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北京:打造“未来之城”和“科学之城”

2018-12-10 10:06:49  来源:新京报

未来科学城位于昌平区南部,占据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连接点的重要位置。受访者供图

国家电网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首都机场沿机场北线向西行驶10公里,会看到双桥叠加横跨温榆河的景致,同时,这里也有着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未来科学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未来科学城奠基9周年。未来科学城位于昌平南部,占据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连接点的重要位置。

目标: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未来科学城最初被命名为未来科技城,于2009年7月启动建设。北京未来科技城是在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的组织协调下,由当时的神华集团等中央企业集中建设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期启动建设的未来科技城在全国还有3家,分别位于杭州、天津和武汉。

2017年3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017-2020)中提出,以“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平台,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明确了未来科学城作为“三城一区”之一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定位。此后,未来科技城更名为未来科学城。

同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搞活未来科学城,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明确了未来科学城要“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

规划:建设落实绿色生态指标获表彰

未来科学城在规划初期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实践了“创新、开放、低碳、人本、共生”五大理念,打造一座“未来之城”和“科学之城”。

发源于北京北部军都山麓的温榆河水系横穿整个未来科学城,依托温榆河的自然资源,在一期10平方公里内的中心位置建成了占地3.14平方公里的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休闲场所。

2014年,由于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落实了各项绿色生态规划指标,园区荣获首批“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称号。据统计,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100%,绿色建筑达到了100%,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的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40%和30%。未来科学城国电园区在2014年建成的3万平方米光伏屋顶,结合风能、储能技术形成供电侧微电网系统,实现全天候供电,并可在应急情况下实现不间断供电,年均发电量390万千瓦,入选了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

此外,未来科学城在规划中也考虑了职住平衡问题。现阶段,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的配套住宅、购物中心、学校、医疗中心等均已进入集中建设期。未来三年,未来科学城计划新建33万平方米住宅配套、7万平方米商业配套、10万平方米公共配套,基本建成8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贯穿北京南北、始发于未来科学城的地铁17号线将于2020年部分通车。

项目:14家央企下属的近百家科研单位入驻

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已入驻国家电网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商飞公司、中国电信、中国电子、国家电投等14家央企下属的近百家科研单位。近期未来科学城整合央企未充分利用的空间,引入了“智创骏驰”“天辰昊桦”等一批央企上下游产业链或央企人才创业项目,有效承接了央企资源外溢;支持了以“跨界融合”为标志性特点的“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清华控股重点打造“产研国际合作和人才交流”项目“太平洋创新走廊”;吸引了“英维克”“新石器”等一批创新型民营企业入驻;同时支持央企建设“双创”平台,打造未来科学城众创空间。目前,未来科学城已初步形成跨领域、跨所有制、跨国界、大中小创新主体集聚的发展格局。

空间用“活”了,里面的创新资源也要真正用“活”。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共建成博士后工作站6个、院士工作站7个、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0个。这些资源只有内部可以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技资源浪费。对此,未来科学城正在推动央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2017年7月4日,北京市科委联合昌平区政府探索氢能技术协同创新新模式,共同推动未来科学城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签约成立,首批签约了12家科研单位、24个氢能研发团队、350名直接研发人员。同年8月22日,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有关单位发起成立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共104家。今年2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联合17家大型企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助力提升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市场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首批加入的单位有50多家。

如今,未来科学城在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核能材料、智能电网、海洋能源等领域已建立了5个协同创新平台。这些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促进了未来科学城入驻央企与高校、民营研发机构、转制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创新,能够提高整体研发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出。

引才:聚集两院院士等科研人才近万名

未来科学城如今已入选北京市首批国际人才社区试点,正在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在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已聚集科研人才近万名。其中,两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高层次人才约100名,占科研人员总数超过1%,拥有正高级职称技术专家和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约300名,约占科研人员总数3%。据介绍,这些高水平人才带领团队在低碳环保、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核能核电、绿色冶金、大飞机、新材料等领域,累计获得国内外专利2564件,制定发布国际、国内和行业技术标准127项,获得国家及北京科技奖项48项。

人才之所以能够出成果,跟央企体制机制改革密切相关。比如,国家电网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进行改革创新,首批50余名科研骨干按照贡献水平获得了岗位分红。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利用低碳院科研成果“可熔加工交联聚乙烯”技术的商业化契机,在集团内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通过员工参股、项目团队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等形式激发核心团队的积极性,推动技术放大、市场开发和应用推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