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路
小南海镇熊家寨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中塘乡兴泉村
石会镇中元村农民新村
作为市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的黔江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一边指挥工人分选、打包,一边在电脑上接单、记录……临近春节,黔江区黎水镇的电商老板陈静幸福地忙碌着。
“仅2018年‘双十一’购物节当天,店里的营业额就达到了44万余元。乡村振兴,我们信心更足。”陈静说,2018年以前,她在城市里做生意多年,从没想过自己会再次回到边陲小镇发展电商,更没想到,这一做竟做得风生水起。
产业变成“甜蜜事业”
远山如黛,碧水如玉,古朴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冬日的小南海,静谧如诗。而在不远处的镇政府会议室里,大路社区一次热热闹闹的“分红”大会,却让当地群众激动了很久。
这里是黔江风景最美、生态最优的地方之一,曾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旅游名镇。近两年,这里又多了一张名片——清水大闸蟹。
如今,大路社区的清水大闸蟹养殖不仅有了经济效益,还探索出了发展新模式: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特色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园,除了领取租金,还能按约定比例拿到年底分红,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018年,133户村民按照每亩328元的标准共获得4.8万元分红,村级集体经济获得1.2万元分红。”示范园负责人赵伯锦说。
土地入股,让利于民,是黔江发展“立体农业”的模式之一。而能人“传、帮、带”,则是做大农业产业,帮助困难群众致富的另一做法。
在比邻小南海镇的中塘乡胜利村九组,山上茶花开、花间蜜蜂舞。养蜂人黄奎穿梭在丛林里,认真检查完一大片蜂箱后,急匆匆地往陈光黔家赶。
“趁着好天气,把蜂箱挪一挪、理一理,争取扩场,再多养几箱。”“就是按你说的,这两天就开始整”……还没进屋,黄奎就和陈光黔絮叨起来,他一直惦记着陈光黔家扩大养蜂规模这事儿。
陈光黔父亲多病,母亲残疾,家里因病因残致贫,为了照顾家人,不能外出打工,以前种地养猪,收入不多。黄奎是村里的养蜂能人,已发展到176桶,年收入达13万元。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他比亲人还亲。”陈光黔没想到黄奎会义务教自己养蜂,也没想到养蜂一年可以收入几万元……黄奎说。
教陈光黔养蜂,帮他家发展产业非黄奎心血来潮也非个例。
在黄奎的带动和指导下,全村已有42户村民养蜂500多桶,发展“甜蜜”产业,过上好日子。
目前,黔江区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施亩产超过1万元的“立体农业行动”,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产业兴旺、群众增收。
生态造就火红业态
缠绵远山似画廊,绿树红花绕村旁……隆冬时节,黔江区的农村,不显萧条,反而有一种临近春天的热闹气息。
“忙了一年,接待游客、当导游,到年底总算能歇歇了。”1月22日,在黔江区五里乡五里村最大的乡村旅馆——灰千游客接待中心老板王昌银难得的闲下来,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山、喝着茶,和朋友聊一聊2018年的忙碌及2019年的打算。
2018年的3月、6月、10月,王昌银脚步不停地接待了几大波来自重庆、北京的影视制作团队,既要把客人们连续几个月的食宿安排好,还要当好导游,推介景点、讲解人文,便于团队把五里乡优美的风景、良好的生态更好展示给观众。
五里乡坐落在生态之乡、天然氧吧的灰千梁子山脚下。而过去却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阻碍了发展,集镇并没因景而美,街道狭窄、业态不多。
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五里乡发生了大变化。一幢幢小“别墅”、一间间农家“客栈”建起来,环境靓起来,农民安居、游客流连,构成了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画卷。王昌银家的吊脚楼,也成为了影视拍摄中的主角之一。
如果说五里乡五里村是一幅远山图,那么,阿蓬江畔的冯家街道寨子社区则是一幅水墨画,河水潺潺、草木葳蕤、繁花似锦。
“阿蓬江上吹来的风,也是甜的。”45岁的谢世发,家住寨子社区官村坝(小地名),是村子里现在唯一的麻糖艺人。手工制作麻糖的技艺是祖辈留下来的,传到他这已经历了五辈,有近500年的历史。
慕名而来的客人很多。“他们不仅买糖,还会拍照,将这里的美景带回去。”谢世发说,冬季来,两岸柑黄橘红,远近闻名的“椪柑”,红得鲜艳、汁多味美,就是路上匆忙而过的路人,也会停下来,买上几斤,带回去。
2018年,冯家街道寨子社区以“秀美官寨、瓜果飘香”为主题建设城郊融合型示范点,发展精品桃、葡萄、花卉和生态养殖等产业,累计建成立体农业基地4600亩,提质发展牛肉加工、手工麻糖等加工业,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群众生活更美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黔江区创新实施人居环境整治“5个5”模式,推动乡村美丽宜居、和谐共生。
乡村劲吹文明乡风
熏腊肉、备年货,写春联、添新衣……临近春节,黔江区各个乡镇的农家大院、土家山寨里喜庆洋洋,节日氛围浓厚。
“从月初就开始,辗转多个地方为村民们免费写春联。”连日来,黔江区石家镇渗坝村村民任正全笔耕不停,自筹纸墨为村民免费书写春联。
任正全6岁开始学写毛笔字,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练习书法。在古朴的村落里,他勤勤恳恳深耕土地,也笔耕不辍学习书法,被当地人称为“农民书法家”,院子里的农用工具、生活用品,都留下了他的“墨宝”,书香馥郁。村民们也很喜欢到他家的文化大院来看书、写字,他手把手教过的学生有20多名。村民徐勤和他,是笔友、也是至交。
“他这院子,就像古代文人‘归隐’做诗之地。”徐勤说,整个村子的人,几乎都受任正全影响,染了书香气,听京剧、看新闻、打篮球、吹拉弹唱样样都来,乡风文明、润物无声。
不仅是渗坝村,黑溪镇互助村也很有文艺范儿。在2018年12月底,互助村的村民们自筹自编自演的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
“为家乡的文化振兴出谋划策,老百姓都很支持。大家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参加文艺汇演筹备会。”互助村2组村民陶庆文,是汇演的赞助人之一。他说,最远的一个人,从新加坡赶回来参加筹备会。活动共筹得近5万元的赞助金。
到了文艺汇演那天,互助村活动广场上挤满了人。舞狮、快板、小品、舞蹈等节目赢得阵阵掌声,而村里的唢呐匠、打鼓手、说唱人等传统文化艺人的表演更是让大家连声喝彩。
“我们不仅演节目,还为乡亲们宣传了党的政策,送去了创业知识、进行了就业指导,丰富文化生活,提供惠民信息。”互助村“归雁”人员、1组村民秦绍洪说,这样的文艺汇演,给村民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也引导更多的人关心乡村的发展,参与家乡建设。
黔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扎实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乡村文化供给优化升级、乡村移风易俗4大行动,推进乡村信息网络建设、新闻宣传舆论引导2项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文化泽润心灵、兴盛繁荣。
“固本”治理力求“治本”
鹅池镇,与酉阳县浪坪乡、苍岭镇,彭水县梅子乡交界,是黔江区四大边贸集镇之一。
“外出务工的人都陆陆续续回家了,挨家挨户去做法治宣传。”“那我也要给我们村那些人都宣传宣传”……1月22日,鹅池镇鹅池社区主任谢淮建到村子里丈量土地,统计新一年全村的蚕桑种植面积。蹲在地头休息时,和邻近浪坪乡佛山村的村委会主任冯广宇聊微信,说一说近期村里那些事儿。
“几个村子的人都很和睦,有些人户还结了亲,杀年猪、吃刨汤,一个桌子上,‘一区两县’的人吃菜聊天,欢乐得很。”谢淮建说,鹅池镇鹅池社区、浪坪乡佛山村、梅子乡官南村的村干部们建了一个微信群,聊得最多的,是各自村里的工作;说得最多的,是如何管好“一脚踏一区两县”区域,让不同地方的老百姓没有矛盾纠纷、和谐相处。
“建微信群,是不同区县的不同村子共同维护地方和谐的一种方式。而跨村联建党组织,则是全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鹅池镇党委专职副书记黄祖鹏介绍,将基层组织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南溪村、石柱村整合成立了南溪联合党总支,组织联建、产业联营、公益联办、资源共享,实现了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样创新性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引领社会治理的做法,在黔江并不鲜见。
“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近年来,白石乡大力推行这样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乡党委书记田涛说,全乡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的原则,以村(居)为基本单元,把辖区共划分为50个网格,实现管理服务的全方位覆盖,做到信息的上通下达,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提高惠民利民水平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黔江探索推广“网格+、联合支部”固本强基,建立网格支部132个,产业支部62个;采取强弱联合、弱弱联合方式,探索建立村联合党支部6个,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努力奠定富裕底气
“您现在的精神状态可比我刚来村里时好多了。”
“过去是因为穷,愁啊。现在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高兴着呢。今年我还多种点红薯、南瓜,多养些鸡,还是要麻烦你帮忙卖哟”……
冬日,黔江区金溪镇平溪村3组的龚节林家来了位常客——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平溪村“第一书记”全克军,两人坐在火炉边,算增收账、聊来年打算。
说起新一年的打算,2018年刚脱贫的龚节林有底气。
底气是脱贫了,日子越过越好。“搬了新房子,被聘为天保护林员,卖特色农产品,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在泥鳅养殖基地打工。”说起家里的变化和收入,龚节林脸上挂着笑,“一家人现在收入增加了,会越来越好。”
金溪无金,平溪不平,这里几乎聚集了所有的贫困因子,基础落后、土壤贫瘠、产业薄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平溪村发生了质的飞跃,贫困群众比过去“富裕”很多。
拓宽道路,建澳洲大龙虾、土泥鳅养殖场,订单种养殖……平溪村的村民们忙碌着,也收获着。如龚节林一样,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一定会发展好产业,在幸福大道上越走越稳。”平溪村1组村民邱朝学不仅脱了贫,还新发展了70亩蚕桑,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
黔江脱贫摘帽的大路上,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全克军,平溪村起早贪黑“卖红薯”的第一书记;田杰,长春村第一书记,这位主城来的小伙子,时常骑着电瓶车,背着大黑包奔走在山间;有着浓郁文人气息的朱红橙,是渗坝村第一书记,他总喜欢挽起裤腿,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种瓜蒌、挖鱼塘,毫无违和感……“让老百姓共同富裕奔小康,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各级扶贫干部苦不埋怨、不懈怠,苦有所得、有所乐。
中塘乡兴泉村是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点。这里是全区有名的猕猴桃、脆红李基地。产业发展“五朵金花”,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文明兴起,让这里刚刚摘掉“贫困帽子”的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中塘是黔城的后花园,也是我们村民的幸福家园。”村里退休回乡不赋闲的产业带头人、“德馨乡贤”张毅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中元、马林、中坝、曹家河、胡家堡……像这样美丽而富裕的村庄,在黔江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刘茂娇 周艳红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