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冰娥
近日,一组来自县民政局的数据显示:
▶一季度发放低保金2154.4万元,保障了9223户18255人的基本生活;
▶发放民政临时救助金545.5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987人次,人均救助5527元/人次;
▶累计为5486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1313.9万元;
▶“民政惠民济困保”累计理赔449人次,理赔金额达75.74万元,理赔人次和理赔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20.45%、744.78%。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与县民政局着力加快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迈上新台阶分不开。
主动叩门,确保群众困有所帮
“多亏党的好政策,多亏民政局的帮助,要不然这日子真的难过啊……”近日,汝溪镇龙塆村七组村民江桂华感慨不已。江桂华今年36岁,其丈夫谭华明患有肝恶性肿瘤,需长期吃药,一儿一女都在上学,江桂华的父亲江孝权患有癫痫、母亲张龙秀患有脑瘤,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今年1月,江桂华到县民政局申请民政临时救助。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家情况后,不仅帮她家办理了民政临时救助手续,获得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救助,谭华明、江孝权、张龙秀分别获得民政临时救助金5100元、3900元、26400元,还根据相关规定主动将谭华明、江桂华、谭秋怡、谭淋韦、谭远学、江孝权、张龙秀等7人纳入农村低保,每月总计可获得2977元低保金,帮助这个贫困家庭渡过难关。
“救助工作不应只是困难群众向我们寻求帮助,更多的应该是我们主动向困难群众伸出援手。”县民政局副局长江平介绍,近年来,县民政局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报纸、杂志、微信等平台,主动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实现社会救助无盲区;通过来信来访、入户调查、查阅材料等方式主动寻找需要救助的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建立民间信息员队伍,在全县29个乡镇(街道)分别配备1至2名社会救助工作者,鼓励其做好报告、引导和应急服务等工作。
1至3月,县民政局通过媒体报道、网络信息等主动发现并救助城乡低保对象11户15人,民政临时救助对象45人次、救助金额66.8万元。通过主动叩开困难群众大门的工作方法,县民政局妥善解决了一批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难题,确保其困有所帮、难有所解。
此外,县民政局还利用“村村通”、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各类救助政策,让群众了解救助内容、知晓申请审批程序,减少群众因误解政策而引发的矛盾,提高群众对救助工作的满意度和公信度。
信息比对,把好救助准入关口
如何让救助资金用到刀刃上,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帮扶?
“为让真正的困难群众及时享受到救助政策,我们以加强救助申请对象信息比对为突破口,严把‘入口关’。”江平介绍,以低保为例,申请人申请救助后,县民政局必须对其家庭财产、家庭消费支出等情况进行严格核查。目前,我县依托重庆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现了市内核查和跨省核查,多部门、跨地区、宽领域无死角核查,核查内容涉及婚姻、车辆、社保、税务、工商等9项,能有效掌握申请人家庭的隐形信息,弥补工作人员入户调查“望、闻、问”式评估的缺陷,有效提高了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对象,县民政局向其下达书面通知并附上相关佐证材料,让其心服口服。
一季度,全县共报送低保核查对象2824户10114人,县民政局查出疑点信息2860条,取消不符合享受低保政策的家庭102户、民政临时救助申请对象98人、医疗救助申请对象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