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系列评论之四
■本报评论员
脱贫攻坚,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政府主导,党政军群、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共同参与,举全区全社会之力,自上而下总动员,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
脱贫攻坚的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政策手段是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而且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在“五个一批”政策手段中,发展产业脱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发展产业脱贫对于脱贫攻坚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持续性作用。理论与实践表明,只有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稳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攻坚的质量。
当前,黔江区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期,抓重点,看长远,利用产业发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可以说,产业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关系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大局。
因地制宜,深挖产业链条。产业扶贫不能“一哄而上”,这样往往会造成市场饱和、供过于求、资源浪费。实施产业扶贫,既要根据供需关系,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导向作用,也要注重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规划,量体裁衣,找准突破口,打造种植和养殖特色农业示范区,形成种植和养殖——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技术含量,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打造专属自己的特色品牌。
分类施策,精准投入资金。要充分整合各项资金,精准施策。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既要解决贫困户吃饭生存问题,也要着力长远发展问题。但更关键的是后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短期的救济只能是针对特殊群体、在特殊时期采取的非常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扶贫资金要更多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更多用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上,更多投入在看得见的、有长远的产出上。产业扶贫正是这样一个项目。黔江区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确定的产业扶贫项目,在“产”上给予投入保障,“购”上给予适当补贴,实现扶贫资金精准投入、精准使用。
整合力量,共谋长远发展。产业扶贫要充分发挥当地企业、致富带头人作用,建立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产业集群,从资金、信息、技术上给予贫困户支持,找准结合点,建立长效共赢机制。同时,要搭建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贫困地区建立产学研实训基地,借力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实现“扶智”与“扶贫”双结合,双推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脱贫攻坚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只有抓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实施产业扶贫,才能实现脱贫攻坚从“造血”到“换血”功能大转变,切实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帮助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