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故障排除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心活,故障排除的时候要仔细,不能求快。”4月23日,在黔江卷烟厂“戴滔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劳模戴滔和工作室的成员进行模拟故障排除,对年轻维修电工进行技术指导,仔细观察每一步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故障排除的重点和难点。
戴滔今年45岁,黔江卷烟厂制丝车间维修电工高级技师,2000年进入黔江卷烟厂从事电气维修工作。在近20年平凡的维修工作岗位上,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创新工作方法,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获得“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专业过硬——技改攻坚急先锋
2000年,戴滔从重庆大学毕业后进入黔江卷烟厂。作为新人的他从小事做起,查设备、排故障、改数控等,不断学习、累积经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技术,在设备维修岗位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逐渐成长为厂里电器维修领域的技术大拿。
2018年10月,车间松散回潮段发生了设备频繁闪停的故障,即在生产过程中整个生产段会突然停机,没有任何故障信息显示,这种间歇性的、无任何信息的故障是相当棘手的,因为上千个设备点之一出了问题都会产生这种故障。
“我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绝对不能因为设备的问题影响产品质量呀。”为了不影响工厂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戴滔反复分析研究控制程序,剖析挖掘设备工作原理,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运用排除法,逐步将故障点缩小,最终发现是由于网络通讯过程中的数据包丢失造成,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生产线又恢复了正常运行。
2019年1月,制丝车间进行叶片现场加料项目改造,在计划投产运行的前一天,技改项目遇到了技术难题:新增加的设备无法与原设备进行通讯连接,如果通讯连接不上,生产就无法进行。由于正逢春节,企业的生产任务特别重,设备厂家的技术专家很着急,全厂上下干部职工更着急,因为停机一小时,企业将减少20万元左右的税利;如果停机累计一天,企业就将减少500万元左右的税利。想到企业每天的损失,具有强烈主人翁责任意识的戴滔毅然投入到了攻此疑难的无声战斗中。
经过反反复复琢磨和仔仔细细分析研究,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扎实的软件编程能力,他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网络顺利连通,生产顺利进行,此举得到了设备专家的赞许和全厂干部职工的肯定。
示范引领?——培育人才蓄力量
“一个人进步不算进步,只有大家进步了才是真正的进步。企业给我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帮助大家共同提高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戴滔说,随着烟机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加之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以及产能规模的扩大,所遇难题的复杂性、系统性也随之增强,一些疑难杂症由设备维修人员独立处理,显得势单力薄。
2002年底,他向企业提出创建技能专家工作室,以工作室平台集中企业骨干技术力量,在解决关键操作技术、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革新以及排除事故隐患等难题方面,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建议得到采纳。2013年,黔江区工会授予该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2017年,重庆市总工会授予该工作室“戴滔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甘为园丁,善育新人。”戴滔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担着技术创新、破解难题的任务,同时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培养了大批工厂电器设备管理、维修、维护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小改小革30余项、科技项目攻关18项,获得国家级技术专利成果7项,创新成果转化8项,为企业节约资金、提升效益180余万元,在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他勇于创新,愿意点拨我们,我们喜欢跟着他干。”从该工作室成长起来的向贵铃说,从他进入烟厂工作以来就一直跟着戴滔,得到了戴滔细心指导和帮助,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据了解,近年来,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的戴滔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在企业技术创新、破解难题、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构建竞技平台,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培训员工300多人次,为企业长远发展蓄积了人才和力量。
宁静致远——岗位奉献淡名利
“到厂里查看机器设备运行是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要不然总觉得不放心。”戴滔每天早上一到车间,总是先巡检主要电器设备,了解生产、设备是否正常,掌握相关细节,发现问题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处理。在近20年的工作中,他养成了24小时手机不关机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铃声一响,他就立即往车间疾奔,然后和队友们“望闻问切”,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数十年的岗位坚守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戴滔收获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了专技能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在行业领先的课题项目。近几年,由他负责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项,由他主动牵头完成QC攻关、小改小革项目30多项,为企业节约成本500万元,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和设备的良好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获得良好口碑。
从普通的电器设备维修技师到“技术能手”,再到全国劳模,戴滔面对这些荣誉和赞许显得很平静,很谦虚。他说,要用所有的激情和精力,深深扎根在技术岗位上,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见习记者 罗秋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