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千里赣江第一城。
8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赣南进行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探索,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80多年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赣南加快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样板”。
两种探索,内容不同,背景不同,却在时空变换中传承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相同责任与担当。这片饱经沧桑的红土圣地,正迸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感恩奋进 老区焕发新貌
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然而,这片为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建设过度透支了养分的土地,直到2010年,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到四成,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只有江西全省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注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始终把老区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2011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中作出重要批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江西工作汇报时又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有政治意义。”字里行间、殷殷暖语,充满着对赣南苏区历史贡献的肯定,饱含着对赣南人民的深情。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开启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宏伟实践。《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老区的政策文件达162个。目前,涉及赣州的236项政策事项已基本落实或正在落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洼地”和发展“高地”加速形成。
感恩奋进,赣南人民把这份关怀化作恒久动力,迈出了振兴发展的坚实步伐。
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赣州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开启了全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的磅礴实践。赣州市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创新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农村保障房、金融扶贫等做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红色样板,经济社会发展书写出亮丽的新时代答卷。
过去6年,赣南人民福祉大幅提升——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人口脱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72.6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5万人,5年脱贫13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23.45%下降到2017年底的4.31%。
过去6年,赣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72%,比2011年提高9.3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增长了一倍,赣粤湘闽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过去6年,赣南经济建设策马扬鞭——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连年保持全省第一。2017年,跻身全国城市百强,地区生产总值提升至2524.01亿元,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至29567元和9717元。
自强不息 激发振兴动力
“积极探索革命老区建设的新路子,加快革命老区的振兴,不仅对赣州的发展,而且对江西乃至全国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赣州市市长曾文明说,“我们既要积极争取、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又要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全市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行走在赣南大地,处处奔涌着创新创业、振兴发展的热潮。着眼于打基础、补短板、谋长远、蓄后劲,赣州迈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
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赣州市规划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两城两谷一带”建设,稀有金属新材料和家具两大产业迈入千亿级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3%;加快发展脐橙、蔬菜、油茶等特色优势农业,着力打造中部地区蔬菜发展中心、南方重要蔬菜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国首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全覆盖设区市,电商交易总额突破500亿元。
精心打造创新发展平台——赣州是全国获批国家层面重大平台最多(111个)的设区市之一,国家级开发区就有3个。近年来,赣州着力建设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赣州稀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7个创新平台,今年新打造的人才产业园,已引进国内顶尖专家15人创办领办企业13家,项目33个,多个项目具有全球唯一性、首创性和引领性。赣州还谋划推动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一体化、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构建区域发展新平台、新格局。
搭建对外开放合作高地——赣州以开放促振兴发展,破解区位困局。短短3年时间,赣州港已常态化运行18条内贸、公铁海多式联运线路和19条中欧(亚)班列线路,辐射全球面积的50%,成为江西省吞吐量最大、全国铁海联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随着昌赣、赣深客专,广吉、兴赣高速,城市“四横六纵一环”快速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省主要市县区的“2小时交通圈”和通往珠三角和福建海西经济区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正在加速构建,将老区从内陆腹地推向开放前沿。
肩负使命 高扬苏区精神
瑞金市沙洲坝,红井水汩汩流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从这片土地孕育而生的苏区精神,早已融入赣南970万儿女的血脉,汇聚起接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要让苏区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激励我们沿着红色足迹阔步前行。”李炳军说。
如今,传承苏区精神,不断谱写新时代的荣光,成为赣南儿女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担当。
坚定信念点燃使命自觉——赣州常态化开展的“扶德扶志、感恩奋进”“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永远热爱党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豪情唤起广大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撸袖实干;结合红色文化塑魂主题,赣州市开展了红都之子、创业先锋、十大感动赣州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了一批各领域的先进人物。
一心为民响彻红色土地——老区党员干部再掀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热潮,带着对人民的真切感情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实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扶贫等民生工程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央苏区革命传统的时代价值;全市各地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干部、选拔干部成为常态,驻村“第一书记”岗位成为锻炼、培养、识别优秀干部的重要阵地;全面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基层群众人人都有“联系户”,户户都有“服务员”,凝聚起振兴发展向心力。
争创一流照进发展现实——选派217名干部赴中央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城市开展交流挂职,激发广大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担当意识转变;开展干部作风“怕、慢、假、庸、散”整治,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机关干部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建筑工地、项目现场,学会微观操作,大大促进了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落地效率。中央部委前来赣州挂职的干部李伟说,以前总觉得老区有“等靠要”思想,来到赣南后发现,这里的干部群众空前团结,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大家想得最多的是苦干实干,念得最多的是感恩感激。
时来风送苏区兴,赣南人民正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作风,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赣南老区落地生根,集中力量开展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领域会战,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明显提升;到2035年,全面实现苏区振兴目标,全国区域性交通枢纽、“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成,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赣州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新动能发展集聚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红色文化传承模范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样板。
(采访组成员:郑 波 赖永峰 刘志奇 刘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