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2日电 题:支部书记成了“自己人”
新华社记者王阳
“咚咚咚,咚咚锵……”还没走进山东荣成市王连街道客岭村,记者就被一阵锣鼓声吸引。“这是村锣鼓队正在文体活动室演奏客岭大鼓。”客岭村党支部书记朱衍辉说,“农闲时,乡亲们都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热闹热闹。”
然而,一年多以前,这个拥有570多户村民、6000多亩土地的村子,却还不是这番热闹景象,甚至被人戴上“软弱涣散村”的帽子。由于村里人口占比最多的刘姓有着600年宗族史,客岭村也被当地人称为“客岭刘”。作为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派驻的村党支部书记,去年2月初到时,朱衍辉吸了一口凉气:村集体收入入不敷出,村委办公室只有个破旧的办公桌。
上任第二天,他就拿起笔,夹上本,走进村民家里,希望听到村里概况。可还没走访几户,村民的回答就让这个激情满满的新书记直挠头。单刀直入、一板一眼的提问,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差不多”“就那样”。他这个“外人”怎么也进不去。
再三碰壁后,朱衍辉撂下笔、放下本,村里哪人多,他就往哪去。村委墙根下、修理所、小卖部,成了朱衍辉最常去的地方。带把花生瓜子,和聚坐在一起晒太阳、打扑克的大叔大婶聊闲天,你一言,我一语,气氛一活,话匣子就打开了。几个月下来,朱衍辉成了“客岭通”,谈到家长里短、大事小情,他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一进村民家门,就有说不完的话。
常年来,客岭村通往周边镇街的土路凹凸不平,一下雨,道路泥泞成了出行的阻碍。
朱衍辉想修柏油路,但几百米的路就要花费数十万,朱衍辉只能自己去争取。从各级涉农部门到王连街道,从市县政府到自己单位,甚至是村里在外发展的“能人”,朱衍辉和村两委成员跑了个遍,争取来300多万元。
三伏天里,朱衍辉同村两委班子成员起早贪黑,一起靠在工地上;2018年8月,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6条水泥和沥青路相继完工,他们的脸晒得黝黑。修路,不仅解决了客岭村的出行难,更“修”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路修好了,村里也通客车了,这是老百姓盼了多少年的事啊。” 客岭村妇联主席刘喜婵说,今年初公交车第一次进村那天,没啥动静的“客岭刘”“又活了”:村里三四百人齐聚小康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但朱衍辉想的是,不仅要让村子活起来,还要富起来。“朱书记为我们定下‘农业+文化+旅游’的路子,让‘客岭刘’走出一条新路子。”王连街道客岭村村委会主任刘海堂说,朱衍辉带领村两委组建锣鼓队、广场舞队、庄户剧团,将客岭村600多年的传说故事挖掘、整理、编印成册;还与外省中药材协会合作,利用十几亩村集体土地,种上了金莲花、金鸡菊等中药材。
从村路到乡风,从钱袋子到精气神,短短一年多,村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之变,这个曾经闭塞的村庄去年还被评为山东省森林村居。村民们如今这样看待外来的村支书:“朱书记,那是我们‘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