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8年10月26日,在“2018重庆企业100强”发布会上,重庆乌江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黔江及渝东南地区唯一上榜企业,被组委会特意安排上台接牌,再次引起与会者瞩目。“重庆工业企业50强”“重庆市企业集团纳税50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最佳诚信企业”“中国服务企业500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殊荣,乌江实业已是多次获得。
在黔江,乌江实业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乌江实业从诞生、成长到快速发展的20余年,是黔江区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20余年。它既是黔江历届党委政府抓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黔江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回顾改革开放黔江工业经济40年,便不得不说乌江实业。
短短20余年,乌江实业由注资5000万元的地方小型水电企业,破除诸多瓶颈,克服重重困难,发展成为武陵山地区本土成长起来的资产规模最大、产业辐射最广、带动力最强、营运管理规范的电矿集团企业,培育形成黔江区独有的工业企业品牌,在黔江及渝东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和标杆作用。这与乌江实业在股东单位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率先深化内部改革,超前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分不开的。
2002年,成为刚满9周岁的乌江实业开启市场化改革的“元年”。
这一年,乌江实业在化解自成立以后遭遇的最大危机中,抓住契机,正式开启了推行至今,不断完善的市场化改革。
这一年,乌江实业历经艰辛,精心谋划的渝东南地区首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乌江电力”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后,因重庆市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原黔江地区,上市公司资产被分裂而被迫“卖壳”;同时,引资修建大河口电站的经济纠纷案暴发。面对猝不及防、接踵而来的重大冲击,正准备借上市东风,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乌江实业深切体会到,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还原其市场本来属性,必须以市场化运行机制为企业源源不断带来内生动力,才能“长治久安”和持续健康发展。于是,乌江实业借引进原重庆市水电产业集团解决“卖壳”及引资纠纷之机,顺势初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为乌江实业随后开启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先决条件。
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因素。乌江实业启动市场化改革,首先选择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
2002年初秋,经过精心筹备,乌江实业正式启动首次中高层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和一般管理人员双向选择工作。除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外的50余名中高层管人员全体“起立”,腾出所有岗位面向全公司公开竞聘选拔。
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员工尤其是刚刚“起立”的管理干部猛然觉得:过去的资历不管用了、人脉关系也没了市场,要想守住或新谋取理想岗位,只能靠比拼实力。于是纷纷使出看家本领,反复斟酌意向岗位要求,竭力创新提出工作思路,逐条逐项推敲“施政”举措。在公开演讲环节,你方唱罢我登场,激烈演说、当仁不让。经过评委评分、民主测评打分等环节,50余名德才兼备、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管理干部脱颖而出,成功竞聘。然后,再由新产生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主导,进行一般管理岗位的双向选择。
从此,每三年一次换届公开竞聘中高层管理干部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双向选择就成了乌江实业的制度安排。
2016年8月,在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乌江实业后,公司启动历史上第五次管理干部换届竞聘和一般员工的双向选择。乌江实业进一步突出市场化及公开公平的特点,健全相关制度,更加注重民意对竞聘结果的影响,更好地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在长江电力和黔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乌江实业首次将总裁岗位面向社会进行市场化公开遴选,实现公开竞聘从经营班子到普通管理岗位的全覆盖。这一举措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为公司公开公平选人用人的制度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公司选人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更全面、更彻底。
乌江实业公开竞聘管理干部和双向选择一般管理人员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并非做做样子、“换汤不换药”,也不是“一聘(选)”了之。自实施公开竞聘选拔管理干部以来,乌江实业累计有10余名高层管理人员在任上落聘,有近20名中层管理人员在任上被淘汰;对竞聘成功人员,在三年聘期内,结合其竞聘报告提出的任期目标,建立一年一次的跟踪考核机制,对因主观努力不够,未能完成目标任务者,给予扣罚薪酬、诫免谈话、甚至按程序罢免职务等处罚;对表现突出、业绩显著的管理者,在换届竞聘时优先考虑。
现已退休的乌江实业旗下乌江电力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蔡巧南,提起17年前公司首次公开竞聘管理干部的情形记忆犹新。她说:“我当时凭借对公司电网熟悉的优势,深思熟虑后就如何提高电网的安全高效经济运行提出了可行思路,受到全体评委和民意代表的认可,最终在竞聘中胜出,如愿成为电力调度中心主任。在对调度中心一般人员的选聘上,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未过多干预,放权让我们挑选。由于受聘后在岗位很好地兑现了竞聘时的诺言,为后来参与更高职位的竞聘创造了优势条件,从而通过换届竞聘不断走到更重要的管理岗位。”
石堤水电站
安徽籍博士研究生黄成节是乌江实业高层管理人中的一名“80后”。10年前他进入乌江实业后,高学历加上能快速切入实际工作,使他很快成为管理骨干。乌江实业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为他在公司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机会。他通过参与公开竞聘,一步一个台阶,如今已担任乌江实业的副总裁、董事会秘书。他坦言,只有在乌江实业这样的企业,才能让每一位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的人劲有使处、力有用处。
乌江实业刚从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转岗到纪检监察部副部长的聂浩是学法律出身。他2005年重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加盟乌江实业,从董事会办公室一般职员做起,做过下属公司的综合部长、公司投资企业的党政办副主任等,公开竞聘不仅使他得到历炼,也主导了他的晋升轨迹。
乌江实业这种能上能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不断吐陈纳新,为优秀人才畅通了晋升通道,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佼佼者投身其中。目前,乌江实业已有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管理岗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98%。
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乌江实业发现和很好地使用了优秀管理人才。但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潜能,激励他们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在市场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开发机遇,最终将机遇转化成公司效益才最为重要。
于是,乌江实业探索配套建立起以“价值分享”为核心的市场化分配激励机制。即由员工和股东按“2:8”的比例分享由员工为公司创造的、经评估认定的价值(公司净利润-公司实收股东资本金总额×银行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以此将员工切身利益,特别是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捆绑起来,将员工的主要利益与公司近期、中期、长期经营业绩紧密关联,促使员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自觉地努力提升公司经营发展业绩。在保障员工最基本收入的情况下,将收入的其余部分与企业经营利润挂钩。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与市场对接越紧密的岗位,挂钩比例越大。再结合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细化分配方案,按个人贡献横向拉开收入差距。使全体员工强烈意识到:满意的薪酬收入只能从市场中来,从效益中来,从个人贡献中来,从而将所有岗位的潜能发挥、主观努力都汇聚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中去。
“85后”刘成佳是四川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现任乌江实业董事会和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兼公司团委书记。谈起公司薪酬分配机制,他深有感触。他说,分配制度的透明化,让我们能从公司年初的预算中就大致推算出我们个人全年的收入水平。要想实现个人收入目标,公司上下必须齐心协力确保公司总体效益目标的实现。如果公司效益超出预期,我们个人收入也自然会超出预期。因此,每一位员工都对公司经营效益高度关注,都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竭忠尽智、尽职尽责。
来自内蒙古赤峰的乌江电力调度中心副主任齐明臣,2004年7月在武汉大学水文水资源系毕业后进入乌江实业。他说,当初选择乌江实业,最重要的看到公司的激情与活力,市场化的薪酬分配制度。工作中,他带领团队精益求精,看重每一度增加电量和损失电量,因为这些都关系着个人和团队的收入。每逢汛期,他和团队要严肃认真地对气候、水文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做出分洪、蓄洪决策,不敢有一丝马虎。齐明臣说,每年初,公司与部门签订责任书,责任书奖惩条款非常细化,比如损失电量达到多少,部门将被扣分,如果扣分达到两分,团队的收入将减少约10万元。
贵州锰厂电解车间
2004年,乌江实业参与重庆市电力体制改革后,全面退出供电垄断领域,只为区域电矿加工企业等大工业用户供电。参与电改后的乌江实业,既要继续肩负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电力要素保障的使命,又要战胜从垄断走向市场带来的新挑战,确保自身持续甚至更好发展。乌江实业在坚持完善选人用人和薪酬分配市场化的基础上,再次顺势而为,创新推行市场化的电价机制,为公司的市场化增添了新内涵。
乌江实业市场化的电价机制,首先是千方百计挤压企业自身营运管理环节的成本,然后在国家电价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用户下游产品市场行情跌宕起伏,外部购进电源价格变化较大的特点,将供电价格与用户产品价格与购进电价“双挂钩”。即用户产品低迷、外购电价下调时,相应降低供电价格;产品行情上涨,外购电价上调,则适当提高供电价格。同时,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将电价与地方政府对加工企业的税费征收建立“联动机制”,对用户因市场低迷面临阶段性经营困难时,启动联动机制降低用户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市场化的电价机制,既使乌江实业成为渝东南工业经济发展的“杀手锏”,又使乌江实业在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获取了良好的供电收益,不断培育壮大了电力市场。
17年披阅风雨,17年卓然而立。
乌江实业17年持之以恒的改革,市场化如今已是公司最突出的特征和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为公司源源不断带来内生动力,成为公司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夺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关键因素,推动乌江实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乌江实业形成以220千伏为骨架、以110千伏为主体,跨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并与国家电网的重庆电网、湖北电网,南方电网的贵州电网联网运行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电网。电网拥有自发上网电量14亿千瓦时/年,供电能力可达100万千瓦,年实际售电量40亿千瓦时左右,为所在区域优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强有力的电力保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锰产业形成矿山-冶炼-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条。电解锰加工产能规模11万吨/年,60万吨/年优质锰矿山建成投产,贸易平台功能完善,市场销售渠道畅通。是国内从事电解锰生产最早、占有优质锰矿资源最多、节能环保最优、配套最完善、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生产运营商之一。
2017年,乌江实业总资产、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是市场化改革“元年”2002年的260%;496%;900%。2018年预计在其他指标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核心利税指标同比将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同时,乌江实业还为区域培育了以电力、矿业、化工、建材为主的电矿产业特色工业经济,成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柱产业。其中,电解锰产能40万吨/年、电解锌20万吨/年、铁合金30万吨/年、玻璃纤维40万吨/年(其中30万吨在建),水泥350万吨/年。电矿产业及带动的相关产业,每年可为区域创造工业产值近100亿元以上,在区域工业产值总量中占比接近40%;每年创造税收近20亿元,是区域地方政府主要的税收来源之一;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使10万人口稳定脱贫,成为区域党政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依托。
黔江区以乌江实业提供相对低成本电力的优势,使工业经济实现了由“一烟独大”到“百舸争流”的快速转变。目前,黔江区打造的中国第四大、全球第五大玻纤粗纱生产基地,西南地区单体最大铬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将为全面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电网
2016年,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与重庆市合作,实施重庆市地方电网的整合,乌江实业由此进入三峡集团体系,并成为由其上市公司长江电力主导经营的重庆长电联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长江电力对乌江实业多年以来推行的市场化给予高度认同,并专门组织团队深入乌江实业调研,吸纳乌江实业的市场化理念、市场化文化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乌江实业直接的上级公司重庆长电联合是国家第二批唯一一家能源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企业,承担着国家电改和混改革的双重历史使命。乌江实业作为重庆长电联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改革必将更加繁重。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压力,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乌江实业将牢记改革试点的要求,积极响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继续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努力推动公司更好改革,更快发展。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 向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