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 16位委员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大会发言

2019-01-30 09:01:31  来源:重庆日报

●1月29日下午,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大会上,16位政协委员就文化发展、智能制造、大数据、民营经济、乡村旅游、交通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献计献策。

2019-01-30-0072.jpg

▲1月29日,重庆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大会现场。记者 万难 摄

杨虹委员代表民盟市委——

在提升城市品质中传承巴渝文化

提升城市品质,应当从文化入手,全方位品味、立体化审视。只有这样,“山水之城”才会更具魅力,“美丽之地”才能更靓迷人。

要把文脉“留”下来。建立文脉传承台账,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从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街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着手,留住历史文化之“根”。

要把文脉“露”出来。着力打造主城十八梯等传统风貌街区。尊重城市文脉肌理,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山城水城建筑艺术精品。

要把文脉“串”起来。利用山城特有的梯坎、坡道、街巷作“慢道”“便道”,串接好马鞍山、上清寺、李子坝等历史街区、传统文化风貌区、古文化遗址,发挥文脉“倍增”效应。

要把文脉“靓”起来。以红岩精神为核心,整合历史文化、岸线资源,打造一批富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文旅产品。以纸媒、网络,以及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巴士等为载体,打好“人文牌”。

黄硕委员代表民进市委——

努力保持智能机器人产业西部领先

目前,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研发力量分散、人才引进难等诸多困难。

建议加强智能机器人标准研制、验证和应用。引进国际标准组织,推动建立教育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制定智能机器人产业急需的地方标准,提升我市智能机器人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水准。充分发挥我市智能机器人企业个性定制、服务及时、成本合理的优势,重视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研发更多符合中小企业需要的智能机器人及集成产品。将磨抛机器人、安防机器人等具有技术基础和市场前景的机器人产品纳入产业化发展支持计划,推动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继续执行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中端和实用人才的引进,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

吴辉委员代表市政协经济委——

强化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建设三峡新船闸,畅通水运主通道;支持成渝、达万宜线扩能改造,推动东环线及站场建设,完善铁路线网,争取铁路运价优惠;鼓励铁路进厂进园,完善航空铁路公路集疏运设施,支持多式联运升级改造;完善物流园区规划,探索设立城市配送车辆专用通道和专门卸货区。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形成以“三基地三港区”为枢纽,以物流园、分拨中心等为区域中心,以智能快件箱、公共取送点等为末端网点的三级城市物流网络;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扩大“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提升物流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对物流设施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和绿色化改造,鼓励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引导大型制造与物流企业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口岸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进出口货物快速通关。

熊新翔委员代表市工商联——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

建议建立完善的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解决涉农企业缺乏抵押物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管理者的培训;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建立农业品牌的设计、研发、打造和运营联动机制,缩短品牌建成入市周期;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引领示范效应,打造具有巴渝民俗文化底蕴、具有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逐步扭转我市农业品牌小、散、弱的现状。支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为乡村产业振兴集聚更多力量。

杨开奎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市委——

完善健康大数据平台 推动智慧医疗发展

在我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数据意识欠缺,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二是管理分散化、碎片化,电子病历、结算与费用数据、人口与公共卫生数据等形成“数据孤岛”;三是人才匮乏。

建议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健康大数据平台,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以互联互通为前提,完善共享机制,组建市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围绕数据采集、挖掘、应用与安全等关键问题开展协同攻关。设立市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专项基金,作为天使投资,支持培育相关创业项目。以梯次培养为手段,打造人才队伍。支持相关高校开设医疗健康大数据相关专业,积极申报相关学科的学位授权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

廖红海委员代表市侨联——

凝聚海外侨务资源助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发挥好海外华侨华人的牵线搭桥作用,有助于展示重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助于拓展国际“朋友圈”,有助于吸引更多海外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来渝发展。

建议每年举办“一带一路”侨商组织年会,邀请世界各国华侨华人中的各领域专业人士、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重庆考察创业。举办带有“侨”字品牌特色的“产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聚合侨界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要素,让更多侨商侨企、海外华侨华人来渝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民间外交”优势,助力我市“馆城线”高地建设(馆,指“外国在重庆设立的领事馆”;城,指“与重庆结为友好城市”;线,指“开通国际航线”)。

翁振杰委员代表民建市委——

让“工匠精神”在重庆职业教育中扎根

“工匠精神”追求完美、真实、卓越,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核心职责,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与禀赋,更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

建议弥补职业教育短板,将“工匠精神”融入我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功能,建立完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结构体系,塑造学生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品质。

修订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要立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产业需求作为课程内容、过程、评价的设置标准和依据,不断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

强化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对工匠能力的提升锻造。要支持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快研究成果转化速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工匠精神”典型事例,增强师生对“工匠精神”的理念认同、情感认同。

王君成委员代表市政协联络委——

打造重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青睐乡村的田园风光,愈加追忆浓浓的乡愁,“到乡村去旅游”已成为城市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建议坚持“规划先行、开发有序”的原则,把握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领,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乡村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详细规划。形成全方位的链式服务,让游客在观赏田园美景的同时享受到与都市一样便捷的现代化生活。改变目前乡村旅游就是“尝尝农家饭,睡睡农家炕,走走田间路,看看田园风光”的单一模式,将旅游与农业生产、学习体验等项目有机结合,让市民游客来到乡村,既能“手把青秧插满田”,又能“九霄云外做神仙”。要注重地理环境,在村域文化上多下功夫,将不同的山水风貌、人文风情、服饰特色、饮食风格、建筑特点、生产方式、歌舞娱乐等作为独特优势,实现“一乡一特、一村一品”。

涂涛委员代表民革市委——

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

面对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重庆有能力成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焦点。

建议建设产业促进平台、编制产业引导规划,面向全球传递清晰信号,吸引多方创业者来渝发展,形成产业合作联盟。建立完备的资本保障体系,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管理,提升基金管理效率。推动产业、企业、人才、资本落地。合理规划专向基地(群),引入国内外先进企业,形成集聚规模效应。加强在渝学术机构、高校以及跨国公司在渝研发机构的交流互动,形成AI产业链条的集聚高地。开展前沿学术、基础技术、应用创新等交流活动。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学术峰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强AI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学生团体从事AI技术创新活动。面向华人华侨提供有竞争力的AI企业孵化政策,吸引海外成熟人才回流。

何方委员代表市政协社法委——

为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撑起“保护伞”

心理健康关乎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关乎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是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更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建议统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尽快启动心理卫生地方立法,出台心理咨询机构设置和服务标准,通过定期评估、网上公示等方式进行管理。在区县、乡镇、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辅导人员,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为群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等服务。整合医院、高校人才资源,引导和发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其中。将社会心理服务运行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对条件较差的地区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将抗精神病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何勇委员代表市政协农业界别——

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

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合作社,参与决策、参与发展、分享成果。

培养一批有情怀、懂市场、有经济头脑、组织能力强的带头人。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坚决防止少数人或企业打着合作社的牌子,薅政策羊毛,损害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利益;建立和完善全市合作社数据库,加强跟踪管理和动态评估;探索推行合作社退出机制,对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依法强制注销;大力推行农民合作社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

刘苓玲委员代表市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

“机器换人”要做好就业的“加减法”

“机器换人”必然会倒逼就业结构调整,从而使劳动者从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岗位向高价值的技术密集型生产岗位转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就业的“加法”和“减法”。

建议建立健全新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职业培训专业结构,着重培养具有机器人专业知识与相关行业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挖掘我市人力社保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各大招聘网站的海量招聘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整合岗位信息,及时发布与人工智能、数字化、机器人等相关的就业岗位供求信息,减少高技能人员的职业搜寻成本与搜寻时间,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从登记到培训、对接用人单位的一站式再就业服务。根据市场需求编写培训教材,指导求职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资格考试,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更高技能的新角色。

邓琳委员代表致公党市委——

发挥重庆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重庆要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目前多式联运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建议建立多式联运的部门、地区联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海船、江船和货运列车的运行衔接。增加水上穿梭巴士和转运拖车数量,为相关车船提供优先通过权。对长江货运船舶和内陆班列实施分类管理,为外贸集装箱货船和多式联运班列开设绿色通道。

统一口岸通关各类主体信息化系统、窗口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接口,便于开展进出口业务数据交换。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国际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对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的一次录单、自动识别、就地提货、直接放行和便捷换装。

制定适用水、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的集装箱标准,探索推进“多式联运”托盘标准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控制物流管理过程,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建立支持保障、协调督查、绩效考核三位一体的多式联运支撑体系。培育和引进国际多式联运市场主体,推进多式联运物流相关人才支持计划,建立多式联运运行情况第三方评估机制。

张丹委员代表农工党市委——

推进重庆公众急救工作

与东部一线城市相比,我市急救医疗水平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对救助行为权益保障不够、院前急救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急救需求财政投入不足、院前急救人才流失严重、公众急救培训亟待普及和提高等问题。

建议建立完善急救医疗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将《重庆市公众急救条例》纳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健全重庆市统一的院前急救岗位资格认证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急救培训模式,对120急救中心等机构赋予相应职责。把急救事业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院前急救基础建设、运行及维护。加大对公共场所的急救资源投入,在车站、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急救复苏设备。针对重要行业和重点人群开展急救培训,如民警、消防官兵、出租车司机等从业人员,必须经过急救知识岗前培训,让其成为公众急救的“前沿哨所”。

王昱委员代表台盟市委——

精准扶贫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托底线、救急难的重要作用。

建议进一步完善民政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互查合作机制,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跨部门核对合作,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争取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的支持。

着力推动各区县根据辖区社会救助服务事项、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数量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开展社会救助专职工作人员。大力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强化社会参与、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切实解决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

任竞委员代表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让全民阅读引领人文精神美

目前,我市全民阅读还有薄弱之处:全社会参与全民阅读积极性亟待提高、全民阅读阵地建设亟须完善、全民阅读供给侧改革亟须加强、全民阅读保障力度亟须提升。

建议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融会贯通,发挥好激励、教育、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出台《重庆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制定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全民阅读标准化建设。以图书馆为主体,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公共阅读网络。以出版单位、实体书店为主体,构建体系完备、图书齐全、购书方便的阅读市场网络。加快制定《扶持实体书店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书店做优做强,扶持一批小而精的特色书店。以民办公助、社会兴办的各类基层阅读示范点为补充,构建覆盖面广、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便民阅读场所,推动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步伐,完善阅读服务网络,实现全民阅读均等化、便利化。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