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为“观察萝卜的生长”实践项目中,王林华引导学生们观察萝卜的纹理。
没有先进的设施、专门的场所,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带着学生,利用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4年来,这所在校生刚过百人、留守儿童占比八成的乡村小学,已收获30多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
这位教师名叫王林华,这所小学正是他任教的江西省吉安县敖城镇三锡坊前田希望小学(以下简称“前田小学”)。直到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布,《乡土化、项目化、常态化:一所山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经验》获得一等奖,他们的故事才逐渐被外界了解。
实践课上的“成长味道”
绿树红花、灰地白墙,乍一看去,坐落在井冈山脚下的前田小学与其他村小并无不同。
跟随王林华的脚步走过“探索路”“求知路”,在一片由各年级学生分区种植的菜园外,青石板上刻着的“南泥湾”三个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为什么叫‘南泥湾’?”记者问。
“也有不少学生这样问过我,我就叫他们回教室,用电脑查查南泥湾的故事。”王林华说。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延安南泥湾开展著名的大生产运动。给学生的小菜园取这个名字,既化用了南泥湾自力更生的故事,更是希望孩子们不忘南泥湾奋发图强的精神。
“这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王林华不无得意地说。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像“南泥湾”这样化教育于无形的故事,几乎天天都在前田小学发生。
教学楼前的葡萄藤长廊,如今已是校园一景。王林华回忆,种葡萄的想法还是几年前带学生考察校外葡萄园时,一个孩子随口提出来的。
“种葡萄好啊,横江葡萄是我们县的一张名片呢!”王林华随即带学生们开展“横江葡萄苗培育实验”,嫁接、插枝、浇水、卷须、打顶、除虫……这些种植葡萄必不可少的工序,孩子们都亲身参与其中。
果子成长期间,大家持续做观察记录。五年级的胡丽芳发现,同学们细心呵护的葡萄,不是被小鸟啄食就是无故掉落,这可怎么办?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在王林华的引导下,胡丽芳想到了利用葡萄袋。到了收获的季节,孩子们把劳动果实分给同学和老师品尝,大家发现受葡萄袋保护的果子长得又大又甜。
种植业离不开气象信息。学校的气象站条件简陋,但并不影响气象观察小组的活动热情。小组成员们每天记录当日的温度、湿度、降水、风速、风向等数据,为同学们种植蔬菜、果树提供参考。
开启科学之门的尝试不仅仅在室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室里,一袋豆子就是一把钥匙。
记者看到,三年级的窗台上摆放着一块用水打湿的窗帘布。走近一瞧,针尖大小的豆芽幼苗已经探出了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分工合作,把豆子种在沙子里、毛巾里、矿泉水瓶里。他们发现在同样的细心照料下,种在窗帘布上的豆芽长得最健壮肥美。
豆芽种好后,孩子们还要自谋销路。
“亲手种的豆芽,只要4元一斤”“个头匀称,味道甜美”……利用课余时间,他们将豆芽销售给学校食堂、当地饭店和附近村民。种豆芽、卖豆芽的过程,不仅是对观察、思考习惯的培养,也是对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
“我们全班决定,把最后一次种的豆芽炒一盘,给自己尝尝。”在豆芽种植观察日记里,学生王佳这样写道,“虽然每个人只尝到一点点,但这是我们亲手种出来的豆芽,味道真的不一样,是幸福的味道、快乐的味道、成长的味道!”
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别看今天的前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得丰富多彩,时间倒推七八年,整个敖城镇所有的小学都还没有真正开设这门课,有的只是传统的德育主题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事实上,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校长教师们普遍认为乡村学校缺乏相应资源、专业指导和可借鉴的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在这里一度停滞。
王林华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偶然中也有必然。
从小痴迷于各种发明创造的王林华,当了教师之后也闲不下来。自动开关、电动收割机、自动黑板擦……一样样“解放生产力”的劳动工具,总是让他情有独钟。
但在工作、生活中,王林华渐渐发现,和自己那代人相比,今天的孩子们在动手、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欠缺。
有两件小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一次在课堂上,王林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数数校园里有多少棵樟树。“28”“29”“36”……孩子们转悠了半天,答案五花八门。
“实际是35棵。”王林华想不明白,算加减乘除都不在话下的学生,遇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怎么会如此表现。
还有一次,王林华考察朋友开办的工厂。流水线上,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工特别显眼——别人已经完成了几件产品,她好不容易做出一件,还是不合格的。
“我实在看不下去,上前打断了她,叫她停下来观察身旁的人是怎么做的。”王林华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女生的母亲就在现场,她说女儿大学放假来工厂体验,并不指望赚钱,能不能做出产品也没关系。
“都接受了大学教育,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却没有跟上。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这些能力都应该从小培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王林华都在思考,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做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当时的王林华已经是安塘乡中心小学的副校长。为了解决内心的困惑,他不停看书、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各类教师培训,成了县里有名的培训“专业户”。
2012年,江西省教研室主办英特尔未来教育“基于项目的学习”培训活动,让旁听的王林华大受启发。这项培训提倡生活化教育、综合实践教学等,理念新颖、方法灵活,与王林华理想的教育模式不谋而合。
培训结束后,王林华立马投入实干,指导学生以“我喜欢的老师”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调查。
学生们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存在的问题和讨论后的想法一一列出,形成调查报告,分析教师如何做才能受学生欢迎。他们还将这份“粗糙”的报告递交给校长,没想到校长收到后,专门在教师例会上读了报告,在全校教师中引发反思。学校也从课程设置、校园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进。
这份报告让王林华很吃惊。此前,他从未想过自己在学生眼中会是什么形象,更没有换位思考过孩子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课堂。在这份报告里,他看到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方向没有错,坚持下去还是能看到改变的。”尝到甜头的王林华不仅成了安塘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吃螃蟹者”,更找到了解决内心困惑的方法和坚持下去的理由。
“无资源”还是“无视资源”
在乡村学校,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到实处,最关键也最现实的问题是资源。
每当王林华想动员更多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总会被缺乏各类资源的理由挡回去。身边人大多认为,这是一门全新且“高大上”的课程,与乡村小学并不沾边。
倔强的王林华并未气馁。
在网络上,他结识了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黄利锋,两人志趣相投,跨地域开展了“校园植物大搜索”“我的生日我做主”等多个实践项目。黄利锋还推荐王林华参加海峡两岸校际主题探索网络合作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们选送的作品不仅得了奖,就地选取的材料还成了大亮点。”王林华说。
和一众大城市学校同台竞争,一所乡村小学为什么会得奖?起初,王林华搞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这些材料最真实、最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最深刻”,黄立锋的一番话让他意识到,乡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无资源”,而是“无视资源”。如果能转变观念,抓住乡土特点,乡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辟出丰富的资源。
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平台,2014年,王林华主动请缨,调动到前田小学。“这是我的母校,学校依山而建,有20亩地,物种丰富、生态好。”在王林华眼中,这所地处偏远的乡村小学俨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资源宝库”。
一到前田小学,他就带领师生栽种了10多种果树,加上原本就有的各种野生乔木,校园被装扮得满目苍翠,如同一个小型植物园。敖城镇以农林种植为主业,学校就与周边的横江葡萄基地、井冈蜜柚基地等12个生产基地、教育场馆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盘活校外资源。
此后,王林华还一改每周三下午自由活动课的“放羊”状态,让教师们带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
“王老师想干啥?”一开始,教师们都疑惑不解。一段时间后,看到原来不爱说话的孩子有了表达欲,原来调皮捣蛋的孩子变得专注,大家感受到了“不一样”,放下疑惑参与进来。
没有先进的设施,一草一木皆是教具;没有专门的场所,校园内外都成了课堂。“目前全校8位老师都带起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前田小学青年教师邹祎说,王林华时常兴冲冲跑到大办公室来,和同事们分享新的创意,大家一起讨论、完善,一个个新课由此诞生。
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
课越开越多,王林华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陷入了困惑:“像打开了一张很大的网,但并未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化和操作系统化。”
探索遇到瓶颈时,很幸运地,王林华在2016年全省优秀案例比赛上,偶遇了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孙锦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位虽上升到国家课程层面,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十几年并未真正呈现与课程地位相称的课程实施热情。”孙锦明对前田小学的探索印象深刻,他说王林华“绝非为了展示而展示”。
此后,孙锦明多次提醒王林华要做系统性思考,试着去建设校本课程。在孙锦明及两位同事的指导下,王林华团队开辟并总结出了植物观察类、动物观察类、气候观察类、植物栽种类、调查探究类、参观考察类、设计制作类、生活体验类和其他类共计9类77种综合实践活动。
区别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上述综合实践活动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项目通常分为“学—思—行—省”四个环节。
以植物观察类为例,在“学”的阶段,学生到达观察现场后,首先会“看一看”眼前的花草树木,如果有不认识的可以提问,教师有时会说给学生们“听一听”,更多时候会引导学生上网“查一查”;在“思”的环节,师生都会提出一些问题来,例如“这种草叫什么名字”“这种花有毒吗”“这种叶子能吃吗”等,教师会引导学生“想一想”;“行”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说一说”“画一画”“标一标”“记一记”“做一做”“尝一尝”“比一比”等;在“行”之后,教师会组织学生“评一评”活动记录、成果与作品,“谈一谈”自己得失成败的原因,完成“省”的环节。
“这种项目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已经习得的碎片化知识、小的能力模块耦合链接起来,定位于特定的情境背景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创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有利于增加学生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素养。”在项目成果介绍中,王林华团队这样写道。
如今,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受到关注。王林华从当初“吃螃蟹”的“另类”变成了先驱者,收到的讲课、指导、合作邀请日渐增多。但回顾来路,他说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成长。
在前田小学三年级教室里,班班通液晶电视上安装着一个小巧的器件。这是学生党文宇发明的液晶电视视角调节装置,能让全班每个同学不受座位方向和太阳光反射的影响,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内容。
“教育就是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罗列起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王林华脸上带着骄傲。
专家点评
让农村孩子自由翱翔
彭婧瑜
前田小学是一所坐落于井冈山脚下的村级小学,更是一片让农村孩子自由翱翔的天空。在教师王林华的带领下,学校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并结出硕果,走出了一条适合乡村学校和乡村学生的育人之路。
前田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显著特色:
第一,课程开发具有本土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如何培养?需要落实到课程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性国家课程,课程开发面向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校本化实施是最佳方式。前田小学立足乡村学校实际,开发了9类77个实施主题,体现了浓厚的“乡土”和“地域”特色。例如植物栽种类让学生参与劳动,体验栽种的过程,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调查探究类让学生围绕村庄、山岭、田地、溪流等开展调查,激发学生热爱乡村、热爱家乡的情怀。这些主题的开发实施,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落脚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第二,课程实施具有“前田”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一般认为活动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及活动评价。前田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乡村孩子的认知水平,将活动实施过程进行了“学—思—行—省”的项目式推进,每个实施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步骤,非常具有“前田”特色。此外,将“方案设计”“小组分工”“资料查询”“观察记录”“成果物化”“展示交流”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关键要素贯穿于课程全过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自主参与、主动学习,抓住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的本质特征。
第三,育人方式具有时代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前田小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常态化实施,是站在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发展素质教育,不再以“唯分数、唯书本知识”来禁锢学生的学习,非常具有时代意义。
第四,教师成长具有“课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呼唤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前田小学8位教师在王林华的带领下,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出具有前田小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途径,强化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也初步形成。
作为教育大国,我国还有数量众多的乡村学校甚至教学点,这类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非常具有乡村特点,而且很多学校还没有迈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步伐。前田小学的这套课程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条件差不多的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都可以依据实际借鉴应用。
建议前田小学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辐射、带动周边学校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唤醒教师的课程觉醒,推动课程改革;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如根据学校留守儿童较多的特点,从关注其心灵入手开发相应课程,多与学科结合开发相应课程,关注每个孩子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课程开发,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课程群。(作者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员)
记者手记
在村小里找寻教育的可能
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走进边远村小,略显年代感的校园,肆意生长的童年。
煤渣铺出的操场覆上了一层嫩绿,半块被圈入的山坡上,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荆棘。
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孩子们拔萝卜、切萝卜、晒萝卜,品尝之前做的酸萝卜。他们将这堂课的观察与想法写在本上,课后各自诵读。阳光正好,阳台上的萝卜条散着清甜。
没有先进的设施、专门的场所,这里的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被学生问着。
“经常被难倒,然后一起找答案。”王林华笑着说,通过网络,孩子们与现代文明和人类社会的知识宝库相连。
万物有灵,孩子们用稚嫩而天真的心感受着。他们对眼前的一切充满好奇,星星点点的奇思妙想也随之而来。
相比之下,王林华的眼神就复杂得多,欲言又止了大半天,终于在记者返程前道出了困惑:为什么记者换乘几种交通工具远道而来,可身边不少人却对他做的事置若罔闻,甚至嗤之以鼻?
从小醉心“小发明”“小创造”,一度被旁人唤为“癫子(疯子)”的王林华也曾眼神清澈,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突破口”时还一度踌躇满志。
可现实常常开玩笑。
影响学生考试成绩、担心会出安全事故、上级没要求开这门课……前同事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总有反对的理由。直到来到前田小学,王林华才有了一块自主空间。
他也常常遇到善意。
教室里的笔记本电脑是好心人赞助的。也有人帮忙建起校园气象站,联系农作物生产基地、光伏电站、县城的科技馆等。
课程走入瓶颈,他又遇到江西师大的孙锦明教授。
孙教授被称为江西的“陶行知”,九年前兼任起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他扎根中小学课堂,只为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
“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孙锦明给予王林华肯定和帮助,也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
有理想、有锐气又脚踏乡土的王林华,黝黑的脸上写着不屈,也写着孤独。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后,他连前田小学校长的职位也辞去了。“能静心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儿也是一件好事。”他这样宽慰自己。
教育到底是什么?不少人只关注“教”,不在意“育”。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许多潜在的可能性,教育要呵护和挖掘这种天性与潜能。”在王林华眼中,“育”才是“教育”的重心。教育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一个缓慢但充满无限可能的过程。
离开前田小学的时候,校园喇叭终于修好了。下午放学,广播里放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半个月没听到广播的孩子们冲出教室,在操场上不停地蹦跳着。
向着未来,他们正生龙活虎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