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蓬江畔的濯水古镇摄/李学军
黔江黑溪乡摄/黄润生
雾入藕花深处
山清水秀阿蓬江 摄/胡世文
水清岸洁黔江城
不畏深水涉险滩,不惧攻坚挑重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黔江区在“全面”与“深化”中持续发力,解决了一个个“老大难”,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东
“三变”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空壳村”是困扰农村发展多年的一个“老大难”、一块“硬骨头”。
近年来,邻鄂镇艾坪村等39个村(社区)通过土地作价入股,引入外部主体合股联营,采取“公司+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刺梨子、藤茶、肉牛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种植、养殖业项目47个,村集体经济红红火火,村民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全市贫困镇金溪镇长春村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统一经营发展羊肚菌、蚕桑、生猪等产业,带动全村60余户贫困户和400余户一般农户入股分红,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5万元。
濯水镇蒲花社区、双龙村和桐木村共同出资土地复垦资金100万元,以保本固定分红形式入股区属国有企业农业投资公司,既盘活了闲置资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益,又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
城东街道南海城、石城、下坝3个社区将辖区菜市场收归社区集体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社区集体经济均增加10万元以上;城西街道大庄社区、塘坊社区有效盘活集体富余建设用地,投资建设门面出租,获得稳定的资产收益……
这是黔江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范例。2018年,黔江区委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明确为“书记工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农村,如邻鄂、金溪、濯水涌现的“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投资创收型”等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开。在城市社区,则积极整合资源,投资建设市场、门面等,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截至目前,全区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新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06个,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户增收致富渠道拓宽,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预计到2020年,黔江区将基本消除集体经济无经营性收入“空壳村”。
闲置资源改扩建 “零租金”接收
多管齐下满足幼儿学前教育之需
幼儿“入园难”又是一个“老大难”。
“公办幼儿园教育质量好、老师管得好,这下我们再也不用操心娃儿上学的事了。”近日,家住黔江区正阳街道的蒲大爷很高兴,正阳中心校改办了幼儿园,孙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学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解决了。
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地,幼儿入园问题逐渐显现。
为此,黔江区强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改建城东中心校和正阳中心校原校舍为城东幼儿园、正阳朝阳幼儿园外,还探索改扩建农村闲置教育资源、回收回购小区配套园等公办幼儿园建设的途径。
小红花、小不点、文体、世纪星、民族之星、格林、东方爱婴、鹅池金鑫,2018年,8所区属国有资产或财政资金举办的幼儿园顺利转变为公办幼儿园。
为此,全区投资了521万元。
同时,通过改造剥离乡镇中心小学附属园为相对独立公办园,全区共改造了17所乡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和20所村完小附属幼儿园(班)。通过“零租金”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为独立公办幼儿园,明确了今后开工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都将采用“零租金”接收模式交由政府办学。
幼儿园办好了,教师怎么配?
黔江区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办学机制改革,转岗67名教师担任公办园管理人员,新招聘21名学前教育教师全部放在农村幼儿园,切实改变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现状。同时,创新集团化管理办园模式,以区内优质幼儿园为依托,组建10个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研训同步、保教帮扶等形式,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新型供销组织体系
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供销合作社的起起伏伏,导致农资、农产品销售成为一块“硬骨头”。
然而,就在这个深冬季节,水市乡水市社区供销社内却人头攒动,温暖如春。
“全靠他们的网上销售,今年冬天我做的‘霉豆腐’卖得特别好。”当地农户杨仙说,过去自己在集市上卖“霉豆腐”,1斤只能卖7元钱。经供销社打造的“云上水市电商运营中心”包装销售,一斤能卖到15元以上,足足涨了一倍多。
据供销社负责人杨爱华介绍,近3个月来,当地农户通过供销社销售农副产品,订单超过了3000单。
水市供销社是一个重建的基层社,它的成功运营,印证了黔江区纵深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的种种有益探索。
2018年以来,面对改制彻底,无资产、无资金、无人员的现状,黔江区一方面以上级引导资金为股份,吸纳社会资本加入,重新注册恢复重建基层社。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办社,联合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造构建基层社,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超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合作社为一体,目前已恢复重建了13个基层社。立足基层供销社,黔江区还新建了50个村(社区)级综合服务社,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组织体系,有力解决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018年1月,太极乡新陆村成立了翻垭寇蚕桑专业合作社。以36户村民撂荒地200亩入股,加上村集体入股等方式,建成桑园基地150亩、蔬菜基地50亩。
“发展前景好,村民积极性都很高。”村党支部书记冉景发说,到2020年蚕桑盛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收入100万元以上,“股民们”可获得保底分红4万元以上……
正如新陆村的探索,近年来,依托区供销合作社、乡镇街道基层供销合作社、村(社区)级综合服务社组成的新型供销组织体系,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大力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有效地盘活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已发展专业合作社112家。
同时,全区还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与农合会融合发展,大力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区内农产品展示展销,开展理事长能力提升培训等活动,基层社与农民联系更为紧密、为农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完善防治机制 整治人居环境 实施河长制
环保领域改革掷地有声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也是一块“硬骨头”。
走进黔江区中塘乡兴泉社区黄泥田大院,目之所及,院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木相依,村民悠闲地晒着冬日的暖阳……美丽、和谐的画面令人感到十分温馨。原来,这里新近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也显得更有精神气了。
2018年以来,黔江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效果非常明显。
为保护天蓝水清地净的生态环境,黔江区着力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机制,建立完善大气污染源定期巡查制度、水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制度、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以及与周边区县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等,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编制了《黔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形成长效,编制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促进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区河长办,一份清单引人注目:2018年7月以来,18名区级河长现场签发问题交办单42份,推进问题整改91个。区河长办印发督办通知23次,督促解决问题48个。
河长制工作是否落实到位,问题河流的治理情况是最直接的体现。如何提升河长治河效率?黔江区通过建立问题交办机制来实现,即在区级河长巡河及区河长办日常河库巡查中,对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现场交办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措施要求,限期整改到位。
为进一步强化河长责任,督促河长制工作全面落实,黔江区“双总河长”以“总河长令”、总河长现场会等方式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将各级河长、区级责任部门河长制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由区河长办联合区委、区政府督查室组成督查组,采取日常督导、专项督查和重点督办相结合,定期开展督查,按季度排名进行通报。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2018年,全区392名河长开展巡河1.8万余次,区内各条河流、水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管护目标,阿蓬江两河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日前,全区“两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黔江2018年优良天气357天!
清新宜居,全民共享。这是全面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