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推进重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思考

2018-09-24 16:11:50  来源: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

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马善运 李廷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要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重庆有农村户籍人口1700多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100多万人。这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足20万个,大部分仍以小农生产为主,小农户的发展直接关系着重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对重庆小农户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小农户面临的经营规模偏小、经营能力不强、经济实力较弱等问题,从土地管理、社会化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推进重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对策措施。

一、重庆小农户发展现状

重庆现有农户717万户、2275万人。有承包农户647万户,承包耕地3477万亩,户均承包5.4亩。农村承载人口数量较大,规模经营度较低,是典型的小农户家庭式生产作业。

从农户类型看,纯农户仍占主体地位。全市纯农户309.6万户,占总农户的43.1%;农业兼业户168.8万户,非农业兼业户120.3万户,非农户118.8万户。

从经营规模看,耕地细碎化的情况较为严重。由于受山地地形影响,农户经营的耕地多为“鸡窝地”、“巴掌田”。经营耕地5亩以下的农户527.6万户,占总农户的73.5%;5-10亩的147.8万户,10-30亩的33.5万户,30-50亩的5.6万户,50-100亩的1.7万户,100-200亩的0.8万户,200亩以上的0.5万户。

从劳动力转移看,长期外出务工是主流。全市农户劳动力1412.6万人,其中,从事农业家庭经营的472.7万人,外出务工的833.7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的723.8万人)。

从家庭承包耕地情况看,流转经营是大势所趋。全市家庭承包经营农户647.3万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共3476.7万亩,户均耕地5.4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500.3万亩,流转比例43.2 %,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

二、重庆小农户发展存在问题

(一)经营能力亟待提高。从目前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重庆的小农户虽然拥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强、市场意识不足等问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重庆的小农户大多世代务农,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部分甚至只有小学文化,对于现代农业的认识一知半解,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观念上。二是管理能力不强。现代农业要求农户不仅有生产能力还有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能力。但由于重庆的小农户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没有参与农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仅仅凭着自身的农业生产经验维持生产,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于农户经营管理的需要。三是市场意识不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就更应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市场获取利益和报酬,因此市场意识是农业经营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重庆的小农户大多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市场经营知识严重缺乏,市场意识更是严重不足,在产品生产上还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对于网络营销这些新生事物还不能灵活运用。

(二)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适度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是土地流转。因此,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小农户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各区县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有的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搭建了区县平台,部分乡镇也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提供了承包土地供求信息、完善了土地流转基本流程、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纠纷协调机制,但这些平台的实用性并不强,农民很难掌握这些平台的使用方法。因而多数农民在土地流转时不愿意选择这些平台进行交易,而是依旧采取原始的私下交易方式,从而使得土地流转方式极不规范,土地流转的稳定性极差,流出方和流入方的利益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耐性强,重庆农村土地的流转期限普遍偏短,大多集中在三到五年,少数甚至只流转半年,这些土地流转的短期行为导致了土地难以有效利用。尤其会对经营者后期投入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经营者不愿意在流转土地内修建农业基础设施,也不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地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导致了流转土地内农业基础设施和规模化经营的落后,从而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难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难以充分实现。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重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目前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主要还是政府的农技推广中心、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政府的农技机构主要提供一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等基础性的服务。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服务功能。专业合作社则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种子的集中采购、农产品的集中销售等产前、产后的服务。但总体来看,全市的社会化服务机构还比较分散,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一是在服务机构上,全市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虽大,但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合作社管理松散、运作不规范,难以为家庭农场提供高效的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不强,示范引领作用也不明显。农技推广机构的培训与服务还未与时俱进,特别是与现代农业息息相关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产品营销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尤其缺乏。二是服务体系上,全市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各个服务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还没有专门的机构统筹协调全市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统一建设。三是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以及农业保险等服务普遍比较缺乏,尤其是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发展非常缓慢,这也导致了小农户在生产中存在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的问题。

(四)农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有限,资金、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客观条件使得小农户难以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相互衔接,急需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但目前我市对于小农户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一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尽管财政投入“三农”领域的资金量巨大,但除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外,专门针对普通农户的扶持资金却不多。普通农户很难获得各类项目支持和资金补助,难以有效分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户向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在现行的法律、政策和金融体制下,农户很难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贷款。由于农村土地、房屋等要素的流通受到各种限制,农户可供抵押的物品少之又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金融没有积极性。

三、推进重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积极打造“股份农民”。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指导涉农区县(自治县)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重点抓好清产核资、确权确股、承接主体、合股联营、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人、地、钱、自然资本等资源要素,积极打造“股份农民”,增加小农财产性收入,强化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

(二)丰富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表明,小农优势主要在生产领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最优结合点。一是推进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在完善农村承包土确权颁证基础上,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放活经营权,提高土地规模经营度。积极探索推行土地托管服务,优化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增加土地产出效率。二是改善小农生产条件。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确权确股不确地”等方式,变“一户多田”为“多户一田”,实现按户连片耕种。三是促进小农联合合作。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让小农联合起来抱团闯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四是探索农地退出机制。探索高龄农民退养制度,鼓励其放弃土地经营。开展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三)加大小农户培训力度,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经济环境下,优秀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的配置下不断从低收益的农业流动到高收益的工业、服务业,在农业产出效率仍然低下的今天,农业依旧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从业者。第一,注重宣传引导。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理念上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才是发家致富的职业农民。第二,强化政策导向。针对目前农村学生高校毕业后很少到农村就业这一情况,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供优惠政策条件,鼓励有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等活动。第三,开展技能培训。依托农业广播学校等机构,通过田间课堂、技术讲座和参观学习等培训方式,对现有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主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农业技能。第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化是未来农业从业者的发展方向,要通过农业职业院校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为农业现代化输送优秀人才。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比较效益。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小农生产成本,提升农业比较效益。一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支持各类主体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中小型配套、多用途、全产业链条的农业机械装备,提升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把小农劳动力解放出来。三是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解决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四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上山下乡”,与小农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采取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五)强化小农政策扶持,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小农户具有天然的弱质性,需要必要的政策帮助和支持,这也是世界通行做法。一是完善小农补贴政策。完善对农户的“三项”补贴政策,稳定小农收入,让普通农户有长久获得感。二是加强市场引导帮助。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农信息化运用水平,解决单个小农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创新金融支持。加快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步伐,及时满足普通小农生产信贷需求、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强化农业担保。以市级农业担保公司为龙头,建立完善覆盖所有农业区县的两级农业担保体系,撬动金融资金投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创投基金和小额贷款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