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是黔江区交通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黔江区斥资18.74亿元,严格按照“四好”标准,先后兴建农村公路2757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难”的状况,铺就了一条条通往小康的康庄大道。
脱贫致富交通先行
“路好走了,家更美了,我们创业的信心和热情更足了!”新年将至,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返乡创业的谢家意看着家门前整洁宽敞的公路,喜不自胜。
多年来,谢家意怎么也不愿意回乡创业。直到2016年,村干部打电话告诉他,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了,蚕桑、蔬菜等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生活环境、生产条件提档升级,曾经的穷乡僻壤换了模样。亲眼见证家乡嬗变之后的谢家意,这才返乡重操旧业,种植蚕桑。
交通难,一难万难;交通畅,一畅百畅。而今,村里的“四好农村路”四通八达,不断延伸的“毛细血管”,唤醒沉睡的乡村,鼓足了谢家意和乡亲们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信心。
金溪镇距黔江城区约21公里,全镇8个村,其中贫困村就有6个,是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其脱贫攻坚任务重、工作难、压力大。
为打通贫困村“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2018年起,黔江区启动 “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出《深度贫困镇金溪镇交通扶贫三年实施方案》,斥资6.8亿元,在金溪镇实施普通国省道改造17公里,实施“四好农村路”150公里、护栏45公里、桥梁5座、客运站1座、招呼站33个。到2019年底,金溪镇村小组100%通畅,20户以上聚居地100%通达。
“今年,金溪镇的老百姓将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出门全靠走’的时代。”黔江区交通局建管科相关负责人说。
“公路保姆”精心管护
所谓“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管护是重点,更是难点。
为避免出现“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四年成水沟”的现象,2018年初,黔江区交通局出台《黔江区“四好农村路”管理实施细则》,在国、省、县道管理上实行“大道班”制和“路政协管员”制,从而实现管养一体化。
黎水镇村民陈文琼是一名护路工人,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在护路岗位上,被黎水镇村民评为“身边好人”。
“我管护的这段路是黎水镇村民们出行的交通要塞,关乎到村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陈文琼说,黎水镇到黄泥村这段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坡上的风化石常常往下滑,一旦塌方,将阻碍通行,一旦遇到大事就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精心呵护好这条路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在黔江区,有1300多个像陈文琼一样的“公路保姆”,他们风雨无阻坚守在护路岗位上。
“要想护好一段路,光靠我们护路工人远远不够!”据黔江区交通局相关人士介绍,除了保姆式的养护工,该局还探索了“交通 ”模式,充分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在农村公路维护上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采用委托执法方式,将执法权交予街道、镇乡公路管护机构。该局每天安排车载视频巡查员和道班巡查工人在主干道和支路开展巡查,确保所有农村公路得到“保姆式照顾”,养护做到了机构、人员和资金“三落实”。
齐心协力共绘蓝图
驾车行驶在黔江区中塘乡的农村公路上,道路宽阔平坦,两旁花香四溢,四周阡陌相通,屋舍俨然,好一派田园美景。
农村公路建设好是基础,管理好是保障,运营好才是目的。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黔江区交通局不断提升公路运营效能,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让群众不但能“走得了”,更要“走得好”,一步步为黔江人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路修好了,交通局还在村口设置了乘车招呼点。没有风吹雨淋了,抬脚就上车,真是太方便了!”中塘乡村民秦大爷激动地说。
公路修通了,还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交通效能。为运营好“四好农村路”,黔江区交通局联合区公安局、区安监局,通过不断整合城乡客运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班线客运275辆、城市公交156辆、出租车286辆、农村客运198台、支线农客车138台,建成乡镇客运站22个、招呼站点133个,全区218个村(居)委通客率达到100%。
进得来、行得通、走得畅。而今,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极大地缩短了城乡通行时间,成为方便群众出行的幸福路。
“‘四好农村路’改变的是黔江农村的面貌,巩固的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支撑的是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黔江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抓好办实这项逐梦小康、惠民利民的大好事,力争把“四好”的印记镌刻在全区每一条农村公路上。
彭光灿 刘茂娇 图/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