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师生在装配式建筑工地开展生产性实训。威海职业学院供图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
今年1月,由富士康科技集团牵头的烟台电子信息产教联盟成立,短短5个多月,成员单位由烟台市内迅速扩展到省外职业院校、多地相关企业,达到24家,在跨部门和区域交流、共建双创基地、建立“双师”培养基地等方面工作快速铺开……
2018年底,山东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提出创建山东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化改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等10条举措,推动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出发,进一步推动全省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如何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优化?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如何建立?近日,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
体制机制改革促职教高位发展
眼下,烟台市共有职业院校35所,其中国字号示范校7所、省字号示范校16所,整体实力很强,但仍存在人才培养机制与新动能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
“2017年我们调研了10多所学校、7家企业,发现烟台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许箕展说,一是职业院校归属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难以统筹,进而导致资源分配分散、浪费严重,各个学校专业雷同、同质化严重,人员流动几乎为零。二是校企不融合、产教不合作,学校只管培养学生,不关心企业需要什么。三是职业教育行政化严重,校长大多来自行政岗位,离教育家办学还有距离。此外,专业设置上存在文科多、技术技能专业偏少的问题。
对此,2018年烟台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烟台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从体制机制、考试招生、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全方位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推动烟台市职业教育高位发展。
2019年1月1日起,烟台市委、市政府对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原由市其他部门代管、区代管、区属的职业院校等全部划归到市教育局直属,人财物实行统管,彻底理顺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区域职业教育“一盘棋”和“大职教”格局初现。
在专业建设方面,国办职业院校由市教育局实行统筹,每所中职设3—5个专业群、高职设5—8个专业群。同时,成立由企业家和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设置委员会,围绕专业必须服务烟台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对今后新增专业进行指导。
经过5个多月的调整、磨合,管理体制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出来,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三年(2019—2021年)发展规划,重新定位办学目标和方向;各学校开始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对重复设置的汽车维修、会计等专业进行了整合,对保留的专业进行“智能+”改造;高职院校主动与中职学校合作,在招生、学科建设、技能大赛等方面实行融合、共同发展,创造了高职带中职的中高职一体化共同发展新模式。同时,院校可以进行教职工的交流和学校之间资产的调剂,为专业布局和资源流动打通了渠道。
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校长姜代坤看来,这场改革对学校发展影响深远。“学校的发展有人抓有人管了。专业建设更有方向了,由过去的“小而全”向“专而精”转变,我们学校将重点发展以建筑业为主的专业群,突出优势特色。在编制和人员补充方面更灵活了,师资队伍管理效率明显提高。此外,经费也更有保障了,今年我们新招聘了50多名教师,全部由市财政承担,大大减轻了学校负担。”姜代坤说。
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加强市域统筹为切入点,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大增强了设区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激发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产业转型
在威海职业学院,有一栋大楼很特别,一层是机舱操作实训室,二层是电路实训室,三层是船舶驾驶实训室,整个大楼完全按照真实的船建造,所有船舶相关专业都可以在此实习实训,这就是威海船舶工程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
“我们是先建的实训室,后盖的楼。”威海职业学院自动化机舱实训室负责人王震东说,威海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高水平的船舶专业教育,离不开适应船舶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训条件,在这里,从实船建造,到机械设备铺设、维修保养,再到拆装,所有船舶专业的开船、维修、建造环节有这一栋楼就可以了。
出了自动化机舱实训室,走进机电工程系教学楼,一间间拥有数控仿真机床及液压与气动设备的教学实训室,仿佛进入了一家大型现代化工厂的生产车间;走进建筑工程系,则恍若走进了一处大型施工工地。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行实训导向的一体化教学,坚决改变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教学体制,让老师把真本领教给学生,办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说,对此学校从2017年暑假开始“砸墙运动”,按照教室、车间一体的思路对重点专业实训室进行改造,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理论、锻炼技能、感受职场氛围。
“在人才培养方面,山东省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山东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在适合的专业中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试点,目前试点本科专业点167个,年均培养规模8950人。同时,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不同学段课程,投入1.93亿元,开发了322个专业教学标准,147个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与高职的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重复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我们启动了德技双优10万‘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业创业能力等。山东省有70所学校承担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一专多能’。”该负责人说,此外,山东还建立奖补机制,启动了包括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品牌专业(群)、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等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强化内涵建设。
积聚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共赢
日前,威海职业学院与迪尚集团共建的迪尚学院正式成立,“中国服装数字化设计研发中心”“东南亚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也同步落户威海职业学院,标志着威海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与产业深度融合、与企业共赢合作,不仅能够积聚社会资源,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明确的服务面向,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吴永刚说,对此,威海职业学院探索实施了“二级学院”发展模式,提出“每个系建一个二级学院”的硬要求,以专业群为单位,主动与一至两个威海重点企业对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产品、工艺等生产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互通互派,学生实习直接上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共赢局面。
破解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问题,山东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进职教集团建设等,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我们明确了9项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统一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将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由不超过20%提高到30%;遴选120个左右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项目,进一步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我们还推动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191个各级各类职教集团(产教联盟)、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197个,参与行业企业4300余家。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首批9个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公有资本6.5亿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22.3亿元,全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职业院校达到40余家,形成集群效应。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山东省计划完成高职扩招6.85万人工作任务。为做好扩招工作,山东省对考试方式、招生院校、专业设置等都进行了调整。
“山东省将高职扩招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发展急需和民生领域紧缺专业;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取消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生比例限制,鼓励往届中职学生报名,开展高考补报名,并将单独招生试点院校由48所增加到84所,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单列招生计划,免予文化素质考试,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或技能测试。”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深化改革构建 “大职教”格局
李纪超
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而言,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将现有的职教资源由规模做大转向质量变强,做好市域统筹的文章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极高的教育类型,地市一级政府在地方经济特别是产业布局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主导作用。而职业教育统筹管理体制是强化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的关键,对深化地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职业教育进行市域统筹,需要运用“一盘棋”式思维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区域“大职教”格局,既要解决好外部多头管理、分散发展的问题,集中力量做强做优,又要注重职业教育内部贯通衔接,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职业教育体系。
山东烟台推行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将原由市其他部门代管、区代管、区属的职业院校等全部划归到市教育局直属,人财物实行统管,就是很好的改革探索,而且从运行实践情况看,这种“大职教”格局之下的管理体制对建设特色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师资人员流动都创造了良好条件,消除了原有体制下存在的障碍。(作者 李纪超 系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