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日,全国法院统一换发2000式审判制服,包括法袍和西服式制服。其中,冬装为黑色三扣西装,内衬白衬衫配领带,制服上衣领左上方佩戴法徽——这也是江津区人民法院办公室工作人员丁懿见到记者时的着装。
如果从岗位职能来说,丁懿似乎已离开了司法工作的主轨道:这名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的“80后”,2016年2月到江津工作后,一直在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
但事实上,他不仅于2014年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还是重庆大学环境资源法专业在读博士。
从“桃花源”开始的司法之旅
2009年2月,通过公招考试的丁懿,进入了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
酉阳县地处武隆山区,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更以“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这一广告语享誉全国。不过,相对重庆主城区的繁华来说,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无疑更多了几分清静以外的滞后。
不过,对于丁懿来说,这里的时间却显得相当充实:在酉阳工作期间,他先后在民庭、执行局、基层法庭、办公室等多个岗位锻炼,并两次前往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学习,期间不但成功通过号称“中国最难职业资格考试”的司法资格考试,还成功考取重庆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正是那一段工作经历,让我对所从事的司法工作、对基层法官的苦与乐,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丁懿回忆道。
“群众用法”是最大的奖励
从“桃花源”到“帅乡”,丁懿最大的感受是“江津人会主动用法,甚至爱用法。”
由于从事宣传工作,丁懿不像办公室其他工作人员那样久坐,而是经常跟随各个法庭的法官走乡串户,参与司法工作现场。在这一过程中,他充分感受到了江津人对用法的积极性。“2016年3月,我第一次跟随流动法庭下农村,是审理一起涉及土地流转的案件。没想到,案件一结束,就有不少群众围上来,主动咨询类似的案件疑难,现场法官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为群众解答完他们的疑难。”
对于这一现象,丁懿认为,一方面是江津地处长江要津,自古以来南来北往、人口流动,当地群众受传统习俗和宗族习俗影响相对少一些,法律接受程度较高;另一方面则是江津区的各类普法工作深入人心,以及丰富的司法形式为群众带来的便捷性,“车载流动法庭、巡回审判包,这些灵活机动的方式让群众感到‘法就在身边’,自然就越来越爱用。”
尽管“群众爱用法”带来的是更大的工作量,但丁懿更多的感觉却是欣喜,“宣传工作成效无法量化,群众爱用法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
另一种方式诠释司法工作
法律专业从事宣传工作,或许有人感觉两者不太搭边甚至觉得有点“不务正业”,但丁懿却是乐在其中。
其实在高考前,丁懿还曾为报考新闻专业还是法学专业犹豫。
“高考前,《南方周末》一篇撰写中国老一辈法官的稿件感染了我。”丁懿说,“他们毕生追求法律理想,我就觉得,人除了爱好总得有些额外的追求吧。”
不过,在酉阳工作期间,丁懿撰写的一些文章引起了领导注意。最终,他竟然还是从事起了自己的“爱好”——新闻宣传工作。于是,来到江津之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熟知法院工作的人都知道,法官和负责宣传的司法行政人员,在工作收入上会有相当差距。不过,在这一看似“不合算”的工作岗位,丁懿却有着自己的认识,“经历过长期的法学学习,还有多个岗位的锻炼,我认为自己对法律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更准确的认识,也更清楚把握基层法官的苦与乐。”
一连3个“更”,道出了丁懿真切的心声,而印证这一心声的,则是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
丁懿从事法律工作以来,先后获最高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等通报表扬或表彰20余次(项)。2017年,被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彰为全国“两会”期间舆论引导先进个人,并4次获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通报表扬;被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通报表扬为2017年全市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
在丁懿办公室外,赫然挂着一块“法庭内外新媒体工作室”的牌子,这也是重庆市法院系统首个“新媒体工作室”。
丁懿告诉记者,现在,江津区人民法院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上都有官方号,每年在各级媒体发布的各类宣传稿件也多达300条以上。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丁懿在“不务正业”的路上似乎已越走越远,但他却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实质上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诠释着司法工作,就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说的那样,‘与媒体共同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好声音。”
(记者 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