乡被确定为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县派出精兵强将驻乡驻村。
时任县交委办公室主任谭祥华进驻了光明村。
之前派驻西沱镇黄桷岩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谭祥华,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进驻光明村后,他既没有忙着开大会发表豪言壮语,也没有忙着描绘宏伟蓝图,而是带着记录本走村串户详查民情、收集民意,从中寻找对策。
对于谭万生来说,2017年9月12日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
这天,谭祥华来到他家,向其父母亲了解了他的情况后,随即走进他的卧室,从国家宏大的脱贫攻坚蓝图,讲到中益乡千载难逢的深度脱贫机遇,从张海迪自强不息轮椅上读书写书,讲到比邻的沙子镇“一尺男儿”谭启树的创业故事……谭祥华用大半天时间苦口婆心地开导,让谭万生泪如泉涌,紧闭多年的心房终于敞开。
当天晚上,好久没有下过楼的谭万生走进厨房,和父母一道下厨做饭,和谭祥华一直谈到夜深人静。
第二天一早,谭万生上街理发修面,特意买了套迷彩服回家。
临近中午,父母亲下地干活回家,谭万生已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桌了。久违的家庭午餐,让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
“爸爸、妈妈,我之前实在对不起您们。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抬头挺胸的男子汉!”谭万生说,他要按照谭祥华的建议,规模发展辣椒和中药材,早日增收致富,决不拖全乡乃至全县全市整体脱贫的后腿。
谭万生决心振作之际,中益乡也在深度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迎来了一轮千载难逢的机遇——按照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相关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中益乡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条战线精准施测、精准发力。
在政策催生的“风口”下,谭万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谭万生请来谭祥华和乡政府分管产业的领导,走进他家的承包地现场规划,并引导他充分利用撂荒地复垦生产。
从此,谭万生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整天早出晚归,翻地、起垄、播种、覆膜、除草、施肥、掐枝、采收……
县残联获悉谭万生的情况后,在中益乡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将其当成案例予以深化,更激发了谭万生增收致富的干劲。
谭万生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父母亲也有发不完的余热,一家人的脱贫致富信心倍增。
2018年,谭万生种植的前胡等中药材收入5000多元,辣椒卖完后收入4000多元,加上父亲就地打工、母亲种植蔬菜市场零售的钱,他家一年收入近3万元,不仅一举脱贫,还成为响当当的勤劳致富户。
“全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谭书记的耐心开导和县残联的关心爱护,今年我家的收入还要再上一个台阶。”谈及2019年的脱贫蓝图,谭万生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家已播种前胡4亩多,现正在进一步复垦撂荒地,力争种植中药材6亩;计划种植辣椒的2亩多地块已经全面翻挖起垄;计划养殖生猪3头;父亲继续就近务工;我还要指导母亲种植优质蔬菜,提高生产效益……年收入力争突破4万元!”
【头脑风暴】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徐勇:脱贫攻坚,“内因”是关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设立专门扶贫机构,大力开展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成效举世瞩目。同时也应看到,一些贫困地区过度依赖外力,将扶贫看作是一项福利,理解为给钱给物,其贫困状况虽然短期内得到改善,但很容易反弹。作为扶贫的主导力量,政府既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又要大力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发挥市场作用,激活贫困地区沉睡的资源。我国很多地方的贫困属于条件性贫困,即由生产生活条件困难造成的贫困。对于个体贫困,可以通过帮扶较快改变其贫困状况,但这种改变更多的是济困;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性普遍贫困,更重要的是改变造成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现代社会,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发挥资源效益的基础性力量。从总体上看,距市场愈近的地方距贫困愈远。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可以说就是在寻找距离市场更近的地方,让劳动力实现更大价值。贫困人群之所以集中在农村、山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距离市场较远,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富饶的贫困”。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可以迅速缩短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电商就在偏远地区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打开了农村各类产品的销路,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促进不少地方实现了自我脱贫。湖北省巴东县地处鄂西大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村信息赶集”等活动,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大大加快了脱贫步伐。
改善基层治理,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贫困是一种可逆状态。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强化依赖性,从而弱化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外力一旦改变,很快就会返贫。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找准路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才能做好,进而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一是选好带头人,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愈是贫困的地方,人才外流愈严重,优秀基层干部愈少。对此,除了外派干部,还需充分挖掘和培养乡村各方面人才,选好头羊、用好干部。二是寻求最佳治理支点,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与城市贫困个体化不同,农村贫困往往表现为群体化贫困,即因同样的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的整体贫困。这就需要通过完善基层治理,激活群体的力量来共同脱贫。地处粤北山区的广东省清远市,通过推行“三个重心下移”,将党的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下移到村民小组和自然村,激发了农村的内在活力,大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四川省邻水县风垭乡人民政府干部 王良成:以“精准”决胜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作出了重要讲话和安排部署,“到2020年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党和国家立下的军令状。
精准扶贫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必须要下足功夫,结合实际,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走形式、走过场、弄虚作假。
上级对下级安排任务时,求快不求质。只图指标下达下去,这种不按实际的任务既让基层帮扶干部压力增大,又受到群众的反感。为了应付上级各项检查,扶贫干部和帮扶人员花去多数精力及时间放在“留痕”上,以此证实扶贫工作开展。
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一是要因户施策。一定要结合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家庭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不光为贫困户临时“输血”,更要为他们打造自身能够“造血”的功能。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结合水质、土壤发展特色产业,不要人云我云,“你种脐橙我也种脐橙”。发展特色持续稳定增加群众就业收入是长远之计。三是扶贫要扶智。除了建好房、修好路最根本还是要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不去弄虚作假和虚事实做,要真抓实干,不受外来过多的压力和干扰,一心扑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让脱贫攻坚工作在基层扶贫领域的人员心中感觉到高兴,老百姓才会从内心对扶贫工作感到认可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