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 大浪淘沙四十年 踏平“山路”成大道

2018-12-03 10:34:33

黔江城区

芭拉胡景区

三磊玻纤公司

城南街道百香果+食用菌基地

武陵水岸音乐喷泉

濯水景区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历史为这座城市牢牢地打上了“老、少、边、山、穷”的烙印。改革开放伊始,摆在黔江面前最多的路,依然是一条条蜿蜒崎岖的山路。

40年来,黔江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大浪淘沙四十年,吹尽狂沙始见金。原本一条条崎岖的“山路”,硬是被勤劳勇敢智慧的黔江人走成了一条条康庄大道。

11月4日至6日,市委主要领导在黔江、秀山、酉阳调研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符合时代趋势作为理清发展思路的根本标准,更加注重区域融合发展、注重“城乡景”融合发展、注重人文与自然融合发展、注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其间,黔江走“山地工业、山地农业、山地城市、山地旅游”的山地发展之路受到充分肯定。

山地工业 从“一烟独大”到“百舸争流”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改革开放伊始,发展工业对于“老、少、边、山、穷”的黔江人来说,有最深的渴望,也有更艰辛的付出。

今年85岁的原黔江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荣途,是黔江工业发展的亲历者。

1983年,50岁的张荣途分管工业。始建于1975年的黔江卷烟厂,在这一年被纳入国家计划内卷烟厂之列,成为黔江首家“摆得上桌面”的工业企业。

“黔江人不怕苦,没得先进的机器设备,就用手卷烟。”张荣途说,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儿,黔江人开启了工业发展征程。

从此,卷烟工业带动黔江烤烟产业40年的繁荣。

11月23日,双河丝绸厂,一担担雪白的蚕茧经过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等工序后,被制成色泽明亮的白厂丝。

双河丝绸是2006年黔江区从浙江桐乡市招商引进的民营企业,是一家集缫丝生产、生丝丝织品、绸缎丝绵服装及货物进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

它的发展史正是黔江区茧丝绸深加工产业的成长史,也是黔江山地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双河丝绸的带动下,多家来自浙江桐乡市的丝绸企业落户黔江,覆盖了全产业链,填补了黔江丝绸深加工产业空白,使黔江成为辐射带动武陵山区蚕桑产业大链条的核心。

在正阳工业园区材料产业园三磊无碱玻璃纤维公司,多种智能化机器运转有序,原料经窖炉、引丝、拉丝、烘干等流程,制成玻纤产品……

无碱玻纤以7种矿石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成,部分原材料出自黔江。“玻纤项目是黔江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兴产业项目。”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植林说,三磊无碱玻璃纤维公司拥有高性能智能化生产线,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全面投产后将成为全球第五大玻纤粗纱生产基地。

近年来,黔江区深入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建成渝东南首个百亿级特色工业园区,获批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材料、纺织、环保、食品四大产业园和“6+1”产业集群提速发展。启动建设启迪科技城,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40年,黔江培育民营经济主体4.9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到50.9%。

改革开放40年,黔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山地特色和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地工业发展之路——山地产品就是工业原料,工业就是山地产品的深加工。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一烟独大”到生态产品“百舸争流”,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提升。

今年3月8日,黔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这是继黔江继海关开关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将使黔江外向型经济功能更加完备、辐射范围更广阔,必将推动黔江乃至渝东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为加快把黔江建设成为武陵山对外开放高地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拥有“一关一检”的黔江,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一关一检”功能作用,着力引进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及配套服务业,吸引周边进出口企业来黔江报关或落户,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万美元。

继往开来,春华正盛。黔江将深入实施“三大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补短板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做优做强“6+1”产业集群,加快创建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成武陵山片区对外开放高地。

山地农业 从“三栽两砍”到“立体农业”

“非常振奋,鼓舞人心。”今年重阳节,张荣途和其他退休老干部一起,到中塘乡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参观。

“翻天覆地。”“不敢想象。”“有规模、有品质、有品牌”……谈到黔江农业产业发展,老干部们不吝溢美之词。

上世纪80年代,黔江的农业以烤烟为主;到了90年代初,蚕桑成为群众增收的新产业;到2000年,农业结构调整有实质性突破……

“黔江蚕桑产业经历了‘三栽两砍’的徘徊过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现在路子对了,山地立体农业大有可为。”张荣途感慨地说。

上世纪末,一部反映黔江的专题片《穷山在呼唤》,在中南海引起强烈震撼。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黔江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创造了“八七”脱贫攻坚“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奇迹,孕育出享誉全国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近年来,黔江接续向消除贫困这道世界级难题宣战,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冲锋号。一年前,黔江一举摘掉多年贫困帽。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0641人减少到519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1%降至1.67%。

回首黔江脱贫历程,就是一部山地产业优化调整的历史。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79元;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8100元、6450元;2017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2%。

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到产业规模扩大;从农业结构优化,到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日新月异的变化,黔江人看在眼里,乐在其中。

“80名党员站出来带头发展产业,4360名群众也纷纷跟着党旗动了起来,在乡村组织振兴推动和保障下,社区已迎来城乡融合、乡村兴旺发展的新局面。”近日,中塘乡兴泉社区蔬菜产业党支部书记李长军在总结近一个月的支部工作时说。

2008年,兴泉社区把支部建在产业上,组建了经果林产业党支部、蚕桑产业党支部、蔬菜产业党支部、三磊田甜党支部,采取“网格+产业”支部形式,夯实基础、配优班子、建强队伍、筑牢堡垒,增强带动力。

近年来,黔江紧紧抓住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不放,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五个振兴”为统揽,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实施土地效益增值计划,建成“立体农业”基地4.5万亩。创新“十个一”模式发展特色效益农业,“3+X”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发展壮大。扎实推进“三变”改革,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其中2家被评为全国示范社。

同时,全力推进3个示范点建设,着力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加强版”,荣获“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等国字号招牌,连续11年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首个国家无抗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评审,蚕茧产量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山韵黔江”农产品品牌享誉武陵山区,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从深山走来,从山地起步,40年改革开放,40年创新创造,黔江农村旧貌换新颜。

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黔江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质量兴农理念,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全力推进“3+1+5+22”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持续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战,确保2019年实现粮经作物比最低目标达到4:6,立体农业基地达到10万亩,农业增加值达到25.8亿元,土地综合生产率达到5100元/亩,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2800元/人·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

山地城市 从“灯火稀疏”到“步移景异”

“昔日走马过黔江,灯火稀疏茅舍光。”这是一位1949年路过黔江的原四川省老领导在上世纪80年代重返黔江时留下的一句诗,真实再现了解放初黔江的模样。

老黔江人一定记得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那句俗语——“黔江有几怪,电话没得走路快,电报要用车子载。”

“电话没得走路快”指彼时的老式电话,要先“摇”到邮电局,再转给接电话的人,有时相邻的部门之间“摇”了半天才能通话,还不如见面直接交流。“电报要用车子载”则指那时黔江发电报,只能坐车到武隆或毗邻的湖北咸丰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黔江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2009年、2010年、渝怀铁路、渝湘高速、武陵山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打通了黔江对外开放的大动脉,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功能要件不断完善、产业支撑力度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人口集聚步伐加快;城市环境绿化美化靓化,宜居指数逐年升高。

同时,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引进重庆儿童医院和5所主城名校合作办医办学,成功创建1家、启动创建2家“三甲”医院,外来就医、就学分别占比30%、15%以上;高速、铁路、机场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显现;“一关一检”为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搭建了平台。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功能初显……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改革开放40年,黔江城市大发展、大繁荣,群众生活环境大改善、生活质量大提升。

“城市是景区的客厅、景区是城市的公园。”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黔江人便会到三岔河看音乐喷泉、跳广场舞、赏河岸美景……温馨而惬意。周末,大家则会邀约亲朋到芭拉胡景区,游城市峡谷、登玻璃栈道、看新城风貌……悠闲而自在。

这些均得益于黔江区大力实施“城市靓区”建设,务实推进“两城同创”。

“城市靓区”,重点在“靓”字。近年来,黔江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加精细规范,新城人气商气加速聚集,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群众满意度97.1%,入围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再捧“长安杯”,市民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武陵水岸城市客厅成为靓丽名片,芭拉胡城市峡谷、正阳山观景楼等城旅融合项目快速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修改等重大规划全面完成,荣膺“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称号。

老城精致,新城壮大。40年,黔江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0多倍,人口增长了26倍。

走进黔江新城,蓝天白云相伴,绿水青山环绕,处处充满着蓬勃发展的朝气与令人心往神驰的魅力。保留了山水田园,留下想乡愁记忆,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吊脚楼、壮丽的峡谷峡江、融入了民族与现代风味的新建筑……生态、绿色是其本底,魅力、品质是其保障,宜居、宜业是其形态。

黔江将进一步深入践行“两山论”,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加快建设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围绕市委对黔江的定位,增强中心集聚能力,巩固黔江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集聚优势,扩大海关开放平台、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壮大区域性对外开放高地的“筋骨血肉”,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围绕老城提档升级、新城功能完善两个重点,突出“建、治、管、改”,全面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力争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山地旅游 从“一无所有”到“数A集群”

日前,在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18”摄影展上,黔江区选送的山水、民俗美图受邀参展并惊艳亮相,受到观展嘉宾盛赞。

近年来,黔江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全市决策部署,紧扣“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按照“一江拉动、一城主导、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思路,强力实施“旅游大区”建设。突出“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主题形象,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举,促进全区旅游大发展。旅游工作力度和发展热度不断刷新历史、创造纪录。

旅游主要指标高位增长,连续3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保持井喷态势。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濯水景区创5A级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全区4A级景区增至7个,列全市第二、渝东南第一;重庆旅游资源交易中心、三塘盖旅游度假区、中国工匠城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批“旅游+”融合发展新项目加快布局建设。

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成功举办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大会等10余项重大文旅活动,获评“2017重庆旅游·年度十大最受关注全域旅游示范区县”;濯水风雨廊桥获评“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濯水古镇入选“新重庆十大文旅地标”,小南海镇、水市乡获评“重庆最美风情小镇”,打响最美国际山马赛道名号,“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清新黔江”旅游品牌更加响亮。

今年6月15日召开的黔江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从规划上、产品上、业态上、服务上、品牌上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让旅游成色更纯、底色更亮、活力更足、品质更优,实现‘旅游让生活更美好’”。

生态文明建设“守本底”,清新美丽黔江绽放新颜。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黔江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黔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方面,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阿蓬江两河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建成全国文明村镇1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5个,成功创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今年1—10月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位居全市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0.2%。

另一方面,全面加强生态治理。整改销号36个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突出环境问题,市环保督察交办案件即查即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等项目稳步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区环境噪音达标区覆盖率分别达100%、90%、93.1%。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3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获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1个。

同时,逐步释放生态效益。“生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获评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县。打造“武陵田园·黔江人家”生态旅游品牌,“云上水市”、“武陵天塘”等乡村旅游品牌持续打响。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2条,去年以来接待游客920万人次、创收6.39亿元。黔江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未来,黔江将加快创建濯水、芭拉胡2个5A级景区步伐,构建“2个5A+10个4A”的全域旅游格局,完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推动城区、社区、园区、景区和村落“城乡景”融合、一体化发展。做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加工业,依托“四大产业园”发展新材料、茧丝绸等绿色产业,实现一中兼二、三中兼二;借助大数据智能化推动“接二连三”、“接二连一”、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表示,黔江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市委主要领导讲话和指示精神,更加注重区域融合发展、注重“城乡景”融合发展、注重人文与自然融合发展、注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坚定不移做好“山地”发展大文章,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链接》》

看工业

正阳工业园区

正阳工业园区是渝东南首家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是全市16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是黔江建设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经济中心和渝东南开放门户的重要平台,是建成渝东南工业核心集聚区和产业聚集中心重大引擎,是黔江“工业强区”的主战场。

园区坚持以园扩城、以业兴城、城园互动,为黔江提供了重要的工业投资平台和产业发展支撑。截至2017年底,园区建成面积约14平方公里,集群发展卷烟及配套、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轻纺服装、节能环保六大支柱产业,获重庆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重庆市特色工业园、重庆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重庆民生工业示范园、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等荣誉称号。

看农业

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

市级农业示范园区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中塘乡,地处渝、鄂、湘、黔四地结合部,距黔江城区1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是黔江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和重点打造的农业农村工作亮点。

园区利用武陵山区自然环境优势和连片扶贫政策优势,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高端水果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打造农旅结合产业示范点。截至目前,发展种植猕猴桃5000余亩,脆红李、白枇杷、杨梅等近2000亩。

围绕国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战略规划,从2017年开始,园区投资主体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公司对园区进行美化亮化和科技设施的配置装修,着力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看城市

城市客厅“武陵水岸”

武陵水岸位于黔江老城中心,由西沙桥、新华桥、风雨廊桥合围而成,水域面积77676.3平方米,有亲水栈道、风雨廊桥、艺术墙景观雕塑、景观灯饰、音乐喷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长廊等景观。

规整的河堤花红柳绿,仿古风格的商铺住宅鳞次栉比,河岸两旁亲水栈道游人如织……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清明上河图》般的盛景。亲水栈道三岸总长约1700米,为充分展现其亲水性,栈道面与常水位距离仅约30厘米,同时在民族文化宫处加宽栈道,形成景观节点,保留充足观赏空间。

这里的风雨廊桥是一座极具巴渝特色的仿古建筑,是最具观赏价值的核心景观。渝东南最大的音乐喷泉总长120米,中心喷泉“擎天玉柱”最高达110米。

看旅游

濯水景区

濯水景区位于黔江东南,地处乌江第一大支流——阿蓬江畔,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5A级已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景区面积4.8平方公里,渝怀铁路、包茂高速、319国道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景区内江河交汇,濯水古镇风华悠远,风雨廊桥跨江河、连两岸、通三地,似仰天长啸飞龙欲绝尘而去;蒲花暗河蜿蜒曲折,婀娜多姿,水上天生三桥犹如鬼斧神工;景区“上苍有天眼,人间有良心”,人文底蕴丰厚,是大武陵山旅游环线和渝东南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是尽享山水人文美景的众乐胜地。

周艳红 刘茂娇 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