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荣昌:为河道“化个妆”

2018-05-10 12:34:38  来源:城乡统筹  作者:曾思洁

岸边树影婆娑,水里波纹荡漾。丛中花鸟相闻,河底鱼儿穿梭。走进荣昌,一幅生态水韵的美景映入水中,水映眼帘。仅仅是一条濑溪河的支流就能如此洁净,整个荣昌的河道就更是彻底“化了个妆”,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导向。从2012年起,荣昌区委、区政府本着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宗旨,对该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打造兼具城市防洪,改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污水治理和美化城市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

忆旧颜:河道环境盼整治

“以前河水黑臭,河道淤积,河岸水土流失严重、杂草丛生,生活在荣峰河边的我们都盼望这样的环境能得到整治。”周边居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荣昌人均水资源量仅511立方米,是重庆重度缺水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社会各业供需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荣昌还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河流、水库长期受农业面源、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染,使水资源本已匮乏的河库,水质日趋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荣峰河水量储存不足,流量小,导致河道淤积。荣峰河河道整治工作刻不容缓。

见真招:综合整治强有力

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把荣峰河改造提升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做活水文章的惠民之举。从2012年开始,依托项目建设,下大力气对荣峰河实施整治工程。先规划、后建设、促发展。多措并举保护河道水资源及流域自然环境,将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减少到最小,与自然共存,实现“顺其自然、人水和谐”。

河流综合整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急于发展周边地产和企业,而是先行规划两岸的绿化景观用地及建设用地,通过河道整治和景观打造带来的良好效果促进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促进河流整治成为带动一片区域发展的杠杆。

“在河岸污染源专项整治上,我们做了一系列功夫。联合市政、环保等部门,定期清运沿河两岸生活垃圾;铺设雨污管网,将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无害化处理达标后排放;关闭沿河两岸所有养殖场和采石场,彻底解决污染源的问题……”荣昌区水务局负责人说:“在沿河景观打造上遵循自然原则,减少破坏河道流域自身的植被,主要以扩大绿量为主,修复自然环境;采取源头治理,种植水生植物的办法,提高河水自我净化能力,改善水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河道流域自身的样貌和特点,起到恢复流域生态的作用。”

截至目前,荣峰河综合整治关闭沿河两岸所有养殖场和采石场共47家,关闭非法排污口3处,整治河道7.8 km,建设防洪护堤工程15.6km、雨污管网工程15 km;建成景观坝3座,人行景观桥8座;新增景观绿化面积30万㎡,园林建筑面积3000㎡,雕塑30座。

显成效:“河段长制”放光彩

在开展河道整治时,荣昌区注重创新思路,探索治理的好方法。2014年,荣昌依托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契机,以“河长制”、“河段长制”为基础,制定荣峰河的治河策略。

针对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染造成水质恶化的现状,荣昌出台了《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养殖场污染控制实施方案》,将全区河流河岸200米陆域范围内设为畜禽养殖禁养区,200米外延伸至300米设为畜禽养殖限养区,以此来堵住污染源头。

据荣昌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设立河长后,区级河长组织牵头部门和有关单位对责任河道流域沿线进行了全面排查,针对性地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开展了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划定畜禽养殖限养区和禁养区,划定河流管护主体,建立河道管护机制,落实管理、保洁和养护资金,对涉及界桩、界牌、告示牌进行了维修养护,建立巡查台帐制,加强水行政执法和管护巡查等工作,并探索出“河长-河长办-河段长+牵头部门”的工作模式。

现新貌:绿色发展筑家园

经过5年多的治理,河水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到三类水质标准,河岸水土流失严重、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如今变得草木葱郁、鸟语花香。

“现在不仅河水变清了,岸边还修了防护栏杆、健身步道和沿河公园。”居民们告诉记者,近年来,大家真切感受到河道水质的变化。

据悉,荣昌区在荣峰河整治工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除此以外,还以当地本土文化为依托,展示水文化,打造猪文化长廊、八景园、百竹园等文化主题公园,2016年9月荣峰河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荣昌将把握好5个关系,在全域战略中谋一域的发展,以一域的贡献服务全局发展。”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表示,荣昌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抓好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力争国家货运机场落户荣昌,推动荣昌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绿色美丽家园。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