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贫困一直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难中之难,痛中之痛。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本文以我国深度贫困情况为引,以重庆市奉节县深度贫困乡镇平安乡为例,结合国家扶贫政策,深刻分析平安乡脱贫之路实际做法与成效,浅谈如何利用“四大抓手”推动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探索深度贫困乡镇脱贫之路,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
关键词:深度贫困 奉节县平安乡 探索 措施
一、简述全国深度贫困情况
深度贫困是相对于一般贫困而言的,是指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公共服务、民生水平等较差的区域,以及贫困缺口较大的居民的一种综合现象。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而深度贫困地区多存在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2012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人,2017年底减少至3046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现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仍有约120个深度贫困县,298万个深度贫困村。
二、“六大要点”是平安乡探索脱贫的有效路径
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如何真正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成为关键。
2002年,重庆市奉节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底,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135个,贫困户34185户124425人,贫困发生率为13.5%。经过3年脱贫攻坚,已脱贫退出贫困村128个,31570户123373人,2019年为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摘帽年。
平安乡地处奉节、巫溪、云阳三县交界处,位于奉节县西北角,距离奉节县城9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26.9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社区)、50个社,总户数7016户、总人口21160人。有耕地3.95万亩、林地13.67万亩,森林覆盖率66.86%,属于典型的“三高一低三差三重”贫困乡。一是“三高”。全乡现有贫困村6个,建卡贫困人口830户3199人(其中稳定脱贫对象户118户487人),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占比、贫困村占比高。二是“一低”。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41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三是“三差”。2016年尚有不通畅道路147公里、不通达道路76.3公里,基础设施差;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吃水靠天、消水靠洞”,生存环境差;种植以玉米、红薯、土豆“三大坨”为主,产业带动差。四是“三重”。低保五保残疾人口占总贫困人口14.5%,因病致贫人口占比25.8%,60岁以上贫困老人占比17.4%,三类困难群体脱贫任务重。
平安乡以“建设幸福平安,争做全市标杆”为目标,着力基础强保障、产业强支撑、改革强动力、治理强基层、党建强引领,努力实现平安乡“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
(一)坚持统筹协调,凝聚攻坚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实行双主任负责制,办公室下设六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全乡设立12个村级指挥所,市、县、乡、村四级攻坚力量得到有效整合;统筹各方资源,县委、县政府坚持月调研、旬调度,定期召开工作专题会和现场调度会,积极协调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等34个市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到平安乡开展实地调研、规划设计、对接帮扶等工作,落实帮扶项目80多个。
(二)坚持精准发力,帮扶到户到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通过建立主要领导包片、分管领导包村、驻村队员包社、明确责任到人的“三包一到”工作制度和三轮地毯式摸排,全面收集群众吃、穿、住、医、学等情况,分类建立户情档案。脚踏实地入户走访,按照市“两会”期间陈敏尔书记参加奉节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平安乡采取书记、乡长与帮扶责任人“1+1”方式完成深度贫困户全覆盖走访,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进行了全覆盖走访,梳理问题并形成详实的走访记录和户情台账,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全面落实排查工作,实施“一网覆盖、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县乡村三级干部对全乡7016户21160人按社分片50个网格包干到人。结合国家三方评估、市级交叉验收等发现的问题,按照“八到户八到人”要求,全面开展“七查七到位”精准大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做到“一户一个方案、一人一套措施”。
(三)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粮经结构比例,立足低山片区耕地平整、中高山片区林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根据土地承包制度,整合土地资源,确定蔬菜、脆李、豆腐柴、生猪等12个产业项目。出台《特色产业发展奖扶实施方案》,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粮经比例得到大幅度提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有针对性地出台奖扶政策,引进县内外企业24家(含2家销售企业),培育本土新型经营主体32家,新发展农家乐121家。22家养殖企业均已完成对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18家企业开工建设标准化圈舍工程。推进利益联结全覆盖,加快土地流转,向规模要效益,由村级组织对群众闲置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再由村级组织将流转的土地通过入股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分红。实现产业覆盖贫困户、贫困户入企入社90%以上。
(四)坚持科学规划,补齐发展短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巩固提升场镇补水和农村饮水,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施交通路网工程,官帽山大桥开挖完成93%,全面改善通组油路、泥结石路,村民通行条件得到有力改善。实施电力通讯工程,完成10个通讯基站建设,14个基站改造,2018年深度贫困乡镇农网升级完成90%。实施住房保障工程,按照拆、整、建、改、治“五字口诀”分类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大力实施改厕、改厨、改圈、改院坝、改立面“五改”行动,建立村干部包户、公益性岗位包段路长制,与农户签订“门前六包”责任书3386户,稳步改善推进人居环境。
(五)坚持民生导向,解决急难问题。以流动幸福院为抓手,解决老有所乐问题,按照行走里程不超过1.5公里的标准,创新建设“1+19”流动养老服务站,在各村配套“三室一堂”(活动室、休息室、亲情联动室、爱心饭堂),解决群众居住分散、老人出行困难等问题。以创新资助政策为抓手,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设立“平安扶贫助学资金”,用于资助特殊困难家庭子女入学。以医疗五张网为抓手,解决病有所医问题,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症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则,编织贫困户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救济、商保大病补充险、专项资金救助“五张网”。
(六)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有效治理。抓基层组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库,搭建交流平台。抓基层党员,安排120名党员干部对50个社(组)实行网格化管理,组织农村党员成立12个工作组,收集群众问题和困难,按照定领导、定单位、定人员、定时间“四定”和包调处、包跟踪、包回馈“三包”办法。抓基层治理,调整成立乡村两级人员调解委员会,探索成立村(居)民委员会、理事会、监委会、红白理事等自治组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三、“四大抓手”是推动深度贫困乡镇脱贫的有力举措
实践证明,要使深度贫困地区摆脱“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的困境,达到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要求,需多方面发力。
(一)明本质—抓好“人、地、钱”。要全面凝聚人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业务能力强,统筹能力佳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探索在职业教育机构开设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培育农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返乡创业政策制定与落实的评估考核机制,吸引大批在外能人、农民工等返乡创业。要激活土地资源,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框架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推进土地有序流转,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要引导资本下乡,推行“管住规划、放开市场”政策,制订专门的规划对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布局等进行引导和调控, 对于合规的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项目则应放开市场,允许农村内外各种主体和资本自由竞争和进入,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
(二)强支撑—抓实“产业、就业、改革”。推进产业融合,要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农业共营制”等经营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涉农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给予就业保障,出台企业优惠政策,鼓励贫困户在本地务工,多层次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等金融扶持政策,多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专场招聘,扩大贫困户就业渠道。深化多项改革,探索“三变”促“三增”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推行“四确五定”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路径,即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
(三)筑载体—抓住“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整体规划”。 完善水电路气房讯“六张网”,大力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提质补功能。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深入推进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下沉农村,实现乡村生活品质的提升。实施农村连片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和“五改”行动,行动,并开展整洁庭院户创建评比活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完善农村“五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设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监控平台,强化对农村荒山荒坡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编制农村发展整体规划,系统梳理乡村资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按照点、线、面结合,有重点有先后的思路,对农房实施风貌改造,对村道、农业园区、庭院进行绿化亮化。
(四)夯基础—抓牢“自治、法治、德治”。坚持村民自治,“统筹+协调+监督”推进群众共建共管共享。抓牢基层党建、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和基层治理,抓实“两委”干部队伍、村民小组长队伍、党员骨干队伍“三支队伍”,实现村干部与村民的共治。坚持依法治理,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站,采取定点驻站方式向村民提供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形成制度完备、运转流畅的工作体系。坚持道德教化,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文明风尚、法律法规“五进农家”活动,打造集乡村舞台、乡村书屋、乡村学堂、乡村展馆、乡村影院、游客驿站、公益慈善宣传为一体的特色文化院落。扎实推进“乡亲乡贤文化”“清洁家园•和谐邻里”等活动,全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