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备受瞩目的减贫实践——20年来,灵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4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5倍,累计15.5万名群众摆脱贫困,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5%。2018年成为灵丘县“脱贫摘帽”决胜之年。
至此,共青团中央定点帮扶山西省灵丘县已完整走过20年历程。
1998年10月,在党和政府为消除贫困而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关键时刻,团中央接到定点帮扶灵丘的重要任务。接到任务不过半个月,随着团中央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由白平胜、余龙文等5名青年组成的团中央第一批扶贫工作队进驻灵丘。自此,一场先后由16批工作队持续20年的扶贫接力由此展开。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
“20年来,团中央为我们办的最可贵的事就是转变了灵丘人民的观念,让农民有尊严地脱贫。”作为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进驻灵丘时对接的第一任县长,说起灵丘变化,姚生平感慨万分。
刻骨铭心的记忆
“灵丘的山是英雄的山,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当年,日寇在此遭八路军115师伏击,一定只恨爹妈少生了一双翅膀。”回顾20年前在灵丘工作生活的经历,时任团中央第一批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的余龙文感叹,“灵丘,我的第二故乡。”
革命老区灵丘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制约,发展十分缓慢,1991年灵丘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黄土高原的灵丘,八成以上是土石山区,百姓称“九分山水一分田”,全县耕地59.3万亩,其中水浇地仅为8.6万亩,农业基础薄弱。千百年来,农民与山争地,靠天吃饭,收入不稳,种下了贫困的根。
在这里,太多人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人在家里挂着神仙图,然而神仙求遍了,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我到灵丘时,财政账户上只有两万元。我们为干部借粮,县委县政府到处欠账。”1998年,姚生平前往灵丘担任县长。据他回忆,当时灵丘县综合工作考核指标在全市排名倒数,全县吃财政饭的有1万多人,而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地方越穷,挤的人越多”。
“第一次走进真实的贫困,那种心酸、震撼永生难忘,也埋下激励我们努力工作,为更多人谋福的种子。”有扶贫队员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这个变化了不得”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治本,就得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为此,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进驻灵丘伊始,援建希望小学就被列为首个扶贫项目。
“1996年,我们一年只发半年的工资,年底了要靠国家补助才能发点钱,工作队的同志一开始来的时候也很可怜,办公、住宿一间房,一张桌子一张床,冬天不保暖,夏天不避暑。”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改先回忆。
财政经费的匮乏致使灵丘县393所小学的危房面积达16221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1.3%。
工作队员奔走于各个乡镇、山区小学校,对全县424所中小学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研。他们发现,许多小学教室已是墙歪顶塌的危房,学生宿舍严重缺乏。
考虑到灵丘山多路远,孩子们上学路途艰苦,县里提出能否筹建让孩子能吃能住的学校?几番考察,最终工作队决定先在灵丘南部、中西部、北部地区各建两所希望小学及配套的学生宿舍,并为500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救助。同时,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希望小学校长及教学骨干提供免费培训,尽快解决贫困孩子上学、住校等问题。由此,希望小学的援建也成为团中央驻灵丘扶贫工作队的首个扶贫项目。
刘改先说,工作队当时组织大家前往河南焦作学习有关经验,回来后建起灵丘第一所寄宿制学校——平型关寄宿制学校,“那些年,灵丘陆陆续续建起28所寄宿制学校,情况有了大改观”。
如今在灵丘,工作队帮助建成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青年之家”。在创新教室,孩子们可以用3D打印将想象变成现实;在VR超级教室,学生足不出户却可置身万物之中,同时开设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相衔接的200余门VR课程,涵盖科技、物理、生物、地理等。
目前,灵丘县“青年之家”的VR教室和“创新部落”教室已排满课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近3年脱贫家庭学生和乡村留守儿童可以免费参加所有活动。
“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教育欠缺明显。我们要努力让他们跟城市的同龄人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十六批扶贫工作队队长阚宝奎介绍。
“青年夜校”系列活动也是工作队智力扶贫的另一个重点项目,近两年先后开展青年创业、形势政策、就业技能、农业技术、成才励志等各类培训50余期,培训8000余人次。
“工作队为灵丘教育做得太多了。”灵丘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科教局原局长郝宝玉介绍,去年工作队将北京20所优质中学、高校学院同灵丘的中学结对,促进教师队伍的交流培训。灵丘在大同7个农业县区中连续4年高考达线率排名第一,这也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倾斜。
“发展产业是创收,教育扶的是志和智,影响的是灵丘未来的几代人,这个变化了不得。”刘改先感慨。
让农民有尊严地脱贫
18年前,外出上海务工锻炼的青年干部郝宝玉在上海电影院观影《走出西柏坡》后,心绪难平,结合自身经历写了观影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走出”的历史,“走出”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每一步发展,无不是在“走出”框框。
对于“走出”,郝宝玉感受真切。
2000年,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推动下,灵丘县委决定采取“放飞凤凰、借地育才”的方法,选派153名青年干部分五批分别前往上海、深圳、东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锻炼,其特别之处在于——是务工,不是挂职。这意味着这群青年将暂时丢掉干部身份,以打工者的身份南下务工。郝宝玉就是其中一员,那一年他33岁。
“那时候造船厂就已经实现无纸化办公了,老职工都会用U盘。”从灵丘的大山到上海江南造船厂,两个地界的巨大差别,令他觉得“换了脑筋”。
对于此事,时任灵丘县委书记姚生平同样记忆深刻。他说,不仅青年干部外出锻炼大有收获,甚至不少人还带了企业家回到灵丘考察投资。
其中,浙江台州一家企业在灵丘投资办起服装厂,产品远销俄罗斯。后来该企业在转型中看重灵丘生产优质杂粮的优势,开办了苦荞厂,现在已颇具规模。
姚生平说,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灵丘农民有了自己的产业,靠的是自己的双手挣钱。
他说,扶贫队进驻之前,灵丘综合指标排名在全市11个县区中排倒数一二名,随着扶贫工作的铺开、深入,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改善,“后来,县委县政府工作在全市连续三年考核第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
作为灵丘一支重要的扶贫力量,团中央扶贫队不但深刻影响灵丘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了群众观念的更新。
1999年,由团中央邀请北京科技大学专家为亏损的灵丘县锰矿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改造成果,结束了过去靠出卖原矿石的历史,转变为出售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新型企业,被认为是当地最早的实体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案例之一。
2002年,灵丘县被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评为全国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20个县(市)之一。
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历史性突破亿元大关,累计完成10018万元,比1998年增长3倍。
2006年,在清泥涧村实施开发“有机蔬菜”品牌致富项目,全村人均收入近4000多元,高于全县2600元的平均数。
2010年,重点帮扶韩家房村,将该村打造成生态环保示范村。
2018年,首次将矮化密植、水肥一体、自动滴灌等技术引入县里,帮助建成红石塄乡“千亩有机苹果示范园”。
20年来,在团中央全面支持下,灵丘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4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5倍。累计15.5万名群众摆脱贫困,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5%。
20年间,团中央在灵丘的反贫困战役一直在“攻坚”,扶贫方式几经调整: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精准扶贫”……团中央同灵丘人民一起脱贫攻坚的故事层出不穷。
为了表示谢意,有一年灵丘县特意做了一份小礼品托人带到北京,这是一个成本不到20元的巴掌大的花盘,盘底印刻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