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吕街道新联村有一位老党员叫蒲邦炳,今年已经68岁,在过去任村主任的34年里,他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实事。现在他虽已退下岗位多年,但仍然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群众服务。他常说:“只要群众需要我,我就一直在!”
调解村民纠纷有“绝招”
记者来到蒲邦炳家中时,他正从养猪场赶回来,在等待过程中,新联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贵笑着对记者说:“蒲主任为村里做的贡献大哟,现在退休了我们都没让他闲下来,有很多事情还是要找他商量和帮忙解决,特别是调解纠纷,蒲主任是‘身怀绝招’。”蒲邦炳回来碰巧听见这些话,不住地摆手说:“哪里有什么绝招哟,更谈不上什么贡献,不过是做了些自己该做的事情罢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一对亲兄弟闹得不可开交。事情大致是这样:弟弟的孩子放羊时,羊吃掉了哥哥地里的玉米苗,嫂子便教育了孩子几句。弟弟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跑去与嫂子大吵一架,吵完后还气不过,竟拿着竹竿捅了哥哥家房顶上的瓦片,瓦片掉进屋中,连铁锅都被砸烂了。
蒲邦炳打扫便道。
兄弟纠纷发生后,蒲邦炳把兄弟二人都叫到自己家中,详细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情,娃儿年纪小,一时疏忽让羊吃了几根玉米苗又怎么了嘛,是玉米重要还是兄弟的情义重要?”劝完哥哥,蒲邦炳又转过头对弟弟说:“我说你也是太冲动了,你嫂子就是说了娃儿几句,又没把他做个啥,你至于这么气嘛,因为一件小事你们亲兄弟闹成这样,你觉得值得不嘛?”
经过蒲邦炳的耐心劝说,弟弟认识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兄弟俩一块儿去买了瓦片和新铁锅,一起盖上新瓦,安好新锅。
陈文贵告诉记者,蒲邦炳是村里很有威望的老干部,熟悉村里的情况,也深受大家信服。“为群众解决困难和纠纷都是些小事,我一年要调解二十几起纠纷,这些事其实根本没啥好说的,不值得一提。”面对大家的夸赞,蒲邦炳总说自己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事。
自掏腰包为民修路
在蒲邦炳的屋后,有一条近400米长,宁静、蜿蜒向上的水泥路,通往山上的方向,那是村民们下山赶场的必经之路,然而五年前,这还只是一条狭窄的泥泞小路。
“原来这条路又窄又不好走,特别是遇到下雨天,走起来就跟溜冰一样,走这条路遭摔了跟斗的人,多得很。”蒲邦炳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家住璧山与蒲吕交界处、名字叫杨世国的老人,当时老人就已是70多岁高龄,经常拄着拐棍到蒲吕来赶场。
“杨老人家在这条路上摔了好几回了,年纪大了,哪里禁得住这样摔,除了他还有走这条路去上学的学生,也是经常摔得一身泥。”蒲邦炳说,他感到十分担忧,几经思虑,决定自己出资,将这条路加宽硬化成水泥路。
蒲邦炳请来工人,买来材料,每天起早贪黑到现场监工和帮忙,到了饭点,还将工人们请到家中为他们提供午饭。耗时半个月,这条花费了蒲邦炳近4万元的人行便道修好了。路好走了,村民们十分感激他,时常称赞他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
“方便群众们出行,也不过就是为他们办了件小事而已,是我应该做的。”蒲邦炳说。
爱心帮扶困境儿童
2010年,和蒲邦炳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刘保生带着老伴郭炳英和孙子冬冬(化名)回到了村里,因在外多年,无人居住的房子早已垮掉。蒲邦炳见状,主动将刘保生一家三口留在自己家中居住,并号召其他村干部为他们的生活以及住所问题给予帮助。
后来,村里为刘保生争取到了D级危房改造,一家人才从蒲邦炳家中搬了出去,这时他们已经在蒲邦炳家借住了三年。
可惜住进新家没多久,郭炳英便去世了,一年后,刘保生也因病去世,留下了孤身一人的冬冬。“老刘去世的那天晚上,冬冬给我打来电话,接通就是一顿哭,说爷爷去世了,我赶忙从床上爬起来赶到他家去。”蒲邦炳说,他叫上社员们,与大家一起料理完刘保生的后事,便将冬冬带回了家。
但因冬冬并不是刘保生的亲孙子,找不到他的亲生父母,所以一直没能落户,这将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蒲邦炳就开始为冬冬的落户问题奔劳,经过各方的努力,冬冬终于有了户口。
如今,冬冬已经14岁了。蒲邦炳告诉记者,冬冬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懂事了,会帮家里干活儿了,也很听他的话。
2018年,一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蒲邦炳被评为铜梁区“新乡贤”。村民们都说,蒲邦炳一生为民着想,为群众解决的困难不计其数,是大家心目中实至名归的“新乡贤”。 (记者 周承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