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共130项),“忠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名列其中。
“和以前相比,卫生院的环境好多了。”11月27日一早,咳了一夜的黄世海来到忠县任家镇卫生院看病。说起卫生院的变化,老人深有感触,“要是放在以前,我不太愿意来这里看病。”
老人对卫生院看法的改变正是忠县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结果。从2014年起,该县就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实行城乡统筹协调“一体发展”,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并实施纵向联动一体化、横向整合集团化,把患者留在基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作为重庆首个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忠县连续3年在全国公立医院效果考核评估中,各项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全国前列。其经验做法日前也被纳入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全国通报表扬。
强基层 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忠县任家镇卫生院就在任家场上,红色外墙很打眼。走进卫生院,迎面便是古色古香的中医馆,倚墙而建的还有佛手、金银花等中草药文化区。
“变化确实很大。”忠县任家镇卫生院院长刘旭东介绍,以前的镇卫生院就只有一栋危房,业务面积不到300平方米,设施设备几乎为零。如今卫生院不仅有3栋楼,业务面积3000平方米,还配有DR、彩超、胃镜等检查设备。
环境的转变也让门诊量逐渐增加。“以往别人一进门,见到医院这个破样子,打心底里就有了不信任的感觉。”刘旭东说,以前的卫生院一天就两三个病人,有时还会“打白板”,如今每天门诊量约为40人。
“虽说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其实并非仅限于县人民医院或县中医院。”忠县卫计委主任申继旭说,改革的目的是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让群众看病不再难、不再贵。
基于这样的理念,从2014年起,忠县将目光盯在了基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实行城乡统筹协调“一体发展”,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
目前,忠县已完成全县383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21家乡镇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创建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此外,忠县还给各村卫生室配备了火罐、急救箱、氧气瓶等多项医疗设施设备,改善基层群众就医条件。
在基层人才培养方面,则采用跟班学习的方式,即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护士长分别到县人民医院或县中医院跟着院长、护士长学习。同时,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也会定期派专家到基层坐诊、教学查房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畅通双向转诊机制
向下转诊年增长10%以上
再过两天,73岁的永丰镇居民叶玉淑就将转回永丰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之前突然在家跌倒的她,经镇卫生院的医共体上级医院——忠县人民医院紧急救治后,可以转回永丰镇卫生院康复治疗。“这样报销比例更高,既治了病,又节省了钱。”叶玉淑心里对这笔账算得很清楚。
叶玉淑本次的就诊经历就是分级诊疗中的双向转诊。在很多地方,往下转常常是一道难题,但在忠县,自2014年改革启动以来,累计双向转诊已达5653人次,下转年增长率10%以上,大病转诊率达95%。
“其实关键还在于观念的转变。”忠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黄大勇说,大医院就应该着眼于复杂和危重的病情,往下转既对患者有好处,也能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
为了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忠县还在两家县级公立医院为核心的基础上,采取“1+1+X+N”(即1所城市三级医院、1所县级公立医院、X个乡镇卫生院、N个村卫生室)模式,组建纵向联合与横向联合的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县所有医疗机构。
目前,忠县县级医院的收入与基层医疗机构持平,基层首诊率达67%,县域内就诊率达93%,有效将患者留在了基层。
申继旭介绍,今年9月,忠县还筹集资金1000万元,构建起“资金池”,把各基层医疗机构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设施设备的采购、医院发展等。并建立“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机制,构建“编制池”,调剂128个编制,让医务人员能沉在基层。
维护公益性
采取严格处方点评等8项措施
为了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忠县还采取规范医药收费行为、严格处方点评等8项措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比如,我们对抗生素使用进行了专项整治。”忠县卫生计生委副书记莫官寰说,对门诊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不得超过20%,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不超过60%,抗生素使用强度必须小于40%,对超说明书、超疗程、超剂量和重复用药的进行处罚。倡导65种疾病门诊不输液,门诊输液比例下降15%。
目前,忠县公立医院改革指标呈现良好态势,医疗服务收入上升至38.32%,较改革前上升6.32%;药占比下降到29.34%,较改革前下降8.54%,群众“看病贵”得到缓解。