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南宁百里邕江神奇蝶变 绿城品质持续升级

2018-12-10 09:51:32  来源:经济日报

水清、岸绿、景美。全长74公里的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使中国绿城南宁重现秀美邕江。水碧城更绿,中国绿城增添了水美新气质。水畅城更活,南宁从此进入了江城融合发展时代。秀美邕江,水韵绿城,标志着南宁市在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持续推进“六大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城市”方面打开了新局面、迈出了新步伐!

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的邕江,犹如南宁城市的血脉。滋润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今天的邕江,换了妆,变了样,美到几乎让人不认识了。登船畅游邕江,只见天旷云逸,潮平岸阔。时见绿树婆娑,层林蜿蜒;时见高楼林立,错落有致;时见滨江公园游人如织,其乐融融。

过去的邕江,由于岸高水低,城里不见江,江上不见城。如今的邕江,江城共舞,大放异彩。江上看城,城如银幕,亦幻亦真;城里看江,江如玉带,碧波流淌。是江美丽了城,还是城装扮了江,已令人迷醉分不清。

从老城区到五象新区,从南宁第一座跨江大桥——邕江大桥到五象大桥、南宁大桥、良庆大桥等一座座壮观美丽的现代化大桥,饱经沧桑的南宁母亲河,已然是一幅流动不息的民生画卷,展现了南宁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

从眼前的美景沿着时光溯回到4年前,为保障城市防洪和用水安全,把南宁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打造“百里秀美邕江”,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南宁市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坚持民生优先,生态优先,投入巨资约220亿元(含两个水利枢纽工程),分三期推进实施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

画卷的绘画者,挥动如椽大笔,在激流勇进中,巧妙地将“治水、建城、为民”理念,融合在滚滚发展的长河之中。以邕江为脉,梳理滩涂,畅水活水,构建安全廊道有水城网络体系;以邕江作为支撑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脊,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并通过绿线、城线、山线的控制,增加层次感和显山露水的通透性;服务为民,活力为民,亲水为民,连通为民,打造滨江十八园,构筑滨江亲水空间系统,完善邕江可达性……

4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们精心策划、科学组织,无数建设者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为邕江母亲河梳妆打扮。一条水清、岸绿、景美的“百里秀美邕江”,缓缓拉开她的面纱,呈现在市民面前。奔腾不息的邕江,俨然已成为南宁的“民生中轴”“风景中轴”“气质中轴”。

邕江的水,更清、更安全了。通过迁移取水口,实施截污工程,使江水更清澈,饮水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不但造福了全市人民,也为西江经济带下游群众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建成后的老口、邕宁两个枢纽,联合上游百色枢纽工程进行调蓄,可将城区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邕江的水,更有活力与动力了。邕江两岸,已是繁华初现,既有万达茂、华南城等大型商贸综合体,也有广西艺术中心这样增添邕江艺术品位的地标性建筑,有江南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海吉星物流园,更有日新月异、蓬勃成长的五象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正加速向沿江聚集,一条富有朝气与活力的沿江经济带正在形成。

邕江的水,更有文化气息了。一条有故事、有风光的母亲河逐渐显现。以陈氏宗祠、邕江古城墙、雷沛鸿故居、雷经天故居、灰窑田贝丘遗址等文化为主,兼以赛龙舟、抢花炮、板鞋舞、打磨秋等传统民俗文化正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和参与。老城商贸文化游、扬美古镇体验游、五象新区文化艺术游、八尺江民俗风情游等热度不断上升。

邕江的水,离市民更近了。景观绿道、亭台楼阁、亲水平台……通过积极完善邕江两岸的水利枢纽、道路、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沿江综合服务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邕江的水,流得也更欢畅了。通过航道治理,建设船闸,从南宁港牛湾、六景港区出航,2000吨级船舶可直达珠三角地区,推动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使南宁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一江清水映绿城,百里邕江换新颜!从中国绿城,到水城,到邕江时代,南宁,正在成为一座现代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洋溢的城市。欢迎到南宁,品味邕江,感知南宁。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