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借力“旅游+”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

2019-01-16 14:49:42  来源:武陵都市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远离了白天的热闹与喧嚣,夜晚的濯水古镇散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5000余盏灯饰点亮了阿蓬江,也勾勒出江畔淡雅静谧的古镇风情。

游客说,“濯水古镇,越来越有味道了”——这正是景区不断提档升级给游客带来的切身体验。

作为全区“旅游大区”建设的核心引爆点,濯水古镇的发展变化,印证了全区旅游事业方兴未艾的蓬勃势头。

近年来,黔江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工作思路,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培育丰富旅游业态,特别是充分利用“旅游+”实现旅游产业“高融合”“高效益”,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

“旅游+文化”:千年文化“活”起来

老街古韵、后河古戏、阿蓬水音……走在濯水的街巷上,仿佛走进一阕宋词里,特有的古典韵味让人着迷。

观那“天理良心”古碑——“天理良心”是濯水人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坚守的行为准则,也成为了他们始终信奉的人生信条。而今,古碑虽然静默无语,却一直警示着人们,无论从政、经商、做人,都要时刻牢记“诚信无价、一诺千金”。

看那“苍天有眼”奇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蒲花暗河造就了水上天生三桥,形成了两个“天眼”的奇观,俗称“苍天有眼”。自古以来,濯水居民就对此心存敬畏,牢记做人根本,严守道德底线,把“诚信”二字刻入骨血、代代相传。

听那后河古戏——“街道虽窄天地宽,店面不大装乾坤。”这是后河古戏《天理良心—濯水人》的唱词。后河古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江西昆山腔、川剧与黔江本地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后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台上生旦净末丑,说尽喜怒哀乐事,地方文化风俗由此可见一斑。

品那铁画银钩的楹联——行走在濯水,随处可见黑底绿字的楹联牌匾。它们或在老街门柱上、或在屋檐下,词句考究,对仗工整,不经意间撞入你我的眼帘,写出一段唯美的佳话,又仿佛是一面镜子,从字里行间照见濯水的前世今生。

……

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前往黔江濯水景区,既不是濯缨,也不是濯足,实则濯心。如今,漫步于濯水景区,遍访土家风情古典建筑,饱览阿蓬一江两岸乡村美景,手捧一碗“老鹰茶”,斜坐廊桥闲听传奇故事,远眺戏台细品后河古戏,这已经成了众多游客的高雅享受。

文化之于旅游,像水之于鱼,像山之于兽。近年来,黔江区把文旅互动、文旅融合作为推动“旅游大区”建设的重要内涵,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将文化的元素充分、恰当地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更能了解黔江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心灵上的触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和体验感。

“旅游+商贸”:旅游产业“旺”起来

“绿豆粉哦,濯水正宗绿豆粉哦……”

“老板,来一碗绿豆粉,两个马打滚。”

“好嘞,马上来!”

走在濯水古镇老街,满眼所见都是热腾腾的特色美食小吃,各种叫卖声充耳不绝,食物的香气满满地窜进鼻腔,令人食欲大增,一定得停下来吃个肚儿圆才罢休。

濯水古镇镶阿蓬、连两岸、通三地、汇四方,它源于唐末盛于明清,自古商贾繁盛,盐号、商号、钱庄遍布,是黔江和周边的集贸中心。至今古镇的老街上,依然可见染坊、酿坊、钱庄的影子。穿行其中,昔日民间贸易的热闹盛景仿佛就在眼前:商号遍布、人声鼎沸,衣着长衫的商人悠然自得地坐在街边茶馆的角落里,边看着江边船工的忙碌,边享受着老鹰茶那一抹回香。

千余年的辉煌历史,已如过眼云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近年来,随着濯水景区的美名远扬,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让这座小镇重新充满了无限商机。景区趁机大力培育旅游经营主体,制定出台配套政策,不断优化商业环境,提档升级旅游商品,对古镇上的所有商户统一卫生标准、统一培训管理、统一品牌包装,促进服务业现代化,拉动旅游消费,走出了一条“旅游+商贸”的路子。

徐才森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濯水人。今年51岁的他抓住了濯水景区创5A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古镇老街上开了一家餐饮店,主营土家特色美食。多年来,生意一直不错,目前年收入约20万元。

“景区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生意好还是托了‘创5A’的福。”徐才森表示,希望古镇能顺利创成5A,自己也希望今后能把生意再做大。

“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也完善了整个景区的业态。”濯水镇商会会长汪绍琪介绍,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古镇全力培育旅游业态。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特色餐饮门店120家、旅游特色商品销售门店31家、特色民俗客栈53家、接待床位2000个,濯水泉孔酒、绿豆粉等加工为主的小作坊46家,新增旅游经营服务人员3700人。越来越繁荣的旅游经济,让更多的老百姓转变经营理念,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代代相传的商人血液,深植于濯水人民的身心中,让他们能够在今时今日,以过人的智慧、敏捷、果敢,抢得商机,重新书写濯水古镇新一轮的繁华。

“旅游+扶贫”:农民收入“涨”起来

景区服务站一角,工作人员龚继宇正在查阅游客意见簿,他是濯水社区3组居民。

“我以前在外面做流水线工作,待遇一般,工作特别辛苦。现在回到家门口上班,既能够照顾家庭,又能够参与家乡建设,我感觉比外面强多了。”龚继宇感慨地说,因为景区的建设发展,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同村人都回乡就业了,生活富足稳定,让大家共同参与5A创建、服务家乡的热情高涨。

自从2015年底,黔江区启动濯水景区创建国家级5A旅游景区以来,仅通过景区建设、旅游服务就创造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1000余名低收入群众在景区实现就业创业。目前,濯水景区共有工作人员280余人,其中黔江本地人占比达到90%,涉及保洁、安保、票务、咨询、船工、驾驶等多个工种。

一条蒲花河,连接起蒲花、双河、双龙3个社区。千百年来,静静流淌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居民,滋养着这里的农田和植被。

如今,以蒲花河为核心,濯水镇将双河、双龙社区的旅游资源和现代农业资源加以整合,发展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生态观光体验相结合的旅游产业,让贫困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或就业岗位,实现可持续脱贫。围绕古镇景区和蒲花暗河景区,濯水镇还大力建设山地果林区、桑树种养体验区、濯水花田、水果观光体验采摘区以及农耕文化体验园等,年接待游客已超过15万人次。

蒲花社区的建卡贫困户孙家胜,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蒲花生态农庄后,夫妻俩便到农庄当服务员。如今,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他们每月还有稳定的工资,全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5A景区创建,极大地发挥了旅游带贫减贫的效应。目前,全镇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靠旅游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濯水镇政法书记洪远旭说。据最新统计,通过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吸纳当地群众3000余人就近务工增收;通过景区业态培育,带动包括贫困户350余人在内的11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就业创业;通过景区管理岗位,优先吸纳160余人从事景区日常管理。旅游业已成为濯水镇富民、安民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黔江区精准施策推动脱贫攻坚,努力将扶贫项目融合旅游元素,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和体验农业,有序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老百姓参与旅游建设、共享发展成果,既增添了旅游发展的动力,又拓宽了脱贫的路子,促进了农旅一体化发展。

濯水景区从历史中走来,历经多年挖掘,不断丰富完善,以厚积薄发之势展露动人心弦的亲和力,带贫减贫的驱动力不断增强,成为了推进“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记者梅佳文/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