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丰线缆)实验室里气氛凝重。蹇锡高院士工作站核心团队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工作站的第一个科研项目——“陶瓷化聚烯烃”线缆进行拉伸实验。尽管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工作人员还是第一时间将各项参数反馈给了远在大连理工大学的蹇锡高院士课题组。
“失败是意料中的事,仅在这2个月,我们就进行了10次这样的实验。”渝丰线缆蹇锡高院士工作站研发人员周翔说,每调整一次配方,我们就感觉离成功更进了一步。
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人员之所以对这个项目锲而不舍,是因为一旦项目研发成功,渝丰线缆将成为全国首个掌握电线电缆陶瓷化技术应用的企业。产品投用后,对传统的PVC线缆制造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不亚于一场“技术革命”。
是什么敢于让这个民营企业夸下海口,敢于去探索传统线缆制造领域难以逾越的“技术红线”?
答案便是科技创新。江津作为重庆工业的重要组团,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引领。进入改革开放的40个年头,我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搭建了一批创新创业平台,聚天下英才、汇八方之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激活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如今,像蹇锡高院士一样,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汇聚江津。他们带着先进技术和理念而来,为江津工业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区科协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而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转换,推动江津制造变江津创造、江津产品向江津品牌转变。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人才是关键。为打破人才资源瓶颈,去年以来,我区聚焦产业需求,着力创新引领,放眼海外和全国,通过大力实施“津鹰计划”,聚八方英才而用之。不仅出台了“1+6+N”政策体系,实施多个人才专项工程,还主动联合国家、省级学会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到2021年底,我区各类人才总量有望突破22万人。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政策是保障。为解决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去年以来,我区先后出台了《江津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江津区院士专家工作站评审办法》《江津区科技创新激励扶持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确定了相关管理部门,建站条件、建站和运行奖励补助等也作了明确规定,明确奖励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70万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万元。
在人才、政策、资金等多重保障下,我区高端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一年多以来,我区相继引进了蹇锡高、刘人怀、蒋剑春、宋湛谦、周远5名院士,新建成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海智工作站和8个市级博士后工作站,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高端人才的引入,带来的远不止尖端科技,其先进的理念、开阔的视野、优质的资源更为我区企业带来了经营思路、市场定位、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观念的改变。
以位于夏坝镇的重庆霏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个“山沟里”的企业却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的活性炭企业。在这些高端智力平台的“出谋划策”下,该公司不仅参与了《食品添加剂植物活性炭》《室内空气净化活性炭》等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还比计划提前两年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行业翘楚。
“从2017年起的5年内,我区设立不低于5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10亿元的科技创新激励扶持基金,用以奖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届时,江津将成为各类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创新将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
(特约记者 郭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