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济南老城民宿受青睐,游客体验“泉水人家”生活

2019-05-05 08:47:22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门度假青睐民宿,他们舍弃条件更标准化的酒店,选择更有个性的民宿。而在济南,一些有情怀的人愿意敞开家门与远方的客人分享这座城市,这就是“泉水人家”民宿。

庭院里悠然品茶

享受泉水慢生活

“民宿的成长离不开本土文化的土壤,在济南,泉水、街巷就是民宿的主题。”谈及济南民宿,济南隐泉别院民宿创建人于先生如是说。作为地道的济南人,北漂多年的他一直向往家乡“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致。“泉水是济南的名片,但游客没办法感受到老济南的泉水生活。”朋友每每向其询问济南有何泉水深度游时,他都有些尴尬。

2015年,适逢回济南老家休假,漫步老城区曲水亭街一带时,泉水、石阶、垂柳,让他萌生出开一家民宿的想法,“老济南的那种院子,住下来才能感受到老济南的日常泉水生活。”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走遍济南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寻觅适合的院子。终于,在明府城片区找到一处理想老宅,但随之又面临着翻修老宅的重任——因年久失修,小院外观虽保留着传统北方民居的建筑风格,但内部十分凌乱,墙破屋漏、泉井枯竭……

“我们耗费了近8个月的时间,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经历设计、拆旧、建新、装修、选材、装饰等多道步骤之后,才有了如今的小院。”于先生介绍,为了让院中荒废了五十多年的两口泉井重新喷涌,施工团队需要先清除井道内的垃圾,再一点点探寻出泉脉。在泉井的修复中,工人们还挖出了很多古瓷器碎片,于先生都用心地收藏了起来。

如今这里泉水欢腾甘洌,冬天还泛着白色的雾气,院外绕着泉,屋里淌着泉,坐在小院中,品上一杯泉水香茗,便可悠然度过整个午后。“隐泉别院”在济南属于价格定位较高的民宿,住宿标准从600元起,如果一个院子全部租下来了,一天则需要2000多元。

虽隐藏小巷深处

旺季时一房难求

记者了解到,除了“隐泉别院”,老城区内还隐藏着不少民宿,要找到这些民宿却颇费周折,基本上每家民宿都在巷子的最深处,不靠打听很难找到。如城北青年旅舍,坐落在鞭指巷深处的一家四合院内。遗憾的是,记者到访时,该民宿正在装修升级。

于先生坦言,民宿是非标准住宿行业,处于“中间地带”,虽还没有完整的规定,但民宿是决不可过度开发、改造、扩建的。因此民宿基本上不会悬挂特别显眼的牌匾。

但是,地段隐蔽不好找、价格高等不利因素并没有妨碍民宿“走红”的脚步,一般旅游旺季时好的民宿需要提前一个月才能预订到房间。

目前,“隐泉别院”等民宿都是通过网上预订来实现。“这样能保证客户的隐私,也是为了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干扰民宿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于先生说。

失败案例也不少

仅靠情怀难维持

记者在老城区内发现一些家庭式宾馆打着济南民宿的名号揽客。“它们都没有深度体验感,真正的民宿在老城区其实少之又少。”于先生说,现阶段在济南谈“民宿火爆”为时尚早。“民宿应该是小小的院子,有自己的主人,有济南泉水人家的样子。”

济南的民宿如何体现出“深度体验感”?于先生称,位于老城市井里的民宿应该结合“泉水人家”的特色,让人眼前一亮,感受文化旅游的特点。

“开民宿是一种情怀。民宿房价虽高,但毕竟房间少,收益和支出可能不成正比。”以“隐泉别院”为例,现今地价加上装修费六七百万,而三间房的房费加起来每晚两千元,加上人员工资、用品损耗,即使每天客满且不算其他费用,也尚需八九年才能回本。

谈及未来,于先生表示:“老城区泉水特色的民居是不可复制的城市名片,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济南民宿的样板示范出来。”

在“隐泉别院”的留言中,记录着众多外地游客的心声,有对济南的爱,更有满满的乡愁。“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的爷爷就是地地道道的济南人,后来去了台湾,几十年没回来过。我这次回济南一定要来这个院子小住,感受一下爷爷口中魂牵梦萦的济南城。”

每每看到这样的留言,于先生都颇有压力,也更有动力。然而“开民宿不能只靠情怀,经营策略也是其中关键”。因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特性,开民宿四年,他看到了不少民宿关门倒闭的案例。

“民宿首先要精致、有个性。”济南市老建筑旅游促进会副会长赵曼认为,民宿不宜追求规模与奢华,小而美,精致而有特色才是民宿的成功之道。“它需要体现建筑之美、景物融合之美、多元文化之美,要给人以温馨的家一般的感觉,还要能让入住的客人体验到当地的风俗文化。”

小而精致之外,民宿还需要充分展示当地文化元素,在济南老城区便是泉水特色。“只有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展现当地特色风情,让外地游客从中体验获得与其家乡不一样的新奇感,或者让本地游客从中体验到久违的历史怀旧感,才能抓住客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杰 实习生 贾奥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