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今后30多年的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要让乡村美、农民富、农业强,归根结底是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把握好顶层设计与脚踏实地的关系,那么在振兴乡村的实践中,谁才是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又究竟应该如何做?为此,本刊编辑综合整理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专家的思考与探讨。
※产业流:
以产业链升级激活新产业新业态
因势利导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当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重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与现代商业模式等技术与管理手段,优化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运作,产供销、农工商协同化发展。目的是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成功模式,如“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物流配送”等。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广这些新型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发展壮大。
创造条件推进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提升,是指农业产业链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产业链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演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将现代科技、经营和管理要素注入到土、肥、水、种、药等各个环节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绩效和竞争力,以“全产业链提升”,实现“全价值链升值”。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王赞新
实现乡村振兴要在农村产业融合上发力
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组织方式和形态的重要突破和创新,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技术、市场和要素条件的深刻变化和交互影响,正在集聚和催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营造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的良好生态,乃题中应有之义。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创设有利于要素跨界配置的制度条件。健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引导农村产权有序流转交易。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强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主体带动,构建类型多元、活力迸发的融合主体。建设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涂圣伟
※人才流:
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进行转化
要做好对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加强农技专家的培养,加大对种养专业大户、农场主、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扶持、引导和培养培训力度;中高职院校要发挥教学、培训、技术推广、资格认证等环节的主体作用,针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形成初级、中级、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编写形式生动、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教材、手册,以便于农民学知识、长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苏华
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依靠”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首先要加大对乡村现有规模户、专业户的培训力度,满足他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要鼓励开设有农业相关专业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针对农村地区定向招收一批“农二代”学生,通过相关政策安排将其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要严格规范农业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授予达到要求的农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让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福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副主委杨德才
改变乡村人才“空心化”的现状
经过对全国多地农村的调查发现,农村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小、散、乱”的格局依然存在,而由于城乡收入的差距,大量的农村年轻人纷纷入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空心化。改变这种空心化的格局,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人才,是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解决的最重大的事之一。农村现代化需要有新型的职业农民或农业技术员,他们不但要有农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新的科学知识和观念,而这也需要更多年轻专业的农业人才回归三农。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改革流:
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迫切需要。一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随着承包户就业结构、收入结构乃至居住地的变化,“农一代”逐步退出、“农二代”不愿务农,以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承包地的生计保障功能在下降、生产要素功能在彰显,应据此调整完善对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赋权,防止土地撂荒、地租过快上涨。二要完善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政策。对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用地,停车场、厕所、餐饮等配套用地,应实行更灵活和宽松的管理政策。三要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切实落实“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既有政策。审慎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操作办法,为乡村振兴留出用地空间,不要急于把农村建设用地腾挪到城市、把欠发达地区建设用地腾挪到发达地区。四要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有效途径。在不以买卖农村宅基地为出发点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具体办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以“三变”改革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农村“三变”改革在引导现代理念、现代管理、现代人才、现代金融等元素注入农业与农村方面,可发挥杠杆的撬动作用:首先,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无“人”不兴。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强化政策支持、资金配套,打造新乡贤经济、“归雁”经济,可以把优秀的外流青年人才重新吸引回农村,把尚未外流的优秀青年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留在农村创业发展。其次,乡村振兴离不开钱,无“钱”不活。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强化产业发展、项目牵引,可以把工商资本、城市资本引入农业农村,搭建起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操作平台,也可以整合财政涉农及扶贫项目资金,把财政资金转化为村集体的股金,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第三,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无“业”不旺。通过农村“三变”改革,以股权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可以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第四,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治理,无“治”不稳。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可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强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动力;强化要素集聚,壮大集体经济,可形成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与农村居民衔接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
——安徽大学农研院崔宝玉
※土地流:
赋予农民更大土地资源权能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资源权能,解决农村有资源缺要素的现状。比如,在城市近郊和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地方,可以推行三种方式:一是集并小散村庄或在单个村庄上,采取三个1/3的办法统筹利用土地。1/3用于复垦,确保耕地不减少;1/3用于农民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1/3用来搞产业开发,用来平衡资金。二是鼓励农民成立住房合作社,与商业资本合作,整理开发闲置宅基地和住房,发展康养产业和旅游产业。三是允许城市居民租住农民住房,在符合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可以修葺改建。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增加农户拥有的平均土地
发展农业仍然要回归到土地上,加快农业农村的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让土地的价值在流转和流动中增值产生价值。
全中国20亿亩耕地,共有2.2亿户农户,平均每户只有8.7 亩地,这个数据远远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速率,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障碍。尽管时有乡村青壮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而不愿意种地的消息见诸报端,但中国2.2 亿农户的大量的人口都应该转移出来,争取达到每个农户平均拥有百亩土地的标准。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
流转土地让农民生活有保障
推进乡村振兴,要持之以恒地把准农村土地改革这一源头。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尽管已定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广大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但是要做活、做实、做精、做强土地深化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一要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二要促进土地价值最大化,三要融入金融元素植入政策要素,打破农村土地全量融资融智的瓶颈制约,以系统性规划和全国一盘棋管理的新机制推动土地绿色生财、环保生财,才能让土地在坚守“姓农”本质中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用的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员雷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