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嘉峪关:戈壁钢城唱响绿色变奏曲

2018-12-13 10:40: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初冬时节,在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一场大雪让银装素裹取代了原本的翠绿碧蓝。但雪后清新的空气、白底黑面的风景,依旧吸引着游人驻足参观。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得益于嘉峪关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持续推进。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9%增长到39.2%,并于2016年入选“国家园林城市”,在戈壁荒漠唱响了绿色变奏曲。

这前后的变化被老一辈的市民看在眼里。退休工人杨国德就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嘉峪关时的情形。1978年,22岁的他从老家天水前往酒钢集团工作,印象最深的便是车窗外一望无际的石头山和裸露的黑色戈壁滩。

与家乡相差甚远的自然条件挑战着杨国德的适应能力,隔三岔五造访的风沙更是打击着他的积极性。尤其是春天,不到下午两点,天就黑了,风沙裹着石子,打得脸上生疼,“但班不能不上”,杨国德只好苦捱。

当地流传的顺口溜从侧面反映了过去恶劣的生态环境。“到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抬头看,灰色天。”

面对环境压力,当地政府意识到,要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就必须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园林绿化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从1980年开始,嘉峪关市就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精神,带领全市人民植绿、护绿。

曾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劳动模范的王雄国一心扑在绿化事业上,自1991年参加工作起,他就时常和工人一起种植、浇水、打洞、挖坑。最艰苦的时候,每天来回40公里,骑车去种树,中午吃点干粮,在土堆后避风挡寒。除此之外,还要协调检查土方拉运,规划水线走向,督促管线铺设,审核苗木质量,一天下来,常常是一身泥、一身汗……

即便拥有“向戈壁要绿洲”的勇气,但在嘉峪关,“种活一棵树还是要比养活一个孩子难”。年均85.3毫米的降水量,25倍以上的蒸发量,砂石遍布、缺少种植用土的自然环境,还是制约着人们追“绿”的梦想。

当地园林部门主动成立研究小组,针对气候特征、土壤特点、植物生长规律,找到适合当地的耐旱植物,并把城市建设、水库建设与园林绿化结合,做到水库进城,以库带绿,以绿建城。与此同时,园林部门还采取筛选当地砂石细土,外运异地淤积土壤,施肥、加填充物和种植苜蓿等方法改良土壤,提高了土壤资源的利用率。

几代人的坚守,让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已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和13座公园,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格局,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0天。

杨国德曾经工作的酒钢集团也大搞厂区、矿区、居民小区绿化,先后建成高科技种植园、养殖园、葡萄园,完成尾矿坝风沙区和渣山的绿化改造工程,建成酒钢职工游乐园、森林公园、和平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杨国德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自己的儿子还在酒钢工作,“但现在厂区种满了树,比起从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绿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也更加渴望绿色。在嘉峪关,种草种树、美化家园成为一种品格特征和自觉行动。据统计,这里每人每年为绿化贡献300元以上,义务植树率和群众参与率达到90%以上。自“十一五”以来,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77万人次,义务植树1250多万株。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样提升着嘉峪关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从2000年起,该市旅游人数年均增加20%以上,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3%以上;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0%以上……

“在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荒滩上,建成一批标志性生态工程,让湖光山色、亲水近绿、空气洁净成了嘉峪关这座戈壁城市的特色,这在4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作为绿色变奏曲的见证者,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