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农业农村委主任 彭文树
荣昌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引导和动员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凝心聚力、强力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18年底,全区12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8277户27166人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发生率为0.37%,无返贫、漏评、错评、错退现象发生。荣昌区脱贫攻坚工作在接受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省际交叉检查考核中得到检查组充分肯定,建档立卡、扶贫信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等多项具体工作被市扶贫办评为一等奖或优秀,连续三年在市对区县脱贫攻坚目标考核中获得一等奖。
一、坚持持续输血与稳定造血相结合,释放惠民富民红利,确保吃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
一是加强综合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累计整合资金4.3亿元用于脱贫攻坚,落实到户帮扶资金2443万元。开展“2000名干部进20万农户”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324件。推进小额扶贫贷款工作,设立小额信贷风险基金1000万元,累计向588户贫困户(脱贫户)发放贷款2430万元。开展不赡养老人专项整治行动,采取调解、法律援助和强制执行等措施,督促37户贫困家庭的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纠正脱贫攻坚中“等靠要” “养懒汉” “不尽孝”等不良风气。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无劳动能力的3059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业灌溉设施,在12个脱贫村投入920万元实施山坪塘整治202口,投入1326万元实施提灌站改造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完善田间灌排渠系配套,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制定“1+3+N”产业规划,建立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在脱贫村因地制宜培育形成生猪、山羊、肉兔、生姜、花椒、中药材、柑橘等特色主导产业1—2个,增强贫困户(脱贫户)“造血”功能。投入5700万元在66个村(社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出物业经营型、社会化服务型、特色产业型、股份合作型、资源盘活型等发展路径,实现经营性收入192万元,试点工作入选中央党校教学案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收脱贫。如重庆代兴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与脱贫村集体和脱贫户合作,创新打造“政府+金融机构+合作社+企业+脱贫户(贫困户)”五位一体“金猪扶贫”模式,已试点建设扶贫肉猪示范场4栋,可带动1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年,村集体增收20万元/年。全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农民合作社51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近60家、粮油种植大户125家。
三是培养就业技能。围绕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就业需求,开展“送技能下乡进村”活动,组织西南大学、市畜牧科学院、区职教中心等种养殖专家和本村致富能手,为贫困户开展生猪、生姜、大棚蔬菜等10余个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开展水果种植、茶叶种植、粮食种植、植保无人机分手、苎麻栽培技术等5个工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办厨艺、汽修、家政等就业技能培训125班次。充分照顾农村生产和生活,通过“插班”方式安排贫困劳动者参加电工、焊工、美容师、育婴员等工种培训,采取非全日制的多时段、短课时等方式授课,并根据农村忙、闲时节开设白班、晚班、周末班,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搭建多元就业培训平台,建成就业扶贫基地10个,1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目前,全区共有718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坚持均衡教育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夯实义务教育基石,确保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
一是完善资助体系。落实教育资助、补助专项资金1364.36万元。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近年来贫困、困难学生发放资助资金22940万元,惠及22.44万人次。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投入扶贫助学项目。与江苏博学建设投资集团“教育援助基金会”签订捐资助学合作协议,每年资助100名贫困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捐助六年。积极引导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资助贫困学生,明确规定民办幼儿园、高中学校将事业收入5%的资金专项用于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保教费和生活费资助,2018年共有51所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利用自有资金通过免保育保教费、生活费、学费等方式,资助贫困学生3519人次,资助资金248万元。
二是改善教学条件。建好硬件。实施17个薄弱学校改(扩)建项目,完成115所学校校舍维修、场地硬化等基础环境改造工程,建成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维修改造3所边远小规模学校。扎实推进学前三年行动幼儿园建设工程,新建、改建幼儿园6个。配强师资。近年来通过定向培养、公开招聘等形式,为农村学校新招聘教师411名,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全科教师292名。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支教扶贫,组织57名全科教师师范生、幼教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依托学科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农村骨干教师145人,占骨干教师总量的43%。强化农村教师培训,在“国培”“市培”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近4000名农村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三是抓实控辍保学。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学区与镇街实现数据共享,及时了解常住户籍人口适龄儿童基本情况,并通过与学籍系统比对、入户走访等方式及时掌握适龄儿童入学情况。依据招生范围建立劝返工作责任区,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把脱贫村作为监测的重点区域;把小升初、初二学段等作为监测的重点学段;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监测的重点群体,对其实施台账化精准控辍,确保人籍一致,防止空挂学籍、中途辍学,保障其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目前,清理“空挂学籍、中途辍学”等突出问题265个,采取随班就读、特教班、送教上门等方式,成功劝返120名贫困户失学辍学儿童复学,三残儿童入学率达86.2%。
三、坚持当期救助与长效巩固相结合,织密医疗兜底网格,确保家家有医生、人人有健康
一是强化基本医疗救助。设立健康扶贫医疗基金。投入216.2万元,为2205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精准脱贫保险。资助1193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医保。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费用个人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个人慢病和重特大疾病门诊自付比例控制在20%以内,超过比例的费用由健康扶贫基金兜底,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稳步提高住院保障水平,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我区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起付线降低50%,减轻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费用负担。提高大病保险医保待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起付线标准至20万元(含)内、20万元以上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55%和65%。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永荣总医院和21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2018年共为3761名贫困患者垫付医疗费用43万余元。对符合救治条件的贫困人口建立台账,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等分类救治,加大动态追踪管理力度,2018年救治建卡贫困户786人次。
二是夯实基层医疗基础。开工建设区中医院迁建项目,新运营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实施广顺、昌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项目,在每个村配备标准化村卫生室1—2个,在建和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10个。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除颤起搏监护仪、便携式B超、便携式心电监护仪、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系统、彩超等设备272台件,改善基层医疗设备条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及培养培训工作,2018年新引进硕士及以上教育卫生高层次人才119名,近两年引进的硕士研究生较2015年—2016年同期增长近300%。依托“医联体”建立对口帮扶“双固定”制度,区级医疗机构专家到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坐诊每月不少于5人次,2018年共派出区级专家1251人次到基层坐诊。在吴家、仁义、盘龙、安富4个基层医疗机构分别建成骨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和针灸理疗科4个特色专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项,增强基层医疗机构专科救治水平。
三是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HIS医院管理系统(收费、拿药、出院)、公共卫生系统(家庭签约、医疗管理)、LIS系统(化验检验)、村卫生室系统建设。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看病结算提供便利。对有异地就医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办理跨省联网结算就医备案手续时,简化备案程序,优先做好备案登记,简化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办理就医备案程序,通过电话、重庆社保网络平台、手机APP等多种渠道,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在292个基层医疗单位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14781名贫困人口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贫困户提供健康指导和评估等服务,同步做好体检建档和基本公卫项目随访工作。
四、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扣牢住房保障链条,确保户户有好房、家家美院子
一是存量危房动态清零。结合荣昌实际,专门为贫困户设计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户型建房图集。对危房改造进度开展每周督查、不定期抽查,并设计农房竣工验收表模版,严格验收管理工作,确保质量安全达标。截至目前,累计资1.05亿元改造贫困户危房4120户(C级1574户、D级2546户),实现存量危房动态清零。
二是切实提升居住质量。投入1425万元,实施贫困人口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为1300余户贫困户安装自来水,贫困村贫困人口自来水入户率达75%以上。实施农村便民道“户户通”工程,建设人行便道3000公里,惠及21个镇街137个村(社区),受益群众达26万人,其中贫困户(脱贫户)出行人行便道实现全覆盖,有效解决群众出行“第一个百米”问题,荣获“2017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
三是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建设污水处理站点79个、乡镇污水管网改造70.52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6%。整治庭院12.8万户,新增“美丽庭院”300个,评选出区级“整洁庭院”500个。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100%。在农村干线公路以及农村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在河塘、水库、沟渠等水系旁种植护岸林和水源涵养林,在农民房前屋后和村镇旁种植“风景树”“传家树”“摇钱树”,面积达1.46万亩,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宜居村庄”5个、市级“绿色村庄”13个,5个村入选全国首批“绿色村庄”。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农村公厕26座,改建农村公厕33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为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