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国邦 朱丹
52岁的建卡贫困户蒋崇亮一直守在汝溪镇白庙社区。2017年底,他通过志智双扶、勤劳苦干,终于成为绽放在山间的一朵脱贫之花。
“我能靠养猪脱贫,说到底跟好政策有很大关系。”蒋崇亮常常向人讲起,他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好政策,所以才摘掉了“贫困帽”。
蒋崇亮的家在白庙社区的一座半山腰上,刚刚扩建的盘山公路从他家屋后穿过。他家虽是一楼一底的红砖瓦房,但几年前屋内仅有几张破旧床铺。
蒋崇亮的妻子盛福禄和他同龄,是一级聋哑残疾人,与人交流只能靠手势。两人育有一女一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正在上初三。
2011年前后,是蒋崇亮一家最艰难的时候,两个孩子上学,学习费用只能靠三亲六戚和左邻右舍接济。若是碰上三病两苦,他们也只能忍痛熬着。
“我穷怕了,我想吃饱穿暖还有钱用。”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技术的蒋崇亮想出去打工,靠体力挣钱,无奈妻子需要人在家照顾,他只能留下来。
没有办法外出挣钱,蒋崇亮只得把所有干劲用在田地里,想从这并不肥沃的土里刨出新生活。
“他趁着春节大家都在家,挨家挨户讨要别人闲置的土地来种。”如今,邻居蒋崇康对蒋崇亮当年耕种闲置土地的事仍记忆犹新。
2012年底,蒋崇亮利用近10亩闲置土地种植玉米、红薯、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不分天晴落雨,不分打霜下雪,蒋崇亮和妻子都在田地里忙活。
蒋崇亮要来的这些闲置土地都在半山腰,并且东一片西一块,最远的一块田地离他家一公里左右,挑一担粪水、背一篓粮食来回需要四五十分钟。
辛勤的付出换回不错的回报:红薯堆满半间屋,玉米、小麦、稻谷等装满一个又一个铁皮仓。看到农作物丰收,蒋崇亮决定乘胜追击,借钱买猪仔,用这些农作物养猪。
大家看到蒋崇亮夫妻勤勤恳恳,都想拉他们一把,便纷纷借钱给他俩。
蒋崇亮用借来的六七万元买来40头仔猪饲养。几个月后,30多头快要出栏的肥猪因吃了发霉的玉米相继死去。蒋崇亮一下损失近10万元,想着背负的数万元外债,他对脱贫失去了信心。
2013年,蒋崇亮被纳入建卡贫困户,享受低保救助,全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最低保障。
看到蒋崇亮脱贫意志消沉,社区干部主动上门帮扶,鼓励他坚定脱贫意志,想办法摆脱贫困。
“他勤奋肯吃苦,我们得想办法帮他振作起来。”白庙社区居委会主任毛锡华说,社区干部时时关心着蒋崇亮,大家一直在想办法帮他脱贫。
蒋崇亮最终没让大家失望,他重新拾起脱贫致富的勇气,决定再试一试、搏一搏。
当年,白庙社区居委会在制定因户施策帮扶计划时,为蒋崇亮制定了具体脱贫措施:养殖蜜蜂。
社区利用扶贫资金到梁平区购回89箱意蜂,分发给全社区贫困户养殖,蒋崇亮分到5箱意蜂。这对于蒋崇亮来说,如获至宝。为了养好蜂,他跟着技术员走村串户学习养蜂技术,积累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蒋崇亮养殖的意蜂从5箱发展到15箱。因为当年气候好、花期长,15箱意蜂让蒋崇亮收获233.5公斤蜂蜜,收入2万多元。
由于蒋崇亮养蜂技术过硬,不少养蜂户都请他指导,他从未收取过报酬。当年,白庙社区的大部分养蜂户都喜获丰收。
初获成功的蒋崇亮依靠养殖业脱贫的信心大增,可山里的花较少,他又不能离家,扩大养蜂规模遇到瓶颈。
蒋崇亮思来想去,决定再次养殖生猪。他向社区干部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社区干部的大力支持。
正在这时,汝溪籍将军蒋崇安捐资助力家乡贫困户脱贫,蒋崇亮获得1.2万元帮扶资金。
有了启动资金,蒋崇亮说干就干。他重新修缮圈舍、化粪池,购买了17头仔猪。社区干部还安排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员为他提供跟踪服务、技术指导。
这一次,蒋崇亮饲养的17头生猪顺利出栏。他将卖猪的钱一部分还了债,另一部分购进猪崽继续养殖。就这样,两年后,蒋崇亮还清了三四万元的债务。
“把养殖规模扩大点,你脱贫的步伐才能更快点。”2017年初,社区干部鼓励蒋崇亮申请普惠金融小额贷款,加快脱贫步伐。蒋崇亮仔细了解相关政策后,申请了5万元贷款。
蒋崇亮用5万元贷款扩建圈舍、购买饲料。每天起早贪黑照顾这些生猪。在他眼里,那不只是生猪,更是全家脱贫致富的希望。
半年过后,蒋崇亮饲养的生猪陆续出栏。当年,仅生猪这一项他就收入8万元。蒋崇亮数着一叠叠厚厚的钞票,眼角流下幸福的泪水。没过多久,蒋崇亮就为家里新修了两间砖房。
如今,蒋崇亮的养猪场已初具规模,现有10余头繁殖母猪,生猪存栏110头,年收入10万余元。同时,他还新建了一个加工面条的小作坊,将加工面条后的麦麸作为猪饲料,打造绿色养猪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