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细微之处见真章,城市管理更是如此。把各项管理精准落实到“细枝末节”,让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可持续、更充实。宁波城市精细化管理巧手描绘的可喜变化让人叹为观止,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徜徉宁波城区,洁净的道路两旁树绿花红,暗香浮动,道路宽敞通畅,车辆停放整齐划一,整洁的城市立面、摊群点规范,市容亮丽清爽,华灯初上,在灯光的勾勒下,一幕幕娇娆的城市风景扑面而来。
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助推城市管理练就“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助推百姓家园朝着更有序、更美丽、更便捷、更干净的方向转变。宁波市政协拿起了“绣花针”,一针一线地绣起了宁波城市的美好生活。2018年宁波市政协全会通过了《关于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若干建议》的全会提案。主席会议成员各领任务,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及‘厕所革命’”“公园绿地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等主题,成立了7个全会提案民主监督小组,上下联动,深入一线查找问题。足迹遍布全市各区县(市),发动各级政协委员参与民主监督1000余人次,提出意见建议400余条。在明察暗访中找问题,在深入实际中出对策,委员们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精准监督,精准助推城市品质提升和美丽宁波建设。
一针见血
关注小切口大民生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更是城市的“里子”,亮眼的背街小巷让人心情舒畅,更能成为一座城市的特色、老宁波难忘的乡愁。对准背街小巷治理这一小切口,宁波市政协一针下去,扎稳扎准,见血见肉。
近年来,宁波市、区两级已经圆满完成大部分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任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动态监管,完善非现场执法、非接触式执法手段,推行网格化管理,层层压实责任,把责任落实到街道、社区,实行门前、店前包干,加大常态化巡查管控,背街小巷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经过一条又一条尚未整治的背街小巷时,委员们完全没有了之前喜悦的心情。私搭乱建、拆墙打洞等违法建设现象并不鲜见,乱堆乱放大件废弃物、非法张贴等情形屡禁不止,无照经营、店外经营、露天烧烤、违规大排档、施工扬尘等行为时有发生,私设地桩地锁、乱停车、僵尸车等问题更是让委员们痛心疾首……
如何整治改造星罗棋布的背街小巷?考验着施政者的智慧,也考验着政协委员的责任感。结合实际操作,监督调研组建议,必须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细化任务,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全时段精细管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环境治理,对问题逐一研究,对症下药,通过问题治理推进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整体提升;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标准,并细化标准,增加可操作性;强化背街小巷环境治理责任机制,完善区、街道相关部门环境责任制,逐步建立城市管理责任主体制度,真正落实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让背街小巷治理行动变成一场局部“人民战争”。
宁波连续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公共厕所建设,真正为群众敞开了“方便之门”。委员们在调研中却发现不少公共厕所还存在环境差、档次低的情形。走过街巷公园,有时候尿急找不着地方,或者冲进厕所,踮着脚、捏着鼻子上完厕所后,逃也似的离开,“那环境真受不了”。“以提升品质为目的的‘公厕革命’已经迫在眉睫。”市政协民主监督调研组的委员们发出这样的感叹。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在管理上,与水电价格标准过高和部分不合理的‘一刀切’规定有关。”委员们发现,宁波镇海区城市公厕的水费按照一般工商业标准收取,价格高出居民生活用水标准一倍多;而电费方面,同样高于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同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厕提质行动”的要求,所有管理房内不得住人、烧饭等。但实际上管理人员居住在公厕,能对公厕设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还可节省管理人员租房成本。
公厕是服务广大群众的公益性设施,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委员们建议,公共厕所要优先发展、大力扶持,切实取消各种不合理规定,让其得到充分发展。要合理布局,不断增加三星级公厕的数量,逐渐形成覆盖全面、布点均衡、档次合理的公厕设施体系,形成10分钟如厕圈。要调整公厕水电收取标准,统一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减轻各街道公厕长期使用的管养压力。要在保证公厕形象和消除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对清空管理房的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要积极引进推广厕所先进技术,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的运用,改善老百姓如厕环境。
密针细缕
补齐城市管理短板
城市主次干道街景立面和路域平面,犹如城市的“脸面”,这张“脸”干净不干净、整洁不整洁、美丽不美丽,关系城市品质魅力和人民美好生活感受。针对这一问题,宁波市政协仔细寻问题,直言提建议。
“街景路域规划法治保障相对滞后”“街景路域历史文化特色不够鲜明”“街景路域细节维护管理较为粗放”……委员们用敏锐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维捕捉着问题。
城市街道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更新的过程,宁波当前城市街景立面和路域平面的现状,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变迁风貌。“当前我市应该借鉴上海做法,加快制订实施具有规划管控效力的《宁波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在街道风貌方面对挑檐高度、街墙高度和退台进深作出明确规定,提出店面密度标准,开展城市街道景观、街道生活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实践,真正实现从‘道路红线管控’到‘街道空间环境管控’的转变,使景观规划控制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委员们建议。
厦门的整治改造效果对委员们很有启发,对照分析后,委员们认为宁波在新规划建筑的风貌管控上,要抓住“传承文化”与“塑造形象”两个牛鼻子,保持宁波城市独特的视觉景观和内在气质,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有序的、易识别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在进行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时,要深刻把握传统地方建筑在构件、色彩、材料和尺度等各方面特色,将其运用到现有建筑上,最大程度还原地方建筑历史风貌,努力打造宁波特色的港城美丽街景。
对于特殊存在的“城中村”。委员们认为存在先天不足损伤城市街景“颜值”、树木种植不合理影响盲道通行、乱摆乱挂灯箱横幅牌匾破坏街景感观等街景路域细节维护管理精细不足的情况。可用创新提升街景精细化管理能力,推进执法区域层级管理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等手段加以破解。
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是与城市发展相生相伴的“城市病”,短期内彻底消除有难度,但采取有力措施,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之痛。“可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交通按照‘成长坐标’有序推进、提升。要加大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投入,更加关注红绿灯设置和乱停车等焦点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全力提升智能化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强化重点区域交通管理,针对辖区道路特点,科学组织交通疏导。鼓励社会资本修建公共停车场,加强停车收费市场管理,加大违停处罚力度,多措并举破解城区停车难题。不断完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提升铁路、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之间的无缝对接,做到精准施策、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委员们建议条条精准。
新城连接地下隧道的道路竟没有非机动车道,人与非机动车混杂而行,太危险了。街上没有统一的垃圾桶,大多数店家以油漆桶替代,也有的将垃圾堆放在门口等待收取,污水横流。尽管是个例,但乱象的出现让委员们还是深深感到宁波城市管理不够精细、不够高效,如此种种也折射出城市管理的大问题。
“这充分暴露了道路设计者没有‘以人为本’理念,将为日后的道路管理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在隧道的设计中应该考虑‘便利百姓’,增加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参加监督调研的委员很是感慨。在多次明察暗访中,委员们还发现不少问题,如一些沿街居民和个别摊点为方便随意占用人行道,特别是到了晚上,一些人行道变成了各种商品市场,影响行人通行;车辆乱停放的现象更是殃及人行道,共享单车在人行道乱停乱放现象尤为突出。“缺乏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人本理念,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委员们的金招很实在,要遵循安全、有效、宜人的原则规划建设管理人行道,正确处理好“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绿化、施工”的关系,高标准规划建设,全时段精细管理,真正方便市民出行。
穿针引线
出新更需匠心管理
“只有让市民从‘吃瓜群众’变成直接参与者,城市管理‘绣花’般精细的目标才能实现。”连番的明察暗访,让市政协监督调研组的委员们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过去常存在政府拼命干,群众却在一边做‘看客’的现象。除了宣传发动力度不够之外,城市管理没有贯彻精细理念,没有瞄着问题去,奔着解决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这句口号喊了很多年却没有很好落实,原因之一可能就在这里。”
委员们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按照共建共享的理念,不断优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使城市管理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对准居民需求。优化城市管理模式,就像穿针引线一样,不仅要细致认真,还得心灵手巧,需要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手段、要求融入城市行政体制、法律规范、基层自治、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制度机制设计、运行和保障中。
好的城市管理模式,离不开适宜的法规支撑、体制保障。委员们建议,要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建设,适时编制《宁波市城市管理条例》,补齐城市管理综合性法规缺失的短板,同时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及时对现行的相关专业性法规进行修订完善,补上新增内容,删减过时内容,修改模糊内容,切实增强依法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要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协调体系,明确区县(市)管理主体责任,夯实乡镇(街道)工作基础,促进条块融合。
好的管理模式,应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社区自治功能提升。委员们建议,要按照“人随事走,财随人走”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工作力量,提高管理标准,推进依法管理、综合治理。要改进社区建设,提升自治功能,同时推动执法部门进小区,切实解决综合执法的“最后一公里”。
“人民群众是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力量。要创新公众参与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全民网格员’工作机制,开展体验式的参与活动,让市民深刻体会到城市管理的不易,养成文明有序的风俗,参与身边的服务工作。”委员们表示,还要积极培育、引进、引导城市管理相关专业领域的社会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最终实现“绣花”般精细的城市管理。
2018年,在群众关注中、党委政府重视下,全市上下一起行动,城亮乡美格局正加快成型。一批城市主干道、门户区和城乡结合部已经整治完成,中心城区8个老旧小区试点全部实现开工改造;民生关键小事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有“回访”,从每一细节入手,城市形象更加出彩。农村公厕改造达到5600座,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城区核心区块品质更高,民生关键小事整治更实,城镇农村人居环境更优。
委员们很用心,政府部门也很给力。市城管局以办理提案为契机,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宁波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宁波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以“三全四化”(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为核心,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整体水平,推进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并梳理了14个专项行动40多项具体内容,正式通过市政府发文实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5月30日、6月14日,住建部和省建设厅先后在宁波市召开非接触性执法现场会;6月11日,省建设厅在该市召开安全生产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宁波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宁波经验和城管实践正逐步树立全省标杆、成为全国样本。
一针针“绣花功夫”,“绣”出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绣”出了美丽宁波的华丽蝶变,也“绣”出了人们心底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为了让宁波城市的“颜值”愈来愈高,“气质”愈来愈佳,一批为城市精致而操心的政协人,将永不停歇地为百姓的幸福接力,助力宁波向着幸福之城的方向继续前进。(鲍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