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 何洪华
打造“股份农民”、激活“资源要素”、重构“经营体系”,重庆试点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支持38个村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潼南选择柏梓镇梅家村进行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从调研看,梅家村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梅家村“三变”的实践探索
1.发展集体经济从“负数”开始。在2014年梅家村的集体账本上,不但没有钱,还欠着3.8万元。经过调研论证,村里将以前没有分到人头上的田边土脚集中起来,将易淹地和坡顶不易耕作土地都整理出来,纳入村集体资产。加上8口山坪塘,有了200多亩土地。这200多亩土地,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启动资产。经过计算,集体资产按照20年经营时间折资156万元,占股3120股,全部纳入合作社的经营范畴。2015年初仅有的37.5万元启动资金,因挖水沟、整土地、购苗子、买农具、购肥料,一个月不到,钱就用完了。村支书想到了自己在原永安场镇上的5通门面房。这两楼一底的5通房子全框架结构,地段好,在场镇上算是最好的。底楼长期租给邮局,二三楼用作住宿。通过民生村镇银行接洽,最终作价成200万元不动产,从银行贷款60万元,自担风险建起了合作社。
2.党员“骨干”是合作社初始主体。2014年12月,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牵头,带领“两委”成员、骨干党员21人,成立潼南区百姓种养殖股份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万元,主要经营经果苗木、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开发旅游观光等。村里的股份制经营,完全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批入股的,多是村组干部和党员。当时有260户900亩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有80户村民40万元资金入股。
3.发展产业是改革“第一要务”。2015-2016年,合作社种植蔬菜纯收益近300万元,让集体经济攒得“第一桶金”。经股民代表大会讨论,收益全部用于扩大经营规模和完善配套设施,推动集体经济“滚雪球式”发展。2016年合作社第一回种甘蓝,亩产高达4吨左右,上市价格达2.6元/公斤,亩产值上万元。一直持续到2017年1月中旬,除去成本,600多亩甘蓝纯收益达400余万元。同时,2017年种植葡萄获得50多万元的纯收入,其它蔬菜纯收入达20多万元。2018年合作社科学规划坡地和水稻田,现已引进种植优质渝佛桃1200余亩、美国甜沙橘300余亩、日本春见橘250亩、水稻250亩,还建起了蔬菜基地200亩。
4.“第一桶金”激发村民积极入股。梅家村有耕地3410亩,劳动力1200余个。2014年前村里8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的基本上都是60岁以上老人,村里有60%的土地处于闲置撂荒状态。村委采取“土地入股”方式,将闲置土地重新集中经营,共流转土地3560亩,常年解决村民就业210余个,年人均务工补助1.5万元。2017年蔬菜、葡萄等丰产丰收,加之市场行情较好,村集体按股本数量收入达到12.4万元。当看到合作社经营有效益后,其他村民也主动参与进来。目前,村里合作社现有社员1600股、1985人,普及率由60%上升到90%以上。
5.村“两委”班子“干净干事”。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方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社员积极性,使改革探索初见了成效。在发展有了一些起色后,合作社外出办事的时候也多起来了。不管是去镇上、区里交材料,还是争取项目,或者是跑市场、搞销售,村支书都非常节约,不敢浪费一分钱。因此村民们一致认为,选出一位好“班长”,建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至关重要。
6.合作社“一心一意”为民谋利。把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通盘考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盘活集体经济收益,先后投入80万元,全面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便民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硬化社公路3.1公里,新建泥结碎石路4.2公里、产业便道15.6公里,整治土地1200亩,完善排灌水渠11.2公里,架设太阳能路灯30盏,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安装天然气360户。组织19名骨干党员成立“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整治、爱心援助等志愿服务36次。
二、梅家村“三变”改革的经验
1.选好“领头雁”,“两委”是关键。农村工作有句俗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潼南区一些村过去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村支“两委”战斗力不强、缺乏凝聚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2006年撤乡并镇后的梅家村,由于工作推动乏力、经济发展迟缓,在全镇目标考核中长期垫底。2013年被列为换届难点村,对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均进行了调整。换届后的村党支部树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落实专职干部轮流值班、首问负责、代办服务等工作制度,带动全村党员干部转变思想,提升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工作中,村两委班子领导配合默契,干部社员齐心协力,合作社发展做到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
2.干字当头,“执行力”是保障。能干敢干真干的干部才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农村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实干,就在于村组干部的执行力。梅家村一户村民最开始对参与“三变”改革心存顾虑,干部“厚着脸皮”先后15次登门,终于破除“等、靠、要”消极思想,使其参加到“三变”改革中。目前全村2000多亩闲置土地被重新激活,60多户村民参与反包管理。62岁的曾仁芳和老伴都是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好手,在把家里所有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后,他们并没有丢掉“手艺”,反而还种得更多。去年,老两口反包管理50亩套种玉米,负责日常施肥、除草以及收玉米,合作社支付每亩200元的管理费用,保证每亩500斤的产量,超出部分再与合作社分成,曾仁芳和老伴得六成,合作社分四成。
3.发展与时代同步,“产业”是灵魂。梅家村的“三变”改革实践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统一、基层建设与凝聚民心的统一、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统一,改出了基层的精气神,“三变”变出了农民的“聚宝盆”“发财树”。梅家村合作社采取以土地入股方式吸收社员,近三年全村85%以上村民以该种方式加入合作社,是重庆市村民入股户数最多的社。流转土地3560亩,流转的近20个山坡上已移栽渝佛桃、美国甜沙橘、日本春见橘等优质果苗,明年就将挂果。近1000亩坝地里则种上蔬菜,100多入股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年人均补助1.5万元。
4.要想赚钱,“抱团”是“钱宝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合伙人时代,单打独斗行而不远,抱团赚钱才是王道。梅家村按照“资源组合、抱团成社、互利共赢”的发展方向,实现了抱团发展、共同致富。梅家村在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中,将全村85%以上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或现金入股分红,抱团打造现代农业,不仅盘活了撂荒地,还增加了村民收入。合作社刚刚成立的时候,尽管村支两委做了很多工作,入社的村民仍不足百户,其中大多数还是党员干部。后来,发展的成绩实实在在,“抱团”让村民感觉到了实实在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大家抱团发展,收入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就拿2017年的那一季葡萄来说,虽然由于后期天热又大量集中上市蒙受了损失,但仍然为合作社带来50多万元的纯收入。蔬菜也不错,一亩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加起来也有20多万元。坡上的桃树、梨树今年都开花了,离结果又近了一步,大家都信心满满。合作社的发展让村里彻底变了样,公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场镇后山的果园,现在成了村民们晚饭后最爱逛的“后花园”。
三、推进“三变”改革,加快潼南乡村振兴
1.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无“人”不兴。乡村人才本来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发展就需要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需要通过产品和服务乃至产业转化出来。近年来,潼南区大力实施“千名硕士进潼南”“千名乡村振兴人才计划”行动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人才推动和引领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策创新。潼南要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强化政策支持、资金配套,畅通智力、技术、项目下乡通道,打造“新乡贤”经济、“归雁”经济,可以把优秀的外流青年人才重新吸引回农村,把尚未外流的优秀青年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留在农村创业发展。鼓励那些有技术、懂管理的种养能手,有头脑、懂市场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领办创办合作社。
2.乡村振兴离不开钱,无“钱”不活。重庆市把原来由多个部门管理、体量10亿元左右的农业产业专项资金整合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切块区县统筹使用,并在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整合专项,逐步推行实施股权化改革。潼南要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强化产业发展、项目牵引,可以把工商资本、城市资本引入农业农村,搭建起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操作平台,也可以整合财政涉农及扶贫项目资金,把财政资金转化为村集体的股金,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
3.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无“业”不旺。要通过农村“三变”改革,以股权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植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粮油、蔬菜、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和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潼南将柠檬产业定为该区七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在全区11个镇街、93个村(社区)大力发展柠檬产业。按照《重庆市柠檬百亿级产业链发展核心区规划(2016—2025年)》,潼南将加快构建柠檬产业化集群发展新格局,深化柠檬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的全产业链开发。到2025年,实现柠檬种植基地面积50万亩,年产量100万吨;培植亿元级加工企业5家,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最终将潼南打造成为中国柠檬之都。
4.乡村振兴离不开企业,无“企”不富。要积极培育“三变”改革承接主体。从经营主体入手,培育承接龙头企业。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一批;对于没有经营主体的乡村,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要鼓励龙头企业在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补短板”中发挥领袖作用。同时,要以龙头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采用“三变”+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三变”+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带动村民入股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构建起利益共同体。
5.乡村振兴离不开模式,无“式”不新。一是集体资金控股模式。按照“村产业发展平台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思路,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或整合财政资金和用于扶持产业发展的扶贫贷款资金,组建村级产业发展平台公司,实现村平台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二是混合参股模式。按照“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农户”的模式,将属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和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资产以及整合的涉农财政资金折价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将属农户所有的闲置的房屋、宅基地等资产折价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由新型经营主体控股。三是农户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再以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农业企业以技术和资金等要素作价入股,组建新的农业公司,建立“农民+合作社+公司”的入股模式。四是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建立合作社,合作社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生产经营,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职业经理人”的模式。
6.乡村振兴离不开体制,无“制”不规。构建好“三变”改革的风险保障机制、利益驱动与制衡机制。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应建立经营风险的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性风险补偿保障金、新型经营主体保证金制度,健全资格审核和项目审查制度等。要引导农村居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履行股东职责、行使股东权利和参与重大决策。要完成好“三变”改革,必须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对集体的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并召开农村居民(代表)大会对结果进行认定。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试点农村产权的评估、交易、融资和担保的平台与体系建设。同时,农村“三变”改革,既涉及到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办法,还涉及到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在“三变”改革的实务操作中,要切实解决好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和不相适用问题,避免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