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边月明,80后,安吉县天荒坪镇人。考上大学,学习数控编程,他本已走出大山,却又选择回到家乡。从水果种植的门外汉,到打造果园式民宿并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这位敢打拼、善思考的农创客,将一颗小葡萄种出了新花样。
浙江在线4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艺潼 整理)春风拂面四月天,我们的2号葡萄基地几乎每天都会迎来一批批客人,他们特意从省内外赶来取经。“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为啥要回来做农民?”不少人一见面就问我。也许是对大山的眷恋,也许是对初心的执念,我知道这其中融合了太多情感。站在刚刚开工的3号基地前,看着远方,回想自己回归乡村的这十年,我在朋友圈里写道:“这辈子要跟农业‘死磕’到底了。”
毕业前夕“急转弯”
我的父母祖辈都是靠山吃山,以砍毛竹为生。父亲因常年背毛竹下山,刚步入中年就身形佝偻,母亲的双手也布满老茧,一到冬天又红又肿。因此,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我可以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考上大学、顺利毕业、拿到企业录用通知书,本来我的人生将与机械和图纸为伴,但2008年毕业前的一次旅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金华的一处葡萄采摘园,在和农户的聊天中得知,那九亩三分田的葡萄基地,每年能有20多万元的效益。惊讶之余,我想到了家乡安吉——那里有万亩竹海,有绿水青山。那两年,村口坑洼的泥路变成了平整的马路,饭店门口停满了小轿车,游客络绎不绝。
为何不把家乡的旅游资源与葡萄种植结合起来,走农旅融合的路子呢?回到家,创业的念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一晚,我失眠了。第二天一早,我向父母说了这个大胆的决定,“我要回来种葡萄,把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
母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倔强的我一遍遍阐述着自己的想法,父亲皱着眉头不说话,脚边堆满了十几个烟头。几小时后,父亲突然站起来,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你想好了,咱就一起干,我支持你。”父亲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初次创业历坎坷
创业,光凭一腔热血是铁定要碰壁的。学机械的我对葡萄种植一窍不通,于是买来大量专业书籍研究,并四处向有经验的种植户求教,为此跑遍了周边市县的葡萄基地。为了节约成本,我们买好砂石料自己动手去搭葡萄架。山上满是石头,每埋一根水泥管,都要花上近一个小时。然而,我们到别处基地考察时发现,水泥管的方向角度存在偏差,无奈只能拆掉重来。
搭好大棚,我们选择了大粒、无核、香甜的醉金香作为首批葡萄品种。由于种植经验空白,我就照葫芦画瓢地种。辛苦了一年多,满心欢喜等待收获时,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
“葡萄都被晒干了!”那是个近40℃的中午,去镇上买肥料的我接到了父亲焦急的电话。跑下车一路飞奔到地里,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懵了。原本饱满的葡萄皱成了一团,颜色也变为话梅似的红褐色。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看到一年心血付诸东流,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后来我才知道,葡萄成长到“硬核期”很怕阳光,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晒伤。
摸爬滚打的前三年,我经历了台风、虫害等考验,好在都挺了过来。第四年葡萄基地初具规模,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葡萄的品质?
我带着自家果园的土壤去省里做检测,看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微量元素是否缺少。根据检测结果,我有针对性地对土壤进行改良,并成功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葡萄颜色、口感都大幅度提升,销量自然也翻了一番,而在这时,我却决定激流勇退:减产!
每亩地产量减半,有机肥翻倍,让葡萄“吃得多、产得好”。改良传统种植技术,增加有机肥,运用套装、防虫网等生物防治病虫害方式,减少农药使用,为日后走精品路线打下了基础。
田园客栈引游人
初尝甜头的我,想到其他种植葡萄的乡邻。若要打出我们安吉葡萄的品牌,就必须打破单打独斗的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我满怀信心,挨家挨户上门,本以为大家肯定会认同我的想法,没想到却连吃了不少闭门羹。让父辈们放弃传统种植模式,跟着我这个毛头小伙子干,的确很难让人信服。
刚开始,只有四家农户加入合作社。一年时间过去,不仅每户亩均产值提高了一万多元,人力成本也减了不少,慢慢地,10户、20户……最终周边5个乡镇的25户种植户都加入了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达500多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村民们的口袋慢慢鼓起来,可是我却有点闷闷不乐。怎么让小小葡萄发挥出最大效益呢?
旅游资源有了,采摘游条件也具备,但没有吃饭休闲的场所,留不住客人,怎么办?这一次,我做了个大胆的尝试,将民宿与生态农场相结合,打造了安吉首家果园式民宿。当时民宿概念兴起,我跑到临近的德清、桐庐等地考察精品民宿,各具特色的装修风格和情怀故事让我耳目一新,但怎样与果蔬种植相结合?我动足了脑筋。
我们有广阔空间、有乡间野趣、有城市里没有的原生态,何不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2016年,田园居客栈开张,宽敞的空间可供孩子肆意奔跑,摘水果、挖野菜,躺在大草坪上数星星,别提多惬意了。留住了客人,也带动了葡萄产业发展,大家走的时候总会买点特产带回去,这两年时间里,民宿客流量达到两千多人次。
追梦青年抱成团
十年一路走来,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更相识了一批跟我一样投身农业的追梦人。在政府的支持下,位于大年初一风情小镇和我们2号葡萄基地旁的“两山”农业创客园去年正式启用。在这里,你时常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块,激烈地讨论着方案,有时候为一个问题争执到面红耳赤——头脑风暴在这里激荡。
我们为创业青年提供免费办公场所、活动室、实践场地,让他们安心创业。遇到创业期间的瓶颈,我会拿自己的经历来开导他们。更多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进行想法和观点的碰撞,和许多90后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一到寒暑假,创客园还会迎来“小客人”。这里是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每当看到他们表现出对农业种植的好奇,我既兴奋又欣慰。
眼下,80亩的3号葡萄基地已经开工,除了葡萄,我还引进了“空中草莓”和樱桃。未来,我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农创客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