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乡村与都市的交汇,是市民与农民的转变。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全国上上下下的一个“热话题”。阳春三月,全国各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全面铺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在一处处细微的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乡村田野吹来的缕缕新风。
——编者按
西安何村:生活垃圾新型智慧处理
2018年,何村的社区广场新设置了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投放点。智能垃圾分类分为可收回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其中不可回收又细分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按照纸箱、塑料、金属、酒瓶可分别投入不同的箱子,垃圾箱的侧面还设置有一个透明盒子,是废弃电池的“专属地”。村民将可回收垃圾分类装进橘黄色二维码垃圾袋,或打包贴上二维码,扫描后投放到专用垃圾箱,机器自动称重,核算出价格,等垃圾回收工作人员分拣确认之后,按不同类别向村民返还积分。
在这里,“可烂”的垃圾经生物发酵处理后作为肥料资源化利用,村民们可免费使用。“不可烂”的垃圾按“能卖”和“不能卖”的进行二次分类,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有偿回收,不能卖的垃圾按“户集、村收、街运、区处理”的模式,运至填埋场或将来做无害化处理。
安徽泾县:条条新路抵心田
去年,泾县县委十三届四次全委会上,作出了实施“交通建设大会战”的部署。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完善交通路网的同时,建设美丽公路。围绕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风情,以S322城区至茂林榔茂公路交接处为重点,深入挖掘沿线山水资源、人文景观,整治清理两侧违法建筑、有碍观瞻建筑,提升沿线环境整体水平,打造泾县美丽公路样板。
如今,一条条新修的农村公路,像一个个“毛细血管”,把该县偏远农村连接起来。现在,泾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已实现水泥(油)路通达,所有乡镇和景区通公交,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修缮好的公路还为乡村带来了人气,每到假期,慕名而来踏青的外地自驾游车辆络绎不绝,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新的收益。
江西双桥村:农村环境“穿新衣,戴新帽”
走进甘露镇双桥村,与去年此时陈旧不堪、脏乱差的村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栋栋房舍建设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整治后的池塘造型雅致,塘水清澈见底,小蝌蚪清晰可见,百年古樟树被大片地保留着,郁郁葱葱,惹人喜爱。田园化的风景,生机勃勃的群众生活,织就了一副欣欣向荣的秀美新农村画卷。
去年,该村整合资金200万元,进行“三清七改”和“穿衣戴帽”工程,清除池塘淤泥,修建游步道和村民活动中心,建起文化墙,一项项“手术”,给村庄狠狠整了一回容,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
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村民理事会加快完善,发挥作用也是该村乡村治理的又一重要内容,理事会发挥会员来自群众、植根农民的优势,把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能人”“贤人”吸纳到会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引导村民转变理念,改变乡风陋习,化解各类矛盾。
西南庄村:以文兴村,农民不再只会低头看地
将“以文兴村”放在第一位,西南庄村做了很多事情。先是成立“书法协会”,每年冬季邀请全区书法大家举行一次书法大赛。2017年中秋举办了“大村丁氏丁酉中秋笔会”,30余位丁氏后人齐聚一堂,共传丁氏文化。在这一风气熏陶之下,村里从5岁儿童到70岁老人,都能写上几笔。以此来引导创造出一种氛围,让村民都向往、崇尚。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能够不知不觉地提高村民素质。
村里还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伍,自编自唱自演,通过宣传本村好人好事倡导文明新风。从村干部的穿衣戴帽开始改变,还设立村民“热话台”。在村委办公室门口利用黑板设立了“大大小小村内事,是是非非大家谈”专栏,有什么想法、看法、意见,平时不方便说,可以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一办法,村干部能够倾听群众呼声,传播村里的好人好事,在批评中规范道德。
同时,村子先后投资8万余元建立起了图书室、农民夜校,购置音响、电视、电脑等电教设备,添置了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娱乐设施,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文化大院。
西南庄村通过“以文兴村”的方式,帮助村民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一改过去只会“低头看地”的陈旧思想,不断学习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